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强  李忠运  陈士玲 《科技信息》2011,(18):I0308-I0308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相继出现了次高层建筑(9—12层)。我们知道,大楼启用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供水系统。自来水厂通过城市输、配水管道供水,水压一般在2kg/cm。左右,夜间可达2.5—2.7kg/em。,所以六、七层以下的住宅楼,通过设置屋顶水箱,夜间市政管网水压高时屋顶水箱进水,供四层以上住户正常用水是没有问题的。而目前城市用地越来越紧,不得不建较高的楼房,除了建高层建筑以外,还要建次高层建筑。相比之下,次高层建筑(非凡是住宅)施工周期短,容积率高,产生效益快,更得到广大房地产商的青睐。而且,由于次高层的物业治理费与高层建筑的物业治理费相比要低得多,所以,大多数购房者倾向于购置次高层建筑。而这类建筑的供水就涉及到二次增压供水的问题。当前研究和探讨这类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住宅单设高位水箱贮水流失问题浅议陈根林(甘肃省商业设计研究院730020)80年代,兰州市自来水厂供水半径范围内的5至8层建筑往往由于供水水压不足而采取高位水箱供水。随着兰州市“西水东调”,水压增高,一贯沿用的屋顶水箱贮水流失的问题显得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数量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建设问题,应当高度重视.由于现存消防装备的限制性,在高层消防建设过程中,应从自救角度出发,以室内消防设备为主进行设计.最常见的高层建筑消防设施建设为高层屋顶消防水箱的安装.由于高层建筑具有很高的高度,因此消防水箱的高压系统设置非常必要.消防水箱不仅要配备稳压泵、气压罐、变频调速水泵等设备,同时应保证在最不利火灾情况下室内消火栓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灭火初期对于水量和水压的要求.就高层建筑屋顶消防水箱安装注意事项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结构控制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多层房屋结构屋顶水箱作为TMD&TLD装置系统来达到减震的目的;进一步对屋顶水箱作为减震装置的构造设计.并用仿真算例验证屋顶水箱作为减震装置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学》2016,(1):78-84
城市饮用水源地湖底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对饮用水中的重金属污染来源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以平顶山市白龟湖城市饮用水源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选取7个采样点,沿0~10 cm、10~20 cm和20~30 cm 3个沉积物剖面进行样品采集和测试,用主成分析法对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递减.Pb、Cr、Cu、Mn、Cd、As平均含量在0~10 cm沉积物层为102.5、30.59、89.52、818.0、2.711、197.1 mg/kg;在10~20 cm沉积物层分别为82.53、38.96、37.337、838.5、1.549、391.9 mg/kg;在20~30 cm沉积物层分别为82.52、36.82、30.74、823.6、1.645、169.1 mg/kg.沉积物中各层的主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0~10 cm层,Pb含量最高,煤炭的开采和燃烧产生的重金属污染物是该层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在10~20 cm层,Cr含量最高,工业污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是该层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在20~30 cm层,Mn含量最高,主要来源于自然背景.  相似文献   

6.
根据屋顶水箱和保温层对房屋整体结构减震的作用,建立采用铅芯橡胶支座的3种不同屋顶的TMD控制装置的小高层结构模型,即单水箱屋顶TMD、双水箱屋顶TMD和屋顶保温层TMD.在此基础上运用有限元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对控制装置的减震效果进行计算对比.对比结果表明,3种屋顶TMD控制装置均有明显的减震效果;当质量比控制在3%以内时,质量越大,屋顶TMD荷载分布越均匀,减震效果越好;屋顶保温层TMD减震效果最好,双水箱屋顶TMD的减震效果次之,单水箱屋顶TMD的减震效果最差.本项研究成果可以为TMD的后续研究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新建住宅小区不断增多,由于建设的住宅大都是多层或高层建筑,而市政供水管网的压力较低,常常满足不了小区供水压力要求.当市政管网的供水压力无法提高时,只有在小区设置生活饮用水二次加压水箱房来满足小区供水压力要求.   生活饮用水二次加压水箱房一般由水箱、水泵间、配电室(较小的水箱房不设)、控制值班室.附属间组成.……  相似文献   

8.
选择不同种植林龄和代次的杨树人工试验林地,2009年2至12月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的年动态变化规律和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所有试验林地SMBN的年动态变化规律相似,2月份SMBN含量最低,各试验林地SMBN的平均含量为48.36 mg/kg(0~10 cm)、38.74 mg/kg(10~20 cm)和22.64 mg/kg(20~40 cm),10月份含量最高,平均为23.32 mg/kg(0~10 cm)、17.91 mg/kg(10~20 cm)和8.18 mg/kg(20~40 cm)。随着杨树种植林龄和代次的增加,SMBN的含量呈下降趋势。结果还显示,在动态采样期内,随着土层的加深SMBN含量降低,CK、F1、F2、S1及S2表土层(0~10 cm)SMBN的含量平均比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分别高出11.50 mg/kg和24.83 mg/kg(CK),13.40 mg/kg和25.30 mg/kg(F1),9.34 mg/kg和19.53 mg/kg(F2),7.17 mg/kg和19.00 mg/kg(S1),5.65 mg/kg和14.48 mg/kg(S2)。相关分析显示,SMBN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65 4和0.829 6)。  相似文献   

9.
冷却屋顶的安装预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化所带来热环境的破坏。利用耦合了城市单层冠层方案(UCM)的WRF模式,以南京2010年7月26日~8月5日夏季晴天小风天气为背景,模拟了不同高反照率屋顶和绿色屋顶的安装对城市高温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1)反照率为0.8的高反照率屋顶和100%的绿色屋顶有相似的降温效果,白天平均降温0.5℃,夜间平均降温0.1~0.2℃,一天中最大降温0.9℃,同时在建筑物密度集中的地区,降温效果更明显;(2)不同反照率的屋顶和不同比例的绿色屋顶对气象因子的影响效果不同,屋顶反照率和绿色屋顶比例的增加会使温度降低、风速减小、边界层降低,且呈线性变化;(3)反照率为0.8的高反照率屋顶和100%的绿色屋顶在白天可以降低人体舒适度(分别为0.2左右和0.1左右),提高人体舒适程度。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工程实例,以规范为指导,对高层民用建筑室内消防设计中普遍存在的屋顶水箱消防水压不足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了优选,降低了消防设施成本,简化了管网系统,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屋顶绿化隔热等效热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自然气候作用下的草地式屋顶绿化形式,提出采用屋顶绿化隔热效果实测与屋顶热传导计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绿化层等效热阻,并在重庆选择通风屋顶有绿化层和无绿化层的实例进行了连续5个月的夏季隔热效果现场实测,结果表明:气温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屋顶绿化层的隔热效果越好.实测数据的理论分析得到屋顶绿化层的等效热阻为0.56 m2·K/ W.  相似文献   

12.
以LaNiO3做缓冲层,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SiO2/Si(100)衬底上制备出[0.9Pb(Sc0.5Ta0.5)O3-0.1PbTiO3/0.55Pb(Sc0.5Ta0.5)O3-0.45PbTiO3]4铁电多层薄膜.采用两步法在峰值温度800 ℃对薄膜进行退火.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了薄膜的物相结构,通过电滞回线和漏电流曲线对薄膜的铁电性能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薄膜展现出高度(100)取向的钙钛矿结构和增强的铁电性,其剩余极化2Pr=26.2 μc/cm2,矫顽场2Ec=53.9 kV/cm,100 kV/cm下漏电流密度为1.87×10-4A/cm2.分析了铁电性增强和漏电流增大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上海典型老旧居民小区的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供水系统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二次供水水泵在不同工况下的水量、能耗及效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由于水池+变频水泵模式下水泵一天内主要时段的供水水量远低于额定流量,因此在满足相同供水需求时,水池+变频水泵模式下水泵的运行效率是水池+工频水泵+屋顶水箱模式下水泵运行效率的50%左右。部分水箱存在因位置距离顶楼过近,仅凭重力流无法满足供水压力需求的情况,水池+工频水泵+屋顶水箱模式需要再次加压,屋顶水泵再次加压的能耗约为泵房变频水泵能耗的200%以上,水池+变频水泵模式下总体能耗更低。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西部光皮桦天然次生林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碳素含量、碳密度及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皮桦林生态系统碳素含量表现为乔木层(495.27 g/kg)>灌木层(487.10 g/kg)>草本层(456.57 g/kg)>枯落物层(431.57 g/kg)>0~80 cm的土壤层(36.31 g/kg),且差异极显著,植被层平均碳素含量为483.55 g/kg; 乔木不同器官碳素含量表现为干>枝>叶>根,且干和枝均表现为径阶越大,碳素含量越高; 灌、草层均表现为地上>地下,土壤碳素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24.67 t/hm2,表现为0~80 cm的土壤层(201.3 t/hm2)>乔木层(17.22 t/hm2)>灌木层(3.14 t/hm2)>枯落物层(2.49 t/hm2)>草本层(0.82 t/hm2),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密度的89.60%、7.53%、1.40%、1.11%和0.36%; 植被层碳密度为21.18 t/hm2,只占生态系统碳密度的9.29%; 土壤表层(0~20 cm)碳密度为76.7 t/hm2,占土壤层(0~80 cm)碳密度的38.08%,显著高于其他各层,有较强的表聚性。光皮桦天然次生林碳净固定量为3.58 t/(hm2·a),相当于固定13.12 t/(hm2·a)的CO2,说明光皮桦天然次生林是大气CO2重要的汇。  相似文献   

15.
以LaNiO3做缓冲层,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SiO2/Si(100)衬底上制备出0.9Pb(Sc1/2Ta1/2)O3 -0.1PbTiO3/0.65Pb(Mg1/3Nb2/3)O3-0.35PbTiO3铁电多层薄膜.采用两步法在峰值温度650℃和700℃对薄膜进行退火.通过电滞回线和漏电流曲线对薄膜的铁电性能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650 ℃退火的薄膜有较好的铁电性,其剩余极化2Pr=9.5 μc/cm2,矫顽场2Ec=42.2 kV/cm,100 kV/cm场强下漏电流密度为31μA/cm2.700 ℃退火的薄膜铁电性有所下降,2Pr=3.1 μc/cm2,但薄膜却具有很低的矫顽场,2Ec=22.6 kV/cm.分析认为,铁电性的退化与高温下薄膜中异质结间的相互作用及挥发性元素Pb和Mg的损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海马汽车BA01系列型号汽车所使用的聚丙烯玻璃纤维塑性材质的汽车水箱支架在其结构有限元静力学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计算机Isight软件并且基于遗传算法,对该水箱支架下横梁部位的横梁厚度、横梁截面倾斜角、水箱支架过渡圆角半径等三个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相关数据发现:优化后的水箱支架质量从5. 6 kg减轻至4. 635 kg,减轻了17. 2%;最大应力由2. 277 MPa降低至2. 107 MPa,疲劳寿命延长了3. 7%.因此认为,该结构优化可以有效地实现汽车轻量化和高疲劳寿命目标.  相似文献   

17.
对云南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人工林土壤1m深范围内碳含量为59.49 g/kg、平均碳密度为163.73 t/hm2。不同土层的碳含量、土壤各层平均10cm有机碳密度排序均为0cm~20cm层20cm~40cm层40cm~60cm层60cm~100cm层,坡度≤25°的土壤碳含量、土壤碳密度均大于坡度25°,阴坡土壤碳含量、土壤碳密度均大于阳坡,不同林分密度的土壤碳含量、土壤碳密度排序均为800株/hm2800株/hm2~1100株/hm21100株/hm2。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TiO2过渡层对BiFeO3薄膜微结构和铁电磁性质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在Si(100)和Pt(111)/Ti/SiO2/Si(100)衬底上制备了BiFeO3薄膜.通过加入约10 nm厚度的TiO2过渡层,在两种衬底上均制备出了纯相BiFeO3薄膜,而未加过渡层的薄膜均有杂相存在.与未加TiO2过渡层相比较,BiFeO3/TiO2薄膜表面颗粒大小更加均匀、致密、平整.在室温10kHz下沉积在Pt/Ti/SiO2/Si衬底上的薄膜的损耗从0.094下降到0.028;而薄膜的介电常数变化不大,分别为177和161.在室温下同时测得了薄膜的电滞回线和磁滞回线.BiFeO3/TiO2薄膜的饱和磁化强度为16.8 emu/cm3,在600kV/cm电场下,剩余极化强度为9.8μC/cm2.研究表明,TiO2过渡层能够有效地抑制Bi FeO3薄膜杂相的生成,提高薄膜的表面平整度以及耐压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典型羊草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磷的空间分布格局.0~5cm土壤微生物量磷为16.54 mg/kg,5~10 cm土壤微生物量磷为12.77 mg/kg,这两层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呈现大的斑块分布,理论模型参数显示各变量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10~20cm土壤微生物量磷为9.75mg/kg,这层表现纯块金效应,土壤微生物量磷呈现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20.
以海南岛新盈港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边缘区林内、林缘和光滩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盈港红树林湿地0~40 cm深度的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介于1.11~74.39 g/kg之间,平均值13.36 g/kg.其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在水平方向上,光滩(8.26±1.03 g/kg)林缘(8.62±1.86 g/kg)林内(27.75±6.65 g/kg),说明由光滩到林内沉积物有机碳的累积能力不断增强.在垂直方向上,光滩中B层(10~20 cm)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最大,为11.33 g/kg;林缘中A层(0~10 cm)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最大,为11.61 g/kg;林内中A层(0~10 cm)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最大,为31.19 g/kg.光滩、林缘和林内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粘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海南岛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循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