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这为我国体系化建设国家植物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是世界上野生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多年来,通过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植物园等就地和...  相似文献   

2.
本文开展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最能体现“预防为主”环保理念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机结合的直接体现。课题以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地区之一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案例研究区域,开展以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为主要内容的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规划环评,探索了针对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规划从决策源头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一整套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体系,为我国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示范和指导,丰富了规划环评的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物(包括人类)层面,提出生物存活主体、特属主体的新概念,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本质上在于保护生物存活主体的生态机制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4.
<正>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我国生态保护的核心战略,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居民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之一。如何协调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社区发展,提升保护地内的居民福祉?这是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光明日报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周边社区发展调研组,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在全国多个省份对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周边社区发展开展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2003年的“世界地球日”,世界自然基金会代表向陕西省政府授予了“献给地球的礼物”荣誉证书,以表彰其在秦岭大熊猫保护工作中的突出贡献。秦岭位于世界自然基金会确认的全球200个主要生态区之一的“长江上游生态区”范围内,是经科学论证的世界上最具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的代表地区。它不仅是中国气候和水系的重要分水岭,而且是自然保护的象征——大熊猫的分布最北限和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麦是世界上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大麦秸秆可用作反刍动物的优质饲草.因此,维持和发展大麦产业,不仅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维护食物多样性及营养与健康的需要.四川省是我国大麦主产区之一,无论从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单产,还是改进品质,四川省发展大麦生产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21,(21):12-17
今年最受世界关注的明星动物,莫过于从云南西双版纳向北迁移旅行的15头亚洲象. 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行.在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天,长江武汉段江面上江豚捕食嬉戏的视频引来不少人关注."十年禁渔做得好不好,江豚说了算."从多年未见到随意偶见,翻腾的江豚是折射长江生态环境变化的"风向标",也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试金石". 作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涵养着丰富的鱼类资源.其中,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因为对...  相似文献   

9.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落实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2004年起,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开展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第一阶段(2004~2009年)开展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编目和重点类型物种资源和重点地区的生物物种资源调查,评估了中国野生高等植物和陆生脊椎动物的受威胁现状,编制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等;第二阶段(2010~2011年)针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确定的5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开展了对部分地区的试点示范调查,即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目的是通过示范调查取得经验,以便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示范调查包括横断山南段优先区内的云南滇西北地区18个县、大明山地区优先区内的桂西南石灰岩地区4个县和南岭地区优先区内的贵州黔东南地区4个县,以及对澜沧江、松花江干流、嫩江干流以及北部湾(广西段和广东段)潮间带水生生物物种资源调查与评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生物多样性本底仍然不清,物种分布数据信息缺失严重,新物种、中国新记录或省级新分布物种大量存在;同时,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导致生物物种资源的丧失与流失的现象依然严重。建议进一步开展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三个层次进行生物多样性综合性本底调查和编目,并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同时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体系,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持续的和稳定的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有关生物多样性词汇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在生物学界,而且在政界与社会公众中十分流行与得到极大关注的人类环境与生存问题。李鹏总理在参加1992年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时,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从而作出了我国对世界环境与生物名样件保护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2):12-12,14
1 研究背景 滨海湿地与人类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在净化环境、防灾减灾、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却接纳了地球上已有的几乎所有类别的污染物,一方面埘当地的生物产生直接的毒害作用,或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对高营养层次的动物和人类构成危害;另一方面也导致营养物质和能量过剩,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正常物流能流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喀斯特山地的脊椎动物资源本底数据仍然缺乏,受威胁物种比例很高,保护与利用的矛盾非常突出.为此,该项目以生物多样性整体保护为宗旨,围绕脊椎动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中心主题,开展中国南方喀斯特山地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10年9月15日,国务院12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50年)》(以下简称《战略与行动计划》)。《战略与行动计划》作为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提出了《战略与行动计划》编研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中国未来2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划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作为未来开展保护工作的关键区域。根据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领域和优先行动,针对优先领域和优先行动提出了优先项目来促进落实战略任务的落实.  相似文献   

14.
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是20世纪亟待解决的25个重大科学问题之一,其研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基石。北半球木本植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在东亚的多样性最高,尤其是中国具有丰富的森林类型、大量的木本特有种和孑遗种,对全球变化敏感。晚新近纪以来的全球气候震荡,特别是人类世以来的全球变化不断重塑物种的分布和多样性格局,亟需深入认识植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并据此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本项目针对北半球木本植物多样性格局是如何形成的、生态多样性如何响应全球变化、未来全球变化情景下如何保护中国的植物多样性等3个问题开展研究,阐明北半球木本植物多样性格局的成因和响应全球变化的机理,揭示东亚地带性森林群落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维持和响应气候变化的机制;建立北半球木本植物及其生态信息平台,预测未来中国珍稀濒危木本植物分布与适应性变化趋势,提出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21年10月11日至24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将在昆明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办如此高规格的多边环境会谈,而COP15将制定一份未来10年的路线图——确定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方向. 在绿色和平东亚区全球政策高级顾问李硕看来,昆明会议对于生物多样性进程的历史意义,类似于当年的巴黎气候大会,应当留下与之相匹配的政治遗产.这一遗产应触及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草原植物不仅维持着草原的生态功能,也是巨大的基因资源宝库。近年来我国草原植物基础生物学研究发展较快,但相对于模式植物和栽培作物的研究,其系统性和深入性还有较大差距。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草原植物的光合、繁殖、代谢生理、植物抗逆适应、组学、植物-动物-微生物互作机制以及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的进展。面对国家保障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的战略需求,草原植物利用和挖掘潜力巨大,因此,加强草原植物基础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重点加强草原重要植物基础生物学、草原植物特有耐逆基因的挖掘与利用、放牧利用和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原植物适应与微进化机制、草原植物-微生物-家畜跨营养级互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对推动我国草原恢复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相关学科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食物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22,(1):22-26
生物医学关乎人类生命健康安全,一直是人类科技发展最受关注的前沿领域之一.我国生物医学研究近20年取得飞速进步,尤其在成体干细胞基础与临床转化领域的研究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创新高地,比肩世界发达国家在同领域的科研水平,并在产业应用与转化上屡有突破,成为世界各国同行关注、学习与合作的热点方向.在我国的干细胞一线科研工作者中,中...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21,(21):40-43
2021年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开幕,会议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办如此高规格的多边环境会谈,会议将制定一份未来10年的路线图——确定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方向. 千万年来,尽管人类的演化完善了自身,也创建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但却让我们的地球家园受到了伤害.全球变暖、森林消失、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垃圾围城、雾霾压顶等现象,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19.
在阴暗冰冷的海底世界中,珊瑚礁毫无疑问更像一片仙境:五颜六色的海洋动物游弋于奇形怪状的珊瑚丛中,构成了美丽的海中热带雨林景观。珊瑚礁被视为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最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珊瑚礁在全球海洋中所占面积虽然不足0.25%,但它却是海洋中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水域,许多海洋生物都选择珊瑚礁作为安身立命之所,珊瑚礁因而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和海上长城。  相似文献   

20.
生物多样性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在生物学界,而且在政界与社会公众中十分流行与得到极大关注的人类环境与生存问题。李鹏总理在参加1992年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时,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从而作出了我国对世界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庄严承诺。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际上发展了一系列新的科学名词或术语,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在我国尚缺乏确切的含义或一致的称谓。这不仅不利于研究和实践的需要与发展,也有碍于科学的定义和公众的理解。在国际学术交流,尤其是与台湾或其他华语地区和国家的沟通方面产生不便。以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重要的概念和名词而言,在英文中主要有三个名词表达出不同层次、程度与含义的“保护”,但在我国(大陆)汉语中却只用一个“保护”来表达,造成概念的含混与不确切。在UNESCO(1994)所编的《环境与发展简报——生物多样性专辑》(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Briefs-Biodiversity)中明确地使用了“保存”、“保护”与“保育”三个名词:preservation(保存、保留):为了维持生物个体或其组合(但不是为了其进化的变化)而制定的政策或方案(如动物园与植物园等)。protection(保护):在自然区域中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对人类活动的控制或限制。conservation(保育):指对生物资源持续发展的各种管理行为,即不仅可以为这一代获取最大的利益,同时维持其潜力以满足未来世代的需要。因此,保育之不同于保存和保护,在于它可以提供给自然群落在该条件下长期的保持和继续进化的潜势,以及投入了积极的人为管理行为,而不是消极的“保存”和单纯的“保护”。如果进一步从这三个词汇的英文含义来理解则更有助于明确其区别。在第三版的《Webster新国际词典》(1981版)中是这样阐释这几个词汇的:“preservation(保存的名词):保存的行为或被保存的状态。preserve(保存的动词):1)保持安全免于损害、伤害或毁灭;保卫或防护。2)保持存活、完整无缺、存在,或免于腐烂。3)保持或贮存以免于腐败。”“protection(保护):保护的行为;被保护的状态或事实;免于危险或伤害的隐蔽处。”“conservation(保育):1)深思熟虑的、有计划的,或考虑周到的保存、保卫或保护;一种安全或完整状态的保持。2)通过政府权威,或私营协会,或企业对某种事物的照管、保护和监护,如:a.对一种自然资源的有计划管理以免于开采、毁灭或无人照管;b.特别是一个制造厂对一种自然产物的明智利用,以免于浪费,并保证被耗尽资源的将来利用。3)一种关于协调与规划如何实际应用生态学、湖沼学、土壤学及其他对于保存自然资源十分重要的学科资料的知识领域。”由上述关于conservation的阐释可以理解到这是一类比“保存”和“保护”更高层次与水平的科学管理行为,应当在字面上予以区别。以汉语词汇之丰富与很强的表现力,应该对这三种不同程度与性质的行为加以区别而相应采用不同的名词。在日本与我国台湾的科学文献与行政条文中已用“保育”一词来表达conservation。希望我国的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学者以及管理者们能够接受并使用这三个有确切的科学含义的名词:保存、保护与保育。除此以外,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还有几个常用的重要名词也应当有统一的汉语名称,如:restoration与biome。restoration一词在《Webster英文大词典》中的解释是:“复原到一种未受损的或更为改进的状况”与“被修复、复原、更新、重建的状态”。因此,restoration不是简单的恢复(recover),而具有更为积极的更新与重建的意义。Todd(1988)将restoration ecology理解为两个十分不同的发展途径:第一种类型的重建生态学是试图重新建造真正的过去的生态系统,尤其是那些曾遭到人类改变或滥用而毁灭或改变了的生态系统。在重建中强调选择正确的种类组合,并尽力重建原来的生态关系。重建意味着系统结构与种类的重新组装。重建的生态系统的重要价值在于维持当地重要的基因库。第二种类型的重建生态学是对那些由于人类活动已全然毁灭了原有的复合系统和多样的生境而代之以退化的系统。在此,重建生态学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符合人类经济需要的系统。重建所用的种类可以是原来的种类,也可以不是。往往所采用的植物或动物种不一定很适宜于当地的环境条件,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或采用各种先进的工程措施以加速生态系统的重建。这种把重建自然的需要与人类的经济需要相互结合起来的途径可能是恢复地球陆地植被的更重要方法。由于restoration如此丰富的内含,似应译作“重建”而不是简单的recovery——“恢复”。在有关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的科学文献中,biome是一个重要的单元。在生态系统多样性中有下列组成与层次,即:biomes,bioregions(生物区),landscapes(景观),ecosystems(生态系统),habitats(生境),populations(种群)。biome是生态系统单元中的最高层次,过去译作“生物群落”或“生物群系”,均不确切。Biome是“一个主要的陆地或海洋的生态区(如,热带雨林biome,热带海洋biome,荒漠biome,冻原biome,针叶林biome等),是一系列连续的生态系统”。在1995年由UNEP发行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专著(Watson,R.T.et al.1995)中更明确地将biome定义为:一个洲级尺度的区域,以其特殊的植被与气候为特征。可见,biome是具有一定气候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类型的区域,既有类型的概念,也有区域的范畴,是以植物功能类型的特殊组合为特征的。因此biome可译作“生物群区”,较强调“地带性”原则。最简要的生物群区系统(Stolz,J.F.等1989)如下:热带雨林 温带草原热带季雨林 冻原与高山草甸温带常绿林 荒漠小灌丛温带落叶林 岩石、冰与沙寒温(北方)针叶林 耕地疏林与灌丛 城市稀树草原此外还有Matthews,E.(1983),Dickinson,R.E.(1986),Holdridge,L.R.(1947)与Box,E.(1978)等的生物群区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