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小利 《科技信息》2009,(18):88-88,86
张培基先生在中国翻译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中译英方面,翻译了大量汉语著作。本文援引他的一些翻译作品实例分析了他在中译英时对语言及风格的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2.
在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的关照下,论述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动态翻译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旨在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对其接受者一样的反应。奈达承认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关键是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精神”。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与不可译的矛盾;接着通过对一些中国古诗的研读,肯定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如风格的移植、音韵的移植、文化的移植等。同时指出动态对应理论有其局限性,因此翻译中国古诗并无一定的方法或原则,关键是保持原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译可译,非常译”和“传神达意”是汪榕培提出的中国典籍复译理论和典籍翻译标准,是汪榕培典籍翻译实践的理论总结。从理论渊源上看,“译可译,非常译”来自中国的道家典籍《道德经》,“传神达意”主要来自中国的传统画论和“言意之辨”,是中国传统理论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从理论本质上看,“译可译,非常译”为典籍复译找到了理论依据,“传神达意”则是中国传统画论与传统哲学结合起来产生的新译论;从理论运用角度看,“译可译,非常译”为当下的典籍复译提供了更多的视角,“传神达意”作为典籍翻译的标准,还有模糊之处和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孙帮根  周同 《科技信息》2007,(9):140-140,146
许渊冲是我国翻译界“诗体派(以诗译诗)”的杰出代表。他不但为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他的独具创新的译学理论和思想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5.
沙博理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结合沙先生的生平和历史背景,梳理其翻译成果,分析其翻译风格和翻译思想,阐述其英译作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以深切纪念这位翻译名家,并引起翻译界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欧光安 《科技信息》2012,(10):23-23,25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当代著名的翻译家,目前国内对其翻译作品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诠释学翻译理论是20世纪中后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支派,影响深远。穆旦译诗的诠释学译论分析和文本细读表明,在等值因素翻译的"得"与"失"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均衡,在译文表达上充分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杨万柳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1):67-69,108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私法译著在我国大量出现。改革开放三十年国际私法译著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一定的特点,但仍然存在诸多缺憾。国际私法译著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的介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有必要深入剖析国际私法译著的未来走势。伴随着国际私法“多元化”和“趋同化”的国际趋势,国际私法译著未来可能呈现以下走势:国际私法的翻译更加具有专业化和更加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在我国20世纪文学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角度对张爱玲的翻译小说进行重新审视,从关注女性、还原女性原作形象、增补和强化女性形象三个方面入手,探寻张爱玲自译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9.
黄小军  吴楠 《科技信息》2010,(2):185-185,188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翻译和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对翻译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精湛论述,它几乎涉及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如翻译目的和宗旨、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等,见解独到而深刻。这些译论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对鲁迅的翻译思想作深入发掘研究,对新世纪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文论中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思想,揭示了隔“代”文学的传承特点,实际上就是文化内涵转移中的创新特性,这和文学翻译的情形很相象。语用学中的“语境”和“语用策略”理论之所以能有效地解释翻译实践中的诸多难题,就是当代翻译学的这类“文化横移”式的跨学科研究的运用结果。在对汉诗英译等翻译活动中的“创译”、“重译”和“破译”等现象,这样的方法都是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翻译在我国已有2000年的历史。古往今来,不少名家曾阐述过翻译的标准。唐朝玄奘曾提出翻译即“须求实,又须喻俗”,意即“忠实、通顺”。清代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标准。鲁迅先生也提出:“凡译须兼顾两面。一则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其原作的风姿”。综上所述,翻译须做到“忠实、通顺”。而忠实则是译作的基础。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纂改、遗漏和任意增删等现象。清林纾(琴南)与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过160多部作品,其数目之多,内容之广,为当时了解西方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本人不懂外文,译作中删减或遗漏之处很多,因此林纾“不能算个翻译家”(杨岂深语),只能算是一种再创作罢了。  相似文献   

12.
论文对《中国翻译词典》中“薄伽丘作品在中国”词目中有关史实进行了核对和考证,纠正了其中的错讹、脱漏之处,补充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薄伽丘作品在大陆译介等信息。  相似文献   

13.
自翻译学科建设以来,中国传统译论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一直处于失语状态。张佩瑶的《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挖掘中国传统译论的精髓,采用“丰厚翻译”新策略系统地重溯了中国传统翻译话语的发展历程,并以新的“话语”视角重构传统译论,建构新的翻译话语体系,使之与西方译论进行对话,力推中国翻译话语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论郭沫若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是一位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特别是诗歌翻译与戏剧翻译的成就,不但影响着创造社,也影响着一个时代的译坛和文坛。对郭沫若翻译思想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五四“新文学及“五四“翻译文学的研究,也有助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及现代翻译文学史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现代信息论思想与我国古人老子、王弼关于“象”、“言”、“意”关系之论述相结合,提出了“达意”与“得意”的概念。“达意”是就非原母语译的释而言的,其前提是译对原评议的理解;翻译的最终目的不是将原翻译,而是要让译的读领会原作所传达的信息,即“得意”。所以“达意”是对译的要求,而“得意”则是对译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孝经》作为中国孝文化典籍的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典籍英译史上被翻译数次,其中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当属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译本。结合理雅各《孝经》英译本,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原则,以“三维”转换为方法,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探讨分析孝文化典籍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唐诗“枫桥夜泊”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内翻译研究的“沉寂”,原因之一是没能处理好中国传统译论与西方译论的关系——轻传统、重西方,丢掉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偏离了自己的学术根基。只有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译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才是当代国内翻译研究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雷克斯洛斯的中国译诗集《中国诗一百首》的分析,可见他在翻译中国诗时尝试运用中国诗歌的创作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雷克斯洛斯的译诗,融合了西方翻译诗学和他本人对中国古诗特点的准确把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人译诗风格。他的译诗讲究节奏,以单音节的词为主,节奏随情感而变;他的译诗动词使用精当,以一个传神的动词描绘动态的场景,以动态意象取胜;他的译诗注重追求意境,追求原诗的整体美学效果,通过一些隐含意义取胜。雷氏译诗既是好诗又是好译。  相似文献   

20.
景区公示语的翻译是发展景区国际旅游、展示景区形象的基础工作。以翻译写作学相关理论为指导,根据英汉公示语的社会功能与语言个性异同,结合漳州市景区英文公示语实例,认为案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涉及译者目标语基础和翻译态度,又与译者目标语写作能力不足相关。公示语翻译在“译写”时,采取不译或省译、仿译或套译、创译等实用译写路径,以此提高准确度,同时从业人员要有责任意识,使公示语成为传播现代化滨海城市对外形象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