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波多黎各     
波多黎各在加勒比海东北角,面积为八千九百平方公里,人口约为二百五十八万。这个美丽的小岛距美国东南端的佛罗里达州达一千七百公里,却被划为美国的“领土”,岛上的居民也算做美国的“公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本由美国NSF主持于2004年3月30~31日在波多黎各首都圣胡安(SANJUAN)召开的“加勒比海海啸灾害讨论会”的论文集,出版于2006年并献给海啸警报先驱James Lander先生。  相似文献   

3.
今年7月波多黎各总督馬林宣称,这个国家将安排举行一次公民投票,来决定它的未来命运:究竟是继续保持美国联邦的地位,还是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或者成为美国的一个州。馬林的建議得到美国总統肯尼迪的支持。据說举行投票的日期可能在明年夏秋之間。这个加勒比海上的“饥餓之島”,一向被华尔街渲染是加勒比海上与古巴对立的美国“自由民主”的櫥窗率嫡嫦嗑烤乖跹?这个島屿与美国的关系又是怎样呢? 长方形的島屿波多黎各位于西印度群島中大安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最大功率的射电望远镜竖起灵敏的“电子耳朵”谛听茫茫宇宙。它们在搜寻:究竟有没有外星人?地点:波多黎各岛。时间:1992年10月12日凌晨3时。美国宇宙科学家杰尔·塔特准时开启了世界上最大的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来,关于“海底人”的目击资料一个接着一个: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以加速体内良药”。西洋4.8千米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的奇妙足迹;1963年,在波多黎各东面的海里,美国海军在进行潜艇作战演习时发现了一个“怪物”:它既不是鱼,也不是兽,而是一条带螺旋桨的“船”,在水深300米的是一条带螺旋桨的“船”,在水深300米的海底游动,时速达280千米;1968年,美国迈阿密城的水下摄影师穆尼在海底看到一个奇异的动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4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当那动物看…  相似文献   

6.
李峥 《世界知识》2014,(3):46-47
美国一直以西方民主价值的“传教士”自居。二战结束后,美国一直将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美式民主作为其重要的国家对外战略之一。中东变局让美国经历大喜大悲,深刻认识到其惯用的民主渗透手法已经失灵。最近两年,美国开始改变民主输出模式,将其重新包装,试图用更“温柔”的方式吸引美式民主的“目标客户”,进而隐蔽地达到目的。尤其在美国战略重点的亚太地区,美国正在打出“民主组合拳”,将其作为“重返亚太”的重要支柱之。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拉丁美洲“睦邻”政策之刍议韩和鸣“睦邻”政策是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实行的针对拉丁美洲国家的外交政策,它构成了“新政”中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睦邻”政策虽然有“平等”、“不干涉”的高调,但它只不过是美国在控制、奴役拉丁美洲的手法上的改变,而其...  相似文献   

8.
“悄悄的入侵者”到过美国迈阿密、休斯敦、达拉斯、洛杉矶、纽约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来自拉美、操西班牙语的移民随处可见。有些地区几乎成了拉丁美洲人的天下。他们居住集中,保留着拉美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拉丁美洲人大批移居美国是从1960年以后开始的。据美国官方1979年统计,合法的拉美移民约1,210万。其中墨西哥人约730万,波多黎各人170万,古巴人80万,中、南美洲人84万,来自拉美其余各国的130万。拉美移民85%左右定居在城  相似文献   

9.
毕远月 《世界博览》2011,(18):82-83
夏天来临前偶然翻阅法国的时装杂志,见有个类似“读者来信”的栏目。一读,原来是一位虚心的美国姑娘.希望能在巴黎旅游时以一个当地人的面貌出现。她希望“不要让人一眼看出我是个美国游客”。因此,打算先从穿衣上改变自己。编辑的“回信”倒也简单。她罗列了四条巴黎人的“穿戴原则”。  相似文献   

10.
布什新政府上台后,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声称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而是“战略竞争对手”。布什新政府貌似改变了上届政府对华“接触”政策,实则不然。布什新政府对华政策仍然是合作交往为主的“接触”政策,但加强了对华的“防范、遏制”。  相似文献   

11.
第1次:1975年11月美、英、法、西德、意大利、日本等六国首脑在法国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开会,讨论西方的经济危机和贸易、货币等问题,发表了《朗布依埃宣言》。第2次:1976年6月在美国领地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举行,仅发表了意向性的《波多黎各宣言》。加拿大总理应美国之邀与会,会议便从此成为七国首脑会议。会议决定每年轮流在与会国举行,并使之制度化。第3次:1977年5月在伦敦举行。当时的欧共体委员会主席詹金斯首次参加部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西方严重的通货膨胀、失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博览》2012,(18):44-44
羹国:媛乐挂帅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主要媒体高层多次同白宫官员会面。讨论如何让音乐界发挥作用改变美国在海外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3英里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的奇妙足迹。 1963年,在波多黎各东面的海里,美国海军在进行潜艇作战演习时发现了一个“怪物”,它既不是鱼,乜不是兽,而是一条带螺旋桨的“船”,在水深300米的海底游动,时速达280公里,其速度之快是人类现代科技所望尘莫及的。 1968年,美国迈阿密城的水下摄影师穆尼在海底看到一个奇异的动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4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当那动物看清摄影师后,就飞快地用腿部的“推进器”游走了。 1973年初,一个名叫丹·德尔莫尼的船长,在大西洋斯特里海湾发现水下有  相似文献   

14.
最科幻的iPad“底座” iPad是一台改变世界的平板电脑,近日美国”Double Ro—botics”公司推出的“iPad机器人”更令人啧啧称奇:一台单论滚动机器上装设银幕,使用者只需要在家操作iPad,控制这台机器人,足不出户就可出席会议、逛街、看展览。  相似文献   

15.
《科技潮》2004,(7):56-56
20世纪20年代,美国汽车市场的时尚观念逐渐兴起,使得竭力主张“实用型汽车”的福特开始关注于微妙的车型变化,以满足市场更加多样化的需求。从T型车到A型再到v8型车,美国福特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出现了所谓的“样式设计”,即经常性地改变汽车的外部风格以强调汽车的美学外观。  相似文献   

16.
《世界知识》2008,(22):69-69
“变天”,是2008年11月4日美国黑人的“口头禅”。这一天,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战胜共和党总统候选人、47岁的麦凯恩,成功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美国的历史因一个黑人而发生改变。其实,改变美国历史的还有奥巴马的夫人、45岁的米歇尔,她也成为美国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夫人,以及个子最高的第一夫人——5英尺11英寸,相当于1米80出头。美国第一家庭全是标准的“黑人组合”!  相似文献   

17.
Sergei  Lafrof  尚月 《世界知识》2008,(24):6-6
20世纪下半叶,美国观念塑造了全球政治格局:美国通过牵制与威慑换采和平;美国通过霸权建立资本市场;美国引领世界创造财富;美国民主鼓舞世界民众;美国文化成为吸引年轻人的磁石。但全球秩序已经改变,世界对“美国模式”不再有共识,美国面临春意识形态领域新竞争。谁能主宰21世纪新全球意识形态市场?未来十年,意识形态是最重要、最富变化的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世界知识》2008,(18):11-11
国际油价一路“高烧”,号称“车轮上的国家”的美国首当其冲,其一直引以为豪的汽车文化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美国人在选车方面“以大为关”的倾向正在发生改变,小排量和混合动力汽车日益受到青睐。另外,自行车这种相对“原始”的交通工具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纽约、西雅图、波特兰等许多城市都已经开始增设自行车专用道。  相似文献   

19.
时事点评     
9月11日,在泪水、祈祷、默哀和凄凉的风笛声中,美国人民度过了难忘的9.11恐怖袭击周年纪念日。布什当晚也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向罹难者表示哀悼,并发誓将反恐进行到底。的确,随着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的轰然倒塌,世界在一夜之间发生了许多变化。恐怖活动炸毁的不仅仅是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的一部分,而是美国的平静和安全感,美国人的自由假日从此划上句号。9.11事件也彻底粉碎了美国“坚不可摧”的神话,迫使其改变了以往“轻国内,重国外”的军事战略,而实行“内外并重,国内优先”的战略方针。更为重要的是,9.11事件…  相似文献   

20.
龚婷 《世界知识》2013,(11):69-69
也许是源于国人对美国是中国外交“重中之重”的认知,“美国研究”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一直占据突出的位置。“美国研究”,简言之是专门将美国当作对象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涉及美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著名美国 问题争家王缉思教授曾将“美国研究”与内容涉及美国的“美国问题研究”区分开来,并担心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学者“似乎在减少”,“美国研究日益成为美国问题研究”,成了谁都能说上几句的显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