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永金 《科技信息》2009,(23):I0112-I0112,I0127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是二三十年代思想界的一场重要论战,也是中国哲学论战的焦点问题之一。这实质是两种人生观之战,焦点:科学能否支配人生观的一切问题。这场论战论战虽已过去80多年了,然而论战所涉及的问题直到今天也不能说已经彻底解决了。它今天仍然是哲学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的前沿课题,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歧与冲突在西方社会由来已久,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科玄论战”中“两种文化”的冲突现象尤为明显。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这场论战的内容与意义,不仅有利于把握现代哲学的走向,而且对于寻找消除“两种文化”间壁垒的现实途径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科玄论战”是新文化运动最后的一场文化思想论战,它发生的时空特殊,所论及的哲学主题对中国现代哲学影响深远,它促成了中国现代哲学新格局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915至1921年的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有三次思想论战、争辩,影响颇大,分别是“问题与主义”之争、反对社会民主主义的论战和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这三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路径,另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热;“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6.
情感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五四”以后 ,随着中西哲学文化的冲突与对话 ,情感问题以新的形式突显出来 ,在“科玄论战”中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此后 ,哲学家们用西方的理性主义方法解释中国哲学 ,但情感问题也有论及。有必要对上述发展过程进行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7.
曾博 《科技信息》2007,(16):19-20
科学合理性问题一直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研究与论战的主要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合理性问题争论的焦点逐渐转向了有关科学进步和目的的合理性问题。劳丹在《进步及其问题》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科学进步的合理性模式,并用“研究传统”作为理解和评价科学进步的基本工具。此书一出,评论蜂起,褒贬不一。然而通过对这本书的再解读,我们就会发现劳丹的惊人思想中也有可以借鉴之处,他对哲人们探求科学合理性的新道路确实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8.
卡尔·柯尔施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首次明确地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也分析和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反对哲学?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哲学”,是为了反对资产阶级哲学。但是柯尔施没有能够深刻地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也没有真正弄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承认还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支配,长期以来存在着严重的斗争。资产阶级学者总是以各种借口,公然声称不做“哲学的奴隶”,妄图摆脱“哲学的束缚”。他们以“超然”的姿态,把科学凌驾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上,好象他们所从事的科学部门是一片纯之又纯的“净土”,好象在他们的头脑里只有一种“最纯洁的科学灵魂”,而没有任何哲学的“杂质”。  相似文献   

10.
“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时即“智慧”,哲人即“智者”,哲学也包括具体科学,是天地间一切学问、知识的总论。在古代中国,“哲”即“明理”,哲人即“明理的人”。因此,“哲学”一词从中西词源角度上看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奇怪的是在后来的发展道咱上却大相径庭,其中最明显的差别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始终与具体科学密切联系;而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却基本与具体科学相分离,并且日益呈互相排斥的趋势,愈是发展,排斥、分离愈严重。  相似文献   

11.
方志敏的“清贫”哲学思想积淀了中华民族的道义、德行和民族尊严、不畏艰苦的精神,在中国现代哲学中,是一种独树一帜的崭新的哲学思想。方志敏的“清贫”哲学思想中蕴涵了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教育共产党人的思想品德和对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64年我国哲学界就“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展开了大论战,这本来是学术理论探对中正常而可喜的现象。但是由于没有真正执行毛主席的“双百方针”,大论战以一方被判定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而结束了。现在,我愿意就“合二而一”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哲学理论界的讨论,共同获得正确认识。谬误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过去我们把李迭定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这一定位忽略了1920年至1922年间李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的伟大贡献。“一大”召开前,他与陈独秀、李汉俊一起积极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中,他是论战的主将;他参与了与修正主义思潮的论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进行了思想理论的准备;他主编《共产党》月刊,为建党开辟思想舆论阵地;从1921年2月到“一大”召开,李达一直代理总书记的职务并担任“一大”的发起与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现代认识论的最科学形态,这种科学认识论创立过程从范畴的角度来考察.它经历了三个基本范畴,实现了二个重要转化而成立的.“三个基本范畴” 是指自我意识、异化劳动、科学实践.“二个重要转化” 是指从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论转化到异化劳动论.再从异化劳动论转化到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欧洲社会处于大动荡的时期.法、德等国都处于大革命的前夕,不仅是无产阶级要创立自己的哲学,“新的”资产阶级哲学的几个主要流派也纷纷在这个时期中形成.1942年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一书问世,1943年穆勒的《推论的和归纳的逻辑体  相似文献   

15.
“文革”期间,中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领域中“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活动.作者根据有关原始资料,从政治和科学思想两个方面讨论了这一时期对爱因斯坦的批判情况,并对这一批判活动的性质及方法作了初步分析,认为,“文革”期间对爱因斯坦的批判是一种政治批判和哲学批判,所用的批判方法主要是故意歪曲事实,进行诡辩,将爱因斯坦的一般言论加以政治歪曲,以哲学标准评价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认识.  相似文献   

16.
论培根关于知识的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根作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把改造人类知识,实现科学的伟大复兴,建立一个能促进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哲学,作为自己理论活动的目的。他不仅探索了错误知识产生的认识根源,以及科学知识形成的途径和方法,而且深刻地论述了科学知识所具有的价值与力量,成为近代英国经验主义的创立者。黑格尔说,培根作为经验哲学的首领,“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万古留名的。的确,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认识知识的巨大作用和价值的阶级是资产阶级,而第一个真正揭示了知识的真正意义的人却是弗…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是“以西释中”诠释模式的产物。长期以来中国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以西释中”本身,而在于诠释模式的单一化。“以西释中”这一诠释模式本身具有揭示中国传统思想原貌的可能性,那种试图用“以中释中”完全取代“以西释中”的做法既不现实也无益处。通过“以西释中”在更高层次上回归中国哲学本身,才是中国哲学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欧洲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战是分三个战场进行的.有它自己的轨迹.就国家而论,是从英国转到法国再到德国.资产阶级从运用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再到检起唯心主义旗帜.论战的轨迹是波浪式的,有三个不同性质的阶段.并从地区性发展成国家性,最后形成国际性  相似文献   

19.
“文革”期间,中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领域中“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活动.作者根据有关原始资料,从政治和科学思想两个方面讨论了这一时期对爱因斯坦的批判情况,并对这一批判活动的性质厦方法作了初步分析,认为,“文革”期间对爱因斯坦的批判是一种政治批判和哲学批判,所用的批判方法主要是故意歪曲事实,进行诡辩,将爱因斯坦的一般言论加以政治歪曲,以哲学标准评价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认识.  相似文献   

20.
哲学起源于对生命的思索。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曾指出,中国哲学的特质是生命的学问。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基本精神奠基于先秦诸子的哲学探索之中,老子哲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老子哲学中的生命关怀以“道”为核心范畴,遵循“本源之道”,探究“生命本真”是老子哲学的生命意识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