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虾桃拉病毒(TSV)RT-PCR快速诊断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虾桃拉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最早于1992年在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体内发现,此病毒是对虾养殖业危害较严重的病毒之一.将该病毒基因组的一段序列克隆至转录载体pSP64(PolyA)上。经体外转录、磁珠法分离、纯化获得了人工的TSV-RNA模板;用定量的TSV-RNA阳性对照模板进行RT-PCR条件优化。灵敏度检测以及样品制备方法等试验,结果表明:RT-PCR检测的灵敏度可达到0.1fg,相当于100个病毒粒子;所制备的样品对病毒RNA的逆转录及扩增无抑制,适合于对虾桃拉病毒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中检出杆状病毒,经对病虾鳃,前中肠,卵巢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在这些组织中发现大量有囊膜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67nm×128nm,核衣壳为324nm×92nm。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涵体,在核内或在细胞质的发生基质中装配。从病毒的形态特征,感染组织以及典型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认为亲虾感染的病毒与近年广泛报道的造成养殖对虾大规模流行病的主要病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为同一种  相似文献   

3.
套式PCR检测斑节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解剖患白斑症斑节对虾的鳃组织,制备成不同释放倍数的模板,对其进行白斑症病毒(WSSV)的PCR扩增,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套式PCR的灵敏度大约为一步PCR的10^4倍;对感染病毒后不同时期的斑节对虾进行PCR检测,发现感染早期经一步PCR检测为WSSV阴性的样品,套式PCR的检测结果为阳性;对发病虾塘中的几种甲壳类动物进行PCR检测,发现经一步PCR检测为阴性的长臂虾、秉氏厚蟹和褶痕相手蟹等宿主,套式PCR的检测结果为阳性。表明所建立的WSSV套式PCR检测法较普通的一步PCR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杆状病毒可在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繁殖。增殖过程中在病毒发生基质表面及附近形成晶格状排列的包涵体,通过包涵体的形成,分化等过程,完成杆状病毒的装配。  相似文献   

5.
养虾水体环境因子变化与对虾病毒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养虾水体的盐度、溶氧量及pH值等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与对虾暴发性病毒病害大流行之间的关系.以低剂量病毒感染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人工改变海水盐度、溶氧量、pH值等理化指标,发现其变化与对虾发病死亡之间存在明显的诱发关系.结果对阐明对虾暴发病毒性流行病成因及指导虾农科学养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对虾养殖业中最普遍、分布最广、最致命的病毒.但目前仍没有一种有效可行的措施来控制该病毒的发生和扩散.自1993年发现该病毒至今,国内外学者对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深入,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全面综述了近年来对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认识和研究进展.这些信息将会拓展我们的认知,可能有助于发展有效的预防策略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养殖中华鳖一种球形病毒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观察福建省四个主要养鳖市县现场采集的鳖出血病样品.首次发现了一种感染养殖中华鳖的球形病毒(Trionyxsinensisspherovirus,TSSV).该病毒分布在病鳖的肺、胃、咽喉粘膜和腹甲皮层.主要靶细胞是这些组织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TSSV粒子近球形,直径35~39nm,无囊膜包被,有的成群聚集在内皮细胞质中,有的由单位膜包裹在包涵体中.病毒感染的内皮细胞病变明显.还讨论了TSSV与出血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患蓝色肝病的中国对虾的组织与细胞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蓝色肝病的中国对虾主要组织病理改变如下:①部分肝胰脏腺细胞胞核巨大,染色浓重呈深紫色。②大量腺细胞胞体极度胀大,胞浆呈泡沫状或空泡化,胞核固缩变小,被挤出细胞的边缘。③个别腺细胞胞浆内可见有均质红染的嗜酸性小体。病虾细胞病理的改变与组织病理改变一致。肝胰脏腺细胞中所存在的球形病毒是该疾病主要病原体。另外,超薄切片中所显示的几种细胞病理改变与机体某种因素中毒反应相似。  相似文献   

9.
从苏州市某淡水养殖池塘中采得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病虾,从病体中分离出一种杆状病毒,纯化的病毒粒子经电镜观察发现其大小(50nm×375nm)、形态特征(杆状)与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极其相似,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回归试验及病毒分离、观察实验,初步表明采集的病料为对虾白斑综合症病虾.  相似文献   

10.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又称白斑综合症病毒,是对虾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病原体,至今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充分了解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分子致病机理,是病害防治的根本途径,了解病毒的动态增殖特征是该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定量PCR技术,研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人工注射感染后,早期的增殖规律以及感染致死对虾的病毒累积.并对对虾感染病毒后存活时间与个体大小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初期感染病毒含量有短期下降,然后才呈现递增的过程.死亡对虾病毒累积量大于1011病毒粒子/毫克组织(P<0.01).而在4.6~11.6g范围内,感染对虾存活时间与对虾质量不存在相关性(P>0.2).  相似文献   

11.
存在于牡蛎肝胰腺的病毒样颗粒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人工吊养牡蛎时有发病,从中采样进行电镜观察,发现一种直径为 150~180nm,有包膜,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球状病毒样颗粒,以及另一种大小为 50~86 × 210~280 nm,有包膜,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弹状病毒样颗粒.该形态大小的球状病毒颗粒在长毛对虾和珠带拟蟹宋螺中也可见.  相似文献   

12.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an)亲虾的致病力强,其致病性特征与对未成熟个体的致病性特征相同;经WSSV感染的斑节对虾亲虾的死亡率为100%.感染了WSSV的亲虾的PCR检测结果均呈阳性,组织切片观察可见到明显的组织病变,电镜观察发现病变组织(包括卵巢)的细胞内有大量病毒粒子;原位杂交结果证明,患白斑综合症的斑节对虾亲虾的卵巢中不仅卵母细胞感染上病毒,卵细胞也感染上了病毒.这些结果表明,WSSV在斑节对虾中具备垂直传播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浙江地区凡纳滨对虾苗3种对虾病毒携带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养殖过程中病毒病的频发是导致对虾养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对虾的白斑综合症病毒病(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对虾桃拉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每年给海水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对2009-2010年间浙江地区近22家对虾苗种生产场的对虾苗种携带WSSV、IHHNV和TSV病毒情况进行调查,并对采用携带病毒的苗种进行养殖的3个对虾养殖场进行后期跟踪调查.调查共采集凡纳滨对虾苗种样品118份,其中80%样本来自福建,10%来自海南,10%来自广东.检测方法采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被检样品中32份呈现WSSV阳性结果,占27.1%;46份呈现IHHNV阳性,占38.98%; WSSV和IHHNV同时呈现阳性的有20份,占16.95%,而TSV均未分离到.后续跟踪调查发现采用携带WSSV病毒苗种进行养殖的对虾养殖塘均在8月上中旬陆续爆发对虾白斑病,造成极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对虾病毒性流行病防治技术研究"通过技术鉴定由河北大学等单位承担的河北省首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虾病毒性流行病防治技术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于1996年12月通过了河北省科委、河北省计委和河北省财政厅组织的技术鉴定。对虾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为发展沿海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1993年对虾病毒性流行病大暴发,使我国的对虾养殖业当年经济损失超过一百亿元。据国内有关部门镜检观察,认为此次大范围流行性虾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但它究竟为何种病毒…  相似文献   

15.
ThePreliminaryStudyonHHNBVinGrow-outPhaseWangJianping;ShenTuJikang(NingboFisheriesResearchInstitute,Ningbo315012)自1993年出现全国流行病对虾暴发性病毒病以来,我国的养虾业始终处于低谷。目前终于发现其病原是一种囊状无包涵体的DNA病毒,称之为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NBV)。该病毒的治疗仍无法解决。但我们可以用核酸探针点杂交法来检测对虾HHNBv的发展程度,摸索对虾暴发性病毒病的暴发时间,减少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本文也是我们今后对虾在分子生物学上开展研究的第一步。1材料与方法1.1样…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杆状病毒的提取纯化及病原性实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病毒纯化技术及电镜检测 ,发现患病的中国对虾体内有带囊膜的杆状病毒 .该病毒粒子大小为 (3 0 0~ 4 0 0 )nm× (1 60~ 1 80 )nm ,囊膜 2 0~4 0nm ,无包涵体 .人工回接实验表明 ,病虾的肝胰脏、中肠、胃、心肌组织内均分布有大量的病毒粒子 ,该病毒粒子在形态、大小、囊膜的有无及包涵体的有无等诸方面均与感染前部分纯化的病毒粒子一致 .根据柯氏法则 ,患病的中国对虾是由杆状病毒的侵袭所致 .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的长毛对虾球状病毒的观察与分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种新的长毛对虾球状病毒的观察与分离陈晋安,张驰,许宏毅,苏文金(生物学系)自1992年以来,福建省养殖对虾遭受了严重的对虾病毒病。据统计死亡率皆达90%以上,经济损失巨大[1].为预防养殖对虾病毒病的发生与传播,我们从1993年底以来,在有关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在福州地区分离到一种高致病性的白斑病病毒,该病毒致病性强,可感染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和不同形体大小的个体.引发的病害潜育期短、病程短、死亡率高.病害覆盖面积广,发病时间大多集中在6月和9月,其中以6月中下旬最为集中.以长毛对虾为对象测定温度与侵染性关系,结果表明,高温可促进发病,低温可延缓发病并延长病程;在长毛对虾生长的适温范围(8~32℃)内,病毒均可侵染并造成寄主发病.病毒的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口感染,通过摄食饵料和携带病原的病弱个体等方式传播,正常情况下,不会经水传播.  相似文献   

19.
斑节对虾白斑症的发病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虾白斑症的病程及病症特点,方法:对健康斑节对虾进行人工感染,同时用套式PCR检测感染后斑节对虾血液中病毒核酸的相对含量,结果:斑节对虾感染白斑症病毒后,依次表现出厌食,不活动、体色变红、甲壳出现白斑,反应迟钝直至侧卧死亡,濒死对虾的典型症状为空胃、红体、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及甲壳易剥离;感染对虾出现拒食后,其血液中白斑症病毒(WSSV)DNA的相对含量急剧增加。结论甲过同步不肿和甲壳易  相似文献   

20.
蝇蛆提高对虾抗杆状病毒感染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试验表明,投饲蝇蛆起始时间至少需在病毒侵袭前10d,对对虾起始死亡时间和50%,90%死亡时间才有明显的延缓,分别较对照组延长1.76,3.04,4.1倍;蝇蛆可以显著提高对虾的抗杆状病毒感染能力,激活对虾的酚氧化酶系统。田间试验表明,投喂有蝇蛆的虾池,存在时间平均为64d,不投喂蝇蛆的对虾,存活时间平均为33.5d。1993年投喂蝇蛆的虾池平均每天死虾数小于存池量的0.023%,1994年平均每天死虾数占存池数的0.015%,经PCR检测证实,1993,1994年对虾中杆状病毒病变的个体仅占1.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