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联合主办的《科学技术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9日至20日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2.
2007年6月23日,第四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南交通大学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办方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西南交通大学、四川通威企业集团和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方是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四川青鸾科技文化传播交流中心。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和西昌学院参与了协办。本次会议主题为科技文化传播与交流。与会代表共86人,其中到会旁听的研究生约20人左右;收到论文136篇,其中有26篇…  相似文献   

3.
2008年7月30日至8月1日,第五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齐齐哈尔大学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组织,齐齐哈尔大学承办。会议收到论文86篇,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研讨。现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29日-30日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围绕以下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1、多学科视野中的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2、科学文化、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3、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4、科技文化视野中的新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筹)定于2012年8月17日至19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第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承办。诚请广大学界同仁围绕会议主题撰写论文并赴会研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6.
7.
2007年7月14日和15日两天,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办的“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开幕式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明国教授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王玉平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程博士分别围绕研究会的近期动态、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及会议主题的含义等作了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2007年4月中旬,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哲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南京财经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协办的全国“和谐社会与人工自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规模大、内容丰富,报告人的层次、报告水准和问题覆盖面及深入程度都是历年来自然哲学研讨会之最。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昭示了人工自然研究的巨大吸引力,也表明研究队伍日趋壮大。在本次会议上,关于人工自然的理论研究也彰显了现实的辐射力和发展的巨大潜力。会议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译本全文在中国传播至今已75周年。为了回顾自然辩证法事业在中国的建制化发展,展望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的未来走向,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于2  相似文献   

10.
第八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12日至8月13日在兰州理工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和兰州理工大学共同主办,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江苏、江西、福建、广东、辽宁、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云南、广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对抗与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8):83-85,F000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既存在着中国文化“重伦理,轻科技”价值取向,“畏天命”、“顺天命”和“自然无为”的自然观,以及科学技术应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瓦解力,这样几个方面的对抗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中国文化重整体性直觉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思想模式,科学技术为中国文化提供新的“生长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原动力、支撑力与韧力等相互促进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13.
樊阳程  杜扬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1):108-108,107
第四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于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委员会、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4名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会,提交会议论文37篇,29名学者在会议上发言。  相似文献   

14.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居于东方文化传统的主流地位,并逐渐发展为世界性的学说,儒学以它深奥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受到人们的赞誉。由于韩国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在探索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时,学术界再次掀起了儒家文化研究热。儒家文化对科技、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至今在中国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现象。笔者认为,对此不能做出绝对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儒家文化传统中存在着哪些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从科学技术哲学角度论述科技和经济的变化与文化的变动本身复杂的过程以及复杂因素的构成,并企图在儒家文化的土壤中寻找其意识形态的再生资源,以增进人们对儒家文化的体认。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科学哲学的社会文化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文化角度探讨科学的发展机制问题,是20世纪中叶以来俄罗斯科学哲学的显著特点,这不仅是受到西方科学哲学的影响,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苏联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总体特征.俄罗斯科学哲学的这一研究导向具有现实的意义,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审定和统一科技名词,实现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是一项配套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长期性任务,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科技名词的混乱现象起因于学科间、行业间、专家个人间各自定名而未经协调统一。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一流的专家学者,打破学科、行业、个人的界限,按照统一的审定原则与方法来开展名词规范和统一工作,其意义可比“书同文,车同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面对新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和当今世界走向信息化、全球化的总趋势,科技名词统一和规范化工作面临着从未有过的需求与挑战。科技现代化亟需科技名词规范化。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许多科学领域已经或即将产生重大突破。新理论、新概念、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与之同步产生的科技名词层出不穷,其产生和传播速度之快、渠道之多、数量之大前所未有。科技领域中发展最快、影响广泛而深远的重要学科当属信息科技和生命科学。因而,科技名词工作的热点和重点也是在这两个学科领域。信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因特网、多媒体、超媒体、电子邮件、万维网、黑客、虚拟现实等大批名词的出现令人目不暇接。以计算机与宽带数字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在容量、速率、智能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继续以空前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改变着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改变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轨迹。信息科技与数学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天文及地球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将衍生出充满活力的前沿科学与技术,产生重大的科技创新和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生命科学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且正酝酿着新的突破。预计未来二三十年内,人类认识自身和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知识将产生革命性的进步。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整合生物学的发展将使人类从分子水平认识遗传、发育与进化、生长与衰老、代谢与免疫等重大生命现象的机制,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演替规律,从而将宏观生物学与微观生物学连接和统一起来。脑与认知科学的进展将进一步揭示人类思维的本质,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巨大作用。生命信息的解读、生命奥秘的揭示有赖于数学理论、信息科学和技术科学等的进展,方法与技术的革命对此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的进展将给农业、医疗与健康等带来深刻的变化,并在信息、材料、能源、环境与生态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如果滞后,必然会造成社会上使用名词混乱,使得新闻媒介无所适从。科技本身的交流与发展也会受到严重阻碍。这种形势给科技名词规范化和统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抓住重点,加快工作进度,跟上科技发展步伐。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国内科技哲学界与人文文化界对于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精神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解,反映出两种文化分离、冲突的状况.本文将歌德诗剧<浮士德>置于西方近代科学与文化演进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加以解读,揭示了浮士德精神积极的人文意义、所体现的西方科学变革精神和科技文化特质,并分析了浮士德精神被误读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8.
科技决策中的公共知识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实判断和价值分配是决策的两大基本要素,而知识是事实判断的基础。科技决策中,由于事实本身的多重维度以及价值与事实的缠绕,往往会出现多种关于事实判断的知识主张,理性的科技决策应当以"公共知识"作为决策相关事实判断的基础。公共知识是对决策相关事实的多维度的共识性理解,具有科学合理性、经济公有性和政治合法性。公共知识作为具有特定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倾向的多元行动者相互博弈的产物,经历了提出、辩论、整合和合法化等生产过程。公共知识生产是高度制度化和组织化的社会行为,各个社会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公共知识体系,可以从行动者及其角色等八个方面把握其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实证主义知识论关于"工程知识是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的应用"这一长期流行观念的分析批判,来力图确立工程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形态的知识论地位,进而尝试阐明工程知识的本质与特征.在笔者看来,工程知识虽然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构成,但总体上鲜明地显现了科学技术维度与人文社会维度的深度交织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