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以黑眶蟾蜍蝌蚪及中华大蟾蜍蝌蚪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核实验检测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对2种蝌蚪红细胞的微核及核异常的诱导.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当质量浓度达到0.02mg.L-1的甲维盐处理24h,黑眶蟾蜍蝌蚪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的提高;当质量浓度达到0.01mg.L-1的甲维盐处理48h,中华大蟾蜍蝌蚪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的提高;在一定质量浓度和时间范围内,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随甲维盐质量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延长而增加,并显示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甲维盐对2种蝌蚪的红细胞造成显著的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研究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的硒酸钠(1.25~20 mg/L)和亚硒酸钠(0.25~4 mg/L)染毒处理7 d后,黑斑蛙蝌蚪红细胞的微核细胞率,随染毒剂质量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核异常细胞率、总核异常细胞率均随染毒剂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亚硒酸钠的毒害作用明显强于硒酸钠,对黑斑蛙蝌蚪红细胞均存在较强的细胞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3.
以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蝌蚪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核实验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又称彗星实验,SCGE)检测不同质量浓度(0.1,0.2,0.3,0.4 mg/L)的丁草胺溶液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红细胞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丁草胺质量浓度越高,蝌蚪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越显著.经丁草胺溶液处理24 h,蝌蚪红细胞的细胞损伤率及DNA损伤程度(彗星DNA长宽比)出现极显著的提高,并与丁草胺质量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研究表明丁草胺对两栖动物具有遗传毒性作用,同时也说明微核实验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是检测环境污染对两栖动物遗传毒性的合适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核试验法,对贯穿淮安城市中心、边缘、外围的3条主要河流里运河、废黄河、盐河水质诱发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进行了比较研究.每条河水样又分为100%原样、50%,33.3%3个浓度组,以暴气后的自来水为对照.实验结果显示,毒染1周后,里运河、废黄河水质诱发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均大于对照组(P<0.01),里运河水组诱发微核细胞率明显高于废黄河水组和盐河水组(P<0.01).而盐河水组诱发微核率及核异常率(33.3%浓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提示,淮安城区中心地段河流水质诱发蝌蚪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明显高于外围,其水体中存在致突变物质.  相似文献   

5.
通过半静态染毒法研究了啶虫脒的急性毒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半静态和静态两种染毒方式下不同质量浓度(ρ=0.001,0.005,0.009,0.013,0.017 mg·L-1)的啶虫脒溶液对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啶虫脒对中华蟾蜍蝌蚪的24,48,72,96h的ρLC50分别为0.544,0.095,0.058,0.036 mg·L-1.在低于安全质量浓度(0.003 6 mg·L-1)下处理7 d,蝌蚪的微核率与核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半静态实验表明,随着啶虫脒质量浓度的提高及染毒时间的延长,蝌蚪的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质量浓度为0.005 mg·L-1的啶虫脒溶液中处理3 d后,蝌蚪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开始比对照组有显著和极显著提高.静态实验中,在质量浓度为0.005 mg·L-1的啶虫脒溶液中处理3 d后,蝌蚪的微核率出现有显著的提高;各处理组核异常率的最高值出现在染毒3~5 d后,而后出现下降现象,但仍高于对照组.说明由于时间的延长,药性的衰退,蝌蚪能通过机体的调整而得到部分修复.上述实验结果说明,微核率及核异常率的提高可能是评价啶虫脒应用安全的潜在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6.
采用急性和亚急性暴露方法,用离子液体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对太行隆肛蛙(Feirana taihangnicus)蝌蚪进行染毒,通过微核实验检测离子液体对太行隆肛蛙蝌蚪红细胞微核与核异常的诱导率.实验结果发现,离子液体对太行隆肛蛙蝌蚪的24 h LC50为82.1 mg·L-1,表明该离子液体对太行隆肛蛙蝌蚪具有生...  相似文献   

7.
用7种洗衣粉对花背蟾蜍蝌蚪进行染毒七天后,检测其诱发红血细胞中的微核,结果表明,7种洗衣粉都能使红血细胞的微核率和出现微核的细胞率有极其显著意义的增加,并随着洗衣粉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对各种洗衣粉诱发红血细胞微核率敏感性的排列顺序是:敦煌高级加酶加香>兰鲸加酶>燕牌加酶>长颈鹿增白加香>飞天机用>百合花加香>飞天加香.  相似文献   

8.
利用蝌蚪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法监测苏州城区生活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华大蟾蜍(Bufogargarizanscantor)变态前蝌蚪的血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法进行生活污水污染的诱变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污水对蝌蚪红细胞有明显的致突变效应,微核率及核异常率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t<0.01)。  相似文献   

9.
采用微量全血常规培养法测定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结果显示,其平均微核细胞率、平均微核率均高于常人;女性放射工作人员的平均微核细胞率和平均微核率明显高于男性。低剂量电离辐射能引起放射工作人员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升高,因此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  相似文献   

10.
卫河水对太行隆肛蛙蝌蚪红细胞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运用遗传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磷酰胺和卫河水对太行隆肛蛙蝌蚪红细胞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0 mg.L-1、20 mg.L-1、40 mg.L-1环磷酰胺溶液和10%、30%、50%体积浓度的卫河水处理4、8、12和16 d,太行隆肛蛙蝌蚪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明显升高;20 mg.L-1环磷酰胺溶液可作为阳性对照;每一处理浓度下,红细胞微核率、总核异常率均在第12 d达到高峰.说明,太行隆肛蛙蝌蚪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实验对监测污染水体中的遗传毒性物质敏感可行;卫河水污染严重,含有较强的遗传毒性物质,应加快对卫河水的治理,以防止其对地下水源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显示铜对鲤鱼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无诱发作用;低浓度镉,铬溶液中鲤鱼,随时间延长其微核率相应升高;肾组织内镉,铬残留量同其微核率呈正相关关系。2镉和铬,镉和铜间协同作用增大微核的诱发效应。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察在工业废水中培养的大蒜根尖的生长情况及微核率,监测工业废水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染料厂等工业废水对大蒜幼根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大蒜可以作为监测废水污染的生物学材料。  相似文献   

13.
2010年8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市郊稻田采集到一批蝌蚪,其中姬蛙科的蝌蚪经鉴定为粗皮姬蛙,粗皮姬蛙是一种广布于东南亚的物种。对处于36期发育时期的粗皮姬蛙蝌蚪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描述,并与文献报道的我国重庆南川、台湾、福建德化以及泰国的蝌蚪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海南的粗皮姬蛙蝌蚪的形态特点是体高大于体宽,尾长为体长的1.7倍;口盘位于吻端部,开口指向身体前部。口唇及周围无边缘乳突和副突;生活时背部和尾基部底色淡黄色或淡黄绿色。比较发现,采自海南省海口市市郊的粗皮姬蛙蝌蚪与泰国的粗皮姬蛙蝌蚪在体型和体色等方面比较相似,而与我国重庆南川、福建德化、台湾的粗皮姬蛙蝌蚪有一定差异。这是首次对粗皮姬蛙蝌蚪描述和测量,为姬蛙属蝌蚪的综合修订和物种分化研究等提供了基本信息;并提示有必要进一步从形态量度和口咽腔内部结构方面对粗皮姬蛙不同分布种群进行研究,揭示这一广布种的形态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低毒除草剂“草甘膦”对蟾蜍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分别统计了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异常率和核异常率,研究结果表明,用草甘膦处理3天和5天后,不同浓度的药物对蟾蜍的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用不同黉度药物处理后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虽有差异,却没有出现显著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5.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和红细胞微核测试法,研究洗衣粉与胭脂红对泥鳅的急性及遗传毒性的差异,泥鳅在洗衣粉、胭脂红试验液中染毒24h后,采血制片,结果表明三种胭脂红平均LC50。为14170.0mg/L是洗衣粉平均LC50 49.3mg/L的287.4倍;三种胭脂红LC50平均微核率为6.49%。是洗衣粉LC50平均微核率0.67%。的9.7倍,洗衣粉与胭脂红相比较,洗衣粉对泥鳅为高毒级、低诱变剂,胭脂红为低毒级、高诱变剂。  相似文献   

16.
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从红豆杉(Taxuschinese)的嫩茎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探讨了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和平板培养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所实验的3种培养基(MS,B5,White)中,虽然都能诱导红豆杉幼茎产生愈伤组织,但以MS培养基较好,其中MS+2.4-D1mg/l+NAA0.5mg/l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98%.MS和B5液体培养基均可作为红豆杉单细胞悬浮培养的培养基,普通平板培养法培养红豆杉单细胞的植板率只有0.03%,有待改进其它平板培养法  相似文献   

17.
在水温21~23℃条件下,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研究牛奶对东北林蛙蝌蚪生长发育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牛奶影响蝌蚪生长发育及变态;添加牛奶的3组(T_2,T_3,T_4)蝌蚪的活体质量及相对生长自23日龄起较空白组逐渐显出优势;T_2组蝌蚪成活率及变态率最高,T_4组最低;各试验组之间的变态幼蛙初始质量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牛奶添加量的增加,变态幼蛙初始质量增加,但变态开始日龄延后及历时延长;蝌蚪最大活体质量、开始变态日龄、变态期历时及变态幼蛙初始质量与牛奶添加量呈正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8,0.968,1.000,0.987;变态率与牛奶添加量呈负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724;适宜的牛奶添加量为每100只蝌蚪0.5~1.0 m L.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looks into the influence of cosmic radiation at high altitudes on human bodies.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i (CBMN) and conventional cultured micronuclei i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serum levels of lipid peroxide,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the total antioxidation capacity by chemical colorimetry al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ircrew members. There exists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BMN and the average annual effective doses of radiation received or the average annual flying hours. With both of them, a trend shows that the serum lipid peroxide levels increase as well. Either the lipid peroxide or CBMN can sensitively reflect the recent changes in flight load.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osmic radiation impairs the stability of chromosomes and genome, and induces lipid oxidative damage in aircrews; Lymphocyte CBMN and serum lipid peroxide can be used as monitoring indicators in the cosmic radiation protection for aircrew memb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