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高原环境对足球运动员的体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训练过程中,应遵循足球运动的竞技特点和不同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高原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环境,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营养补充,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及快速力量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运用运动生物化学所揭示的人体运动时能量供应体系的关系,结合武术运动的特点,分析影响武术运动员无氧耐力的生化因素以及提高无氧耐力能力的生化原则和训练方法,对改进传统的武术训练方法,科学地安排训练,有效地提高武术技术水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对近年来足球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足球运动员有氧耐力的训练中可以采用某些无氧训练的手段或各种战术配合练习,发展足球运动员的有氧氧化系统的供能能力,纠正那种把长时间持续跑当作足球运动员耐力训练唯一手段的错误观念,根据足球比赛特点发展相应的能量供应系统,使足球运动员有氧耐力的训练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4.
同时进行耐力和力量训练是许多运动员采取的训练手段,以满足机体对这两种素质的需要,但同时进行耐力和力量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神经肌肉适应及运动能力的提高等,人们在认识上存在差异.目前,大部分研究认为同时进行力量和有氧耐力训练与单独进行力量训练相比,前者会抑制力量的发展;而同时进行力量和有氧耐力训练,有氧耐力的提高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晓兰  连玉龙 《科技信息》2011,(14):I0280-I0281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目前,高原训练仍是目前体育科研中的一大研究热点,已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并建立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同时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参与高原训练的项目已由原来的一些主要耐力运动项目,发展到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奥运会项目。各国的训练实践也证明,高原训练是发展有氧耐力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因此,本文通过观察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观察平原-高原-平原这种交叉训练对机体血液红细胞的影响,旨在探索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的可能机制,为科学的进行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浅谈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锦华 《科技资讯》2006,(24):182-182
1.前言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国内外训练工作者在本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耐久力,因此高原训练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并建立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高住低练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低压氧仓训练、呼吸低氧混合气体、模拟高原训练场馆、可调氧分压式睡仓等)。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和机制。自行车运动是典型的周期性耐力、速度耐力项目,通过高原低氧环境的高强度大负荷刺激,改善运动员的氧转运机制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以达到提高有氧能力的目的。高原训练的优越性使欧美亚澳各国的公路自行车选手受益匪浅。贾维斯认为,高原训练是获取成绩的合理途径。据统计,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自行车运动员最近5年间进行了18次高原训练,平均每年3次以上。研究证明,高原训练能促进耐力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或)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其主要途径就是改善氧转运机制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篮球是以有氧耐力为基础,以无氧耐力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项目。为此,我们必须遵循篮球运动耐力发展的规律,从当前与今后发展的需要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战训练,以达到迅速提高篮球运动员耐力水平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韦波 《科技信息》2010,(19):I0157-I0157,I017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排球比赛、训练中耐力的特点及训练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2-3个小时左右的排球训练课,可以改善和发展队员的有氧功能系统,即提高队员的有氧耐力。若要提高队员的无氧供能能力还应该在训练课中多安排一些时间在5分钟之内的无氧练习来提高无氧供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耐力。  相似文献   

9.
耐力是速度滑冰专项训练的基础从能力供应角度看,可分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在训练中应以有氧耐力为主无氧耐力为辅。是提高速度滑冰成绩的重要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耐力的两种类型——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基本训练方法,以及青少年阶段和青年阶段的训练方法和有关注意的问题。赛艇是以有氧耐力为主导的体能类水上项目。随着经济运动的发展,赛艇作为一个综合性素质很强的周期性经济运动项目,要取得较好的成绩,就不能忽视重视耐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实验法等对血乳酸在周期性耐力项目中的应用及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1)科学训练的目的就是在最大限度上追求一种符合运动项目内在规律的训练方法;2)高、平原值速度的对比,从高原训练下到平原后,阈值对应速度可提高0.2—0.3m/s;3)无氧酵解能力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4)我省中长跑运动员无氧阈值和我国优秀选手的对比。  相似文献   

12.
对14名(男女各7名)青少年中跑运动员基础期训练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全面训练作了探讨.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有速度、力量、有氧耐力、无氧耐力、柔韧性等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在量的分配上,素质(不包括无氧耐力)与专项之比为9:1.速度、力量、有氧耐力之比为1:1.2:2.6.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中突出有氧耐力训练.利用各身体素质之间有着良好的相互促进作用的特性,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经两年基础期全面训练的14名中跑运动员其速度、力量、有氧耐力、无氧耐力、专项成绩以及基础心率、肺活量、PWC170、VO2max等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证实,全面训练方案是正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对足球运动的技术特点和供能方式进行分析,认为足球运动的高强度和长时间决定了其供能特点包括无氧和有氧两种供能形式,虽然有氧供能在整场比赛中占主导地位,但真正比赛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无氧供能,因此在抓运动员耐力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并根据此生理特点进行有针对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关于运动员竞技能力、代谢基础、有氧、无氧能力的基本理论以及有氧、无氧动态关联等的研究理论进行总结和归纳,认为:在对运动员进行体能和身体训练时要了解所属运动项目的供能特征及有氧、无氧供能比例等情况,这样对运动训练的指导和实践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项讲究速度和耐力相结合的运动项目,皮划艇项目可以分为起航阶段、加速阶段、途中阶段、冲刺阶段四个竞速阶段。该文通过对皮划艇队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等多个指标在这四个阶段的变化进行测定,实现对运动员日常训练问题的深入研究。同时,对皮划艇运动员在不同训练阶段的特征状态进行比较,总结皮划艇运动员的机能变化规律和特征。旨在对皮划艇运动员训练要点加以掌握,促进皮划艇项目训练效率的提高,从而为比赛中发挥高竞技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红 《科技信息》2009,(34):256-256,258
乳酸阈(BLT)是反映机体有氧工作能力、耐力水平及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力图在综合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中的乳酸阈(BLT)的改变及其应用现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一些研究证据表明有氧耐力训练可提高体育运动项目中多次大强度短距离跑运动成绩,当前,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受到关注,但缺少直接的证据。尽管进行多年的研究,但由于研究的方法及对数据的分析存在差异,对有氧耐力训练提高体育运动项目中多次大强度短距离跑运动成绩生理上的认识仍存在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了有氧运动训练和无氧运动训练对人体在不同功能状态下活性氧(ROS)生成及其清除体系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分别对12名从事有氧运动训练和12名从事无氧运动训练的高水平运动员及其12名普通大学生进行了相关指标测试,结果发现:安静状态时,有氧训练组的GSH含量明显低于无氧训练组和对照组(P<0.05),ROS,GSH-PX活性无组间差异(P>0.05);定量负荷后3项指标均无组间明显差异(P>0.05);力竭性运动后,有氧训练组GSH含量又明显低于无氧训练组和对照组(P<0.05),而GSH-PX活性则显著高于无氧训练对机体ROS代谢水平无明显影响,有氧训练能有效降低血清中GSH含量,提高机体力竭性运动后血清中GSH-PX的活性,其机理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9.
运用无氧阈理论对速度轮滑项目进行监测,将为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开辟新的领域。该研究是对实验组运动员安排无氧阈强度训练,监测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来论证无氧阈训练对提高速度轮滑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效果是否显著,为速度轮滑运动训练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运用无氧阈理论对速度轮滑项目进行监测,将为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开辟新的领域.该研究是对实验组运动员安排无氧阈强度训练,监测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来论证无氧阈训练对提高速度轮滑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效果是否显著,为速度轮滑运动训练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