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第一个把意象引进诗学的领域,他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的理论原则有不少共同之处。首先,他们都重视对意象内在生成的探讨,认为意象的形成必须经过理性的苦炼与情感的激发,达到情理交融;其次,意象的外在实现是主客体的统一。刘勰的隐秀说揭示了意象的审美特征。秀是“状溢目前”,正与英美意象派主张意象的具体性相合;为了达到“秀”,必须“直寻”、“简朴”,也与意象派的简洁、“直接呈现”相吻合。隐是“情在词外”、“复意为工”也和意象派的“可变意义”、“意象叠加”相吻合。由于刘勰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它们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的气一元论,认为宇宙、诗人、作品可以贯通一气。刘勰主张“虚静”,净化精神,内虚其怀,外纳万物,诗歌意象就能情景融和,物我合一。英美意象派受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影响,寻求激越昂奋的创造动力,强调直觉和瞬间感受,注重客观意象的呈现,内涵往往隐秘、飘忽,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意”“象”在早期的古代文论中本是单独的概念,随着文学批评的逐渐丰富发展,二者也不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它们以不同的内涵对文学现象进行品评,并最终形成“意象”这样一个抽象的文学批评理念,“象”、“意”、“意象”作为一种文学特征和美学现象,影响了整个古代文论。本文即对这三个重要的文学批评理念进行一个追本溯源的简论,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海子诗歌意象丰富,意蕴深厚,极具艺术张力,例如“秋”意象。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海子抒情诗中“秋”意象。首先,“秋”象征丰收而荒凉的人世;其次,论述“秋”的感伤;最后,“秋”是幻象丛生的国度。  相似文献   

4.
张利 《晋中学院学报》2006,23(1):16-19,24
研究意象组配及其原则,有助于还原意象本真,丰富创作本论,揭示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意象组配通常有三种方式:单象式、多象式和变形式,遵循着六条基本原则:“意”对“象”应有引领作用;“意”与“象”应有一个最佳象征切合点;组配的意象应有一定的延伸性;组配的意象应有一定的暗示性;组配的意象应有一定的独创性;组配的意象应有一定的复合美。  相似文献   

5.
马是杜甫诗歌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杜甫从“宝马英雄”和“骐骥不遇”的传统母题出发,运用中国传统文学特有的意象模式来抒写自己的英雄情结和“不遇情怀”。杜甫创作的各个阶段诗人心象与马意象存在内在联系。杜甫绘制的马意象图不仅是自己人生的缩影,而且是自身价值追寻的过程。尤其是“病马”、“老马”、“瘦马”等描写丰富了马意象的主题文化。  相似文献   

6.
刘勰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第一个把意象引进诗学的领域,他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的理论原则有不少共同之处。首先,他们都重视对意象内在生成的探讨,认为意象的形成必须经过理性的苦炼与情感的激发,达到情理交融;其次,意象的外在实现是主客体的统一。刘勰的隐秀说揭示了意象的审美特征。秀是“状溢目前”,正与英美意象派主张意象的具体性相舍;为了达到“秀”,必须“直寻”、“简朴”,也与意象派的简洁、“直接呈现”相吻合。隐是“情在词外”、“复意为工”也和意象派的“可变意义”、“意象叠加”相吻合。由于刘勰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它们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的气一元论,认为宇宙、诗人、作品可以贯通一气。刘勰主张“虚静”,净化精神,内虚其怀,外纳万物,诗歌意象就能情景融和,物我合一。英美意象派受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影响,寻求激越昂奋的创造动力,强调直觉和瞬间感受,注重客观意象的呈现,内涵往往隐秘、飘忽,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意象,这一术语,最早可上溯至《易经·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曾明确提到:“窥意象而运斤.”司空图在《诗品》的《缜密》篇中也谈到:“意象欲去,造化已奇。”此后的诗论家便对这一术语普遍使用起来。“意象”成为“表意之象”。然而,现代中国诗歌所广泛运用的“意象”,并不是对古代“意象”这一术语的简单沿袭,实际上已注入现代心理学的内涵.西方心理学中有jmase一词,意为外界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影象。我们一些学者便借用了这一古术语.把它译成“意象”。(也有译成。“心象”的)在心理…  相似文献   

8.
在两千多年的诗国长河中,莲荷以其自身超凡脱俗的特质,在诗人的笔下形成了意蕴丰厚的意象群。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席慕蓉的爱情诗中,有几首是以莲为意象的,其笔下莲的意象隽永、独特,充满了“幽怨”和“错失”的情调,为中国诗歌增添了一个特殊的莲的意象。  相似文献   

9.
建安诗歌中运用风这个外物景象较多,而且都着上了诗人强烈的悲凉慷慨之情,由此构成“悲风’’意象。建安诗歌的“悲风”意象具有抒情的多样性和形象性特征。这一意象的形成与建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悲风”意象是建安文学的特色之处,也是建安风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意象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造的融汇了主体意趣的形象。”①通过意象,作者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到物质中;通过意象,我们也可以解读作者的意旨。对于回族作家张承志来说,意象是一种特有的话语方式。他的小说和散文均呈现出浓烈的诗性。与其说作为作家的张承志创造了作品意象,毋宁说意象创造了作为张承志的作家。本文把作家现实经历及文本透露出的主体经验作为“意”,把作品中选取、塑造的具体形象作为“象”,把二者的交合物群看作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意象群落,剖析出群落的形成因素、群落的特性和群落的指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原始神话以意象的方式充溢于《诗经》之中,具体可分为高禖神/社神、高唐神女、汉水女神、田祖、牛郎、大禹、后稷、商契、岳神、旱魃、植物、动物神话意象,它们分别来源于创生神话、女神神话、自然神话等。由于神话自身的因素以及文学活动的“自主选择”,这些神话意象以直接化用或间接转用的方式援引入诗,并在诗歌中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一是增添浪漫主义气息,二是丰厚诗歌史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的探讨,指出诗人借助“夕阳”这一意象来表现自己对宇宙、社会、人生的领悟,抒发自己的人生理趣,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特有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华元典中已有所体现。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古代文学理论的诸多范畴,并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批评。“意象”与西方文论中的“原型”具有相通之处,但中国的意象批评更注重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4.
从阐释“审美错觉性意象”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心理基础入手,解析“艺术再现”与“审美错觉性意象”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唐宋词中楼意象的运用,分为两大类型:“登而不望”型和“登高远览”型。这些楼意象随着词人视角的不断变化,清晰地演绎出“楼”由一个拥有实用功能的建筑实体转化成一个积淀着丰富内涵、具有构架词体作用的文学审美意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鞋”意象在《金瓶梅》小说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首先,“鞋”是小说行文的重要标记性意象,直接与人物性格产生联系,鞋的样式转变也与小说情节的炎凉转换相关联;其次,“做鞋脚”是女性世界的度量衡,鞋既是私密的闺阁社交针线,也是女性地位和人格的外在表现,小说的叙事节奏与循环往复的做鞋过程紧密相关。对鞋的关注,体现了一种普遍的对女性身体的理解方式,“鞋”意象与女性角色的生命建立了一种映射关系。小说的叙事围绕着中心意象“鞋”展开,在鞋的制作、交换与失而复得中循环前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共选取了汪国真的48首爱情诗,从意象图示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汪国真频繁使用的几种意象图示。并通过诗人惯用的意象来加深读者对意象图示的理解。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找到它们对应的相对固定的意象图示。我们借助这些意象可以发现意象图示是如何在我们的理解中起作用,探究意象和意象图示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现代诗歌鉴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东西方由于化渊源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在哲学、美学上的显区别,关于“象”或“意象”自然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中心范畴,体现的是一种非现成化、非对象化、主客未分、物我相互缘发的构成境域和缘构势态,而西方美学“意象”具有现成化、对象化、主客分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索绪尔符号论中,“能指”仅仅局限于“音响形象”,但是,汉字这种语言符号,其“能指”不仅仅局限于“音响形象”,更是一种象征性语言符号,受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意象思维特征,使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和鉴赏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审美意象的隐喻性和延伸性,并且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古义,意象应定义为“由作者创造的,具有象征意的独特物象”。但意象泛化的情况大量存在。泛化之一是将不具有象征意的物象当作意象;泛化之二是把具有象征意的故事当作意象。意象泛化的原因在于对意象内涵的认定和把握颇为随意和混乱,其结果是取消了意象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