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根据重庆市200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和重庆市2008年森林工程总体规划,估测出了重庆市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汇量,并分析其地理分布情况和市域内不同林分的碳汇能力,对重庆市森林工程的碳汇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重庆市(2002年)森林植被碳储量约为4 729万t,每年固定约397万t碳,折合1 454万t二氧化碳;重庆市东部地区的碳储量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在各区县中碳储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城口、巫溪、酉阳、石柱、奉节;重庆市域不同林分中,以马尾松的碳汇量最大,占重庆市总碳汇量的60%,其次是栎类,冷杉最少;重庆市森林工程造林成林后的森林碳汇价值高达36.65亿元/年,具有很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3.
张广才岭次生针阔混交林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林分空间结构是次生林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的前提.次生针阔混交林是张广才岭最主要的林分类型,运用大小比数、角尺度、混交度3个空间结构参数研究张广才岭次生针阔混交林永久样地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样地大小比数为0.497,平均角尺度为0.538,平均混交度为0.630;针阔混交林林木相邻个体在垂直方向上分化不明显,存在激烈竞争的中层;林木配置处于中度到强度混交水平之间,林分总体上属于聚集分布格局;次生针阔混交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已接近当地原始阔叶红松林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4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CFERN)的实测数据,估算了中国1977-2003年4个时期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分析了其年龄结构特征、垂直分配结构特征、时空动态格局和贮碳潜力。总碳储量研究结果 1977-1981为 1.09 Gt,1984-1988为1.496 Gt,1994-1998为2.446 Gt,1999-2003为2.866 Gt。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云南、广西和广东7省的杉木林碳储量约占84%~86%。幼、中龄杉木林碳储量在79%~83.90%之间,随着杉木林的演替成熟,我国杉木林生态系统是一个潜在的碳库。在垂直分布上,乔木层碳储量占9.38%~10.63%,林下植被占0.6%~0.7%,土壤占87.99%~89.02%,枯落物占0.68%~0.78%,不同时期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垂直分配结构基本相似。1999-2003期间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碳素现存量为2.866 Gt,一个龄级期(10 a)后碳储量将达到3.772 Gt,并以90.63 Mt·a-1的平均积累速率递增,是一个贮存潜力大,增长速率快的碳库。  相似文献   

5.
恩施州柳杉人工林碳汇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恩施州柳杉人工林碳汇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柳杉生物量与胸径大小密切相关,全树生物量50%以上集中在树干,各组份生物量分配大致呈现树干>树根(含桩)>叶>枝的趋势.本地区柳杉生物量与胸径、树高的关系模型为W=254.519 7D2.161 4,或W=42.877 2(D2H)0.939 0,采用胸径分布代替年龄结构的方法推算,恩施州柳杉人工林生物量为4 055 704.557 t,碳汇储量为2 038 397.11 t.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动态变化,选取广西横县镇龙林场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着林龄递增,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且不同林龄的同一土层之间均差异显著。不同林龄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过熟林(16.82±0.23)g/kg > 成熟林(13.47±0.14)g/kg > 中龄林(10.91±0.38)g/kg > 幼龄林(10.74±0.14)g/kg,且差异显著(P<0.05)。不同林龄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表现为过熟林(104.92±18.08)t/hm2>成熟林(100.52±1.18)t/hm2 > 中龄林(80.25±5.34)t/hm2 > 幼龄林(80.23±4.54)t/hm2,且差异显著(P<0.05)。各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现为土壤碳表聚现象,表层(0—20 cm)土壤碳储量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土层,表明不同林龄主要影响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表层的碳含量;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与乔木、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凋落物层现存量、总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与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均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后两个土层的土壤碳储量均无显著相关。该结果为研究土壤碳储量动态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实现尾松人工林多目标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7.
不同发育阶段楠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福建尤溪楠木(Phoebe Bourmei Yang)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含碳率和碳贮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楠木林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含碳率为42.64%-51.45%,表现为成熟林最大,中龄林次之,幼龄林最小,0-100cm土壤层含碳率亦表现出同样的规律;随林龄增大,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贮量均逐渐增加,决定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也逐渐增大,成熟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10.32t/hm^2,分别是幼龄林和中龄林的1.67倍和1.26倍.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不同林龄生态系统碳汇机制以及固碳能力的差异,本研究基于样地调查,选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大致相似、不同林龄(6、19、32、58 a)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据收获法和建立各器官生物量模型的方法估测生物量,采集0-6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生态系统各层次的有机碳含量,以此估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凋落物层和根系有机碳含量均呈增加趋势,而草本层则相反,各层次有机碳含量整体表现为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根系;其生态系统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过熟林显著提高了144.14%,其中,乔木层、凋落物层、根系和土壤层碳储量的变化规律与生态系统一致,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则相反;植被层碳储量贡献率提高,而土壤层碳储量贡献率下降,凋落物层无明显变化;年净固碳量以幼龄林和中龄林较高,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固碳能力较强,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水平。近自然恢复可进一步提升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的碳固持能力,提高植被层生物量和土壤碳含量、增强土壤固碳能力、优化森林结构、维持较高生产力和降低人为干扰等是提高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为了精确估算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从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中收集东北地区沼泽湿地柱芯数据,同时在东北地区新采集一批湿地柱芯作为补充,共134个沼泽湿地柱芯,并依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报告,重新评估了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沼泽湿地总面积约为82 870km~2,其碳储量为4.34Gt;长白山、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山地沼泽湿地碳储量约占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的80%;且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单位面积碳密度为12.49~95.64kg·m~(-2),变化范围较大.影响沼泽湿地碳储量估算不确定性的因子主要为湿地沉积层深度、干容重和有机碳含量,加强这3种基础数据的采集将更有助于精确估算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  相似文献   

10.
对福建南平15 a生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及杉木纯林生物量C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生物量C库总量为107.715 t.hm-2,比杉木纯林(72.194 t.hm-2)高出了49.20%.混交林和杉木纯林乔木层C库分别占总生物量C库的98.46%和98.82%,两林分总生物量C库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乔木层C库的差异.混交林生物量C库在各个器官及各个空间层次上的分配均高于杉木纯林.从碳吸存的角度看,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是一种比杉木纯林更加优良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1.
对杉木多代连栽地营造的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和杉木多代萌芽林(杉木纯林)两种模式碳贮量和碳吸存的差异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碳库总量为133.845 t.hm-2,比纯林增加了6.54%,其中活植物体部分碳库和土壤碳库分别为78.919 t.hm-2和54.926 t.hm-2,分别占碳库总量的58.96%和39.78%.混交林乔木层10~11年碳净固定量为10.686 t.hm-2,折算成CO2为39.182 t.hm-2,是纯林的1.11倍.因此,与多代连栽杉木林对比,营造杉阔混交林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培肥地力,增强生态系统碳吸存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Fe/S iO2为催化剂,采用化学沉积法裂解乙炔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研究了预处理对碳纳米管储氢性能的影响。使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和低温N2吸附(BET)对预处理前后的碳纳米管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酸处理和热处理对碳纳米管的重量储氢容量有明显的影响,经酸处理后的碳纳米管样品在充氢压力10M Pa和30°C条件下的饱和重量储氢容量为1.90%,而粗样品只有0.4%,再经1 200°C,N2气氛下热处理后的重量储氢容量达到2.10%。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过程中余杭市森林碳汇动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余杭市位于沪嘉杭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对今后众多内陆中小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预示性.根据余杭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结合实地调查校验,以城市人口密度作为城市化的指标,对余杭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用森林蓄积量推算了1985年与1998年余杭森林生物量、碳储量,分析了其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还分析了森林类型、林龄结构及天然林与人工林等因素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98年与1985年相比,余杭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24.5%增加到1998年的40.3%,总面积增加35%;总森林碳储量增加18.07%,平均每年增长7942MgC,起着一个碳汇作用;但森林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西北及中西部,城市化水平高的东南部森林面积在减少,经济发展及人口密度的增加都负面影响到了碳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15.
16.
基于Visual FoxPro开发的广西森林碳储量估测信息系统,阐述了面向对象开发技术与系统开发平台、系统总体设计、主要功能与特点,开发的系统可快速、高效地实现数据提取、加工、信息查询及森林碳储量估算。  相似文献   

17.
碳捕获与封存(CCS)是在不需要降低化石燃料使用量的情况下,减少温室气体排入大气的一种手段。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必须使用技术从排放气体中分离和捕获二氧化碳,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等资源或者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质沉积物中。随着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暖问题的加剧,国际上对CCS技术的关注日益加强,这也反映在专利申请的发展趋势上。利用Thomson Data Analyzer分析工具和Aureka分析平台对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DII)专利文献进行分析,表明CCS专利主要涉及化学、工程、仪器、能源与燃料、高分子科学等学科领域。CCS技术经历了起步阶段、波动增长阶段和快速增长阶段。DII收录的CCS专利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德国、中国、法国等。各国研究的重点有所不同,德国用催化剂从废气等中脱除氮氧化物的比例比其他国家高,法国通过液化或固化分离气体的比例较高,荷兰一般化合碳方面所占比例高。最近3Af-加拿大、中国、韩国申请专利的数量增长速度最快,表明这些国家近期在该技术领域创新比较活跃。对CCS技术的关注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持续上升,我国需继续支持该领域的研发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鸡公山天然落叶栎林中设置样地,调查分析了落叶栎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测定了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并用生物量方程法估测了乔木层各组分的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落叶栎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56.60 t·hm-2,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乔木层(81.65 t·hm-2)>土壤层(66.13 t·hm-2)>凋落物层(7.50 t·hm-2)>灌木层(1.09 t·hm-2)>草本层(0.23 t·hm-2).在不同采样层次上碳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土壤层碳储量随着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天然林分中3个主要树种的地统计学分析,发现马褂木(Lirlodendron chinese)、华山松(Pinus armandi)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为指数型,呈聚集分布,华山松的聚集强度最大,区域空间连续性强度分别为50.1%、71.3%,均大于50%;杉木(Cunningharnia Lanceolata)为纯金块模型,呈随机分布,空间异质性最低,主要由随机部分组成,分数维最大,空间分布结构复杂;变程以马褂木最大,分数维最小,空间分布结构简单,说明3树种虽然生长在同一林分中,其空间格局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了解城市嵌草式铺装系统中的碳储存功能,在山东省新泰市开展现场采样调研,分析嵌草式铺装系统中的生物碳储量及土壤碳储量特征。结果显示:新泰市嵌草式铺装系统总体碳储量平均为(279.2±45.8)g·m-2,其中,土壤碳储量占总体碳储量的主体地位;地上生物碳储量、根系生物碳储量及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在不同站点之间,地上生物碳储量及土壤碳储量存在显著差异,根系碳储量的差异不显著;嵌草式铺装地上生物量与地上碳储量(R2=0.999;P<0.001)、总体碳储量(R2=0.493;P<0.001)具有显著关系。表明城市嵌草式铺装系统具有一定碳储存潜力,通过栽种植物的合理配置与有效管理,能够提升嵌草式铺装系统的碳储存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