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斗争的需要产生了大量的红色革命歌曲。随着斗争的深入,这些革命的歌声应运而兴,到处流传,在当年扩红支前、反“会剿”战斗中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金发 《科技信息》2008,(30):165-165
从江西省红色文化发展的形象方面系统的、整体的进行策划及研究,对区域红色文化进行开发及利用。从城市的标志性“红色”建筑到城市的形象定位进行视觉化设计,并对江西人民的“红色观念”与“红色印象”进行非线形的横向式研究及探讨,进一步发展江西省的红色文化,开发红色资源,推动江西省的经济发展与建立国内甚至国际形象,弘扬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3.
对红色鲢鱼和白色鲢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体色差别外,两者在体形、咽骨咽齿、消化管相对长度、鳍式和鳞式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可以认为红鲢是白鲢的红色变异体,并对色变的原因做了些推测。  相似文献   

4.
历史看待近年来开始活跃的“红色文艺”概念,还处于意义建构期,直接将之运用到文艺史研究中势必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如果将“红色文艺”具体化为“红色革命文艺”,它所包含的整体性视野,对于重新审视其内部相关文艺现象的概念命名、源流关系,它们与中国古代文艺传统、外国文艺传统和“五四”文艺传统的关系,还有文献整理中的问题,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目前以具体时段划分后的“红色革命文艺”研究,在概念命名上并不严谨,对整体源流关系的认识存在分歧,在与相关文艺传统关系的梳理上缺乏说服力,相关文艺梳理也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形成与研究界缺乏整体视野有密切关系。在更大的视野上,“红色革命文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艺关于“启蒙-救亡”“传统-现代”“民族-世界”等重大问题悬而未决的结果,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突破,进一步深化对“红色革命文艺”历史的认识是关键点。  相似文献   

5.
《大工匠》所带出来的与“工人”有关的红色年代的叙述,只是“一种”关于红色年代的想象,在这种想象中那些具有高尚人格或者说正直的人既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同时又置身于那个时代之外,这里的“红色”已经清除掉了那些关于革命、阶级的“不协调”想象,正如“大工匠”所象征的技术含量,使关于工人阶级的叙述牢固地附着在仅仅与生产有关的层面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与红色有关的故事,也仅仅或只能是一种“怀旧”罢了。  相似文献   

6.
定位与提升:“红色资源”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色”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从如何理解红色和资源对红色资源进行了定位,认为红色资源最本质的定义应为: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红色资源的拓展和提升离不开党史研究的深化和正确的红色资源观的树立。红色资源有效的转化不仅需要在红色资源的开发模式上共享,转化方式上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还需要在教育对象上因时、因人施教。  相似文献   

7.
欢迎来到“花果山猩猩家园”,这里是最接近人类的动物——猩猩们的乐园。瞧,这只大猩猩块头好大,那只黑猩猩会用手剥香蕉,再看旁边那只红毛猩猩竟然带着个“面具”……等等,  相似文献   

8.
多彩的血     
丹枫 《应用科技》1999,(8):34-34
如果有人问:血液是什么颜色的?你准会毫不迟疑地回答:红色!是的,哺乳动物、人类血管里流动的是鲜红的血。但在生物学家的眼里,动物的血液却是多彩的,除红色外,还有蓝。青、绿、白、褐、淡蓝、玫瑰色、红绿相间等9色。脊椎动物的血大都是红色的,生物学家对红色的血研究比较充分,不但搞清了高等动物血的成分和功用,而且对红色血的色素进行了分析,了解到血红素中含有二价的铁离子,不但呈红色,且有一股铁腥味。血红素同蛋白质相结合,生成的血红蛋白有一奇妙的特性,它能与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进行不稳定的结合,成为这两种气体…  相似文献   

9.
近来“动物福利”、“动物保护”、“动物保健”等这些新的词汇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除“动物保护”外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些词有怎样含义且如何界定,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尚难理解,对此我们在进行实验动物福利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初步探讨。1关于动物福利在汉语词典中,查不到“动物福利”一词,因为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动物”和“福利”是互不相干的,这两个词不能搭配使用。事实上,“动物福利”这一概念是由国外学者提出的,是由英文“Animal Welfare”翻译过来的。按照《新英汉词典》的解释,英文“Welfare”译成中文,不仅有“福利”…  相似文献   

10.
“红色经典”中的红色更多地与特定历史语境关系深密,而经典一词则须观照本文美学的各项指标,经典决定了红色的特定质素,而红色也因其特殊称谓及其负载的意识形态信息宰制着经典的生产空间。只有在“历史的”和“美学的”双重理论视角下考察“红色经典”的命名,才能在学理层面上廓清“红色经典”的经典性品质及其经典化线路。  相似文献   

11.
SS400钢板红锈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统计与对比试验.分析了热轧铜板表面红色氧化铁皮的成因及影响因素.指出降低硅含量是改善热轧铜板表面红色氧化铁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红色经典体现了时代精神,承载了集体记忆,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财富。红色经典影像修复是集体怀旧情绪的行为表达,在修复过程中,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介入,让“修旧如旧”的红色传承有了新的表达范式。人工智能与人的主观因素、版权私有化的争议、版权应用与衍生开发等,为红色经典影像修复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红色啤酒生产辅料配比及酿造工艺进行研究,经过规模试生产,确定了以红米、黑米组合为辅料配比及酿造生产红色啤酒的工艺参数。酒体色泽淡紫红、清澈透明、泡沫丰富、细腻;口感清爽纯正;酒体中的总黄酮、烟酰胺及钾离子含量比普通啤酒有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红色资源深度开发中须处理好几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资源深度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组关系的矛盾:一是红色文化与红色经济关系的矛盾;二是红色宣传与红色研究关系的矛盾;三是红色资源的严肃性与活泼性关系的矛盾。只有处理好这三组关系的矛盾,红色资源才能在整个旅游资源中脱颖而出,为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充分发挥其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传承与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资源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界已就红色资源的概念、内涵、特征与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关于红色资源的研究还仍存在诸多不足。对红色资源的研究,应首先从资源学的角度,厘清红色资源在资源学体系中的定位,并从资源学的角度探讨分析红色资源的属性、特征以及作为与自然资源并立的独特人文资源的特性。在此基础上,以红色资源观、红色资源形态论、红色资源价值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论、红色资源保护与培植论、红色资源与区域社会发展论等理论论题,支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资源学。这既是传承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需要,也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红色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还提高其自身体育素质,加强身心健康,对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即善于克服学习困难区的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该文从“红色体育”校本课程体系着手,对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探究“红色体育”对女生的学习适应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拓展红色资源 创新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红色资源既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又是对党员、干部及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教学资源。拓展红色资源应立足本地,向外辐射,形成“点”、“线”、“面”;教育内容应注重历史遗址所包涵的革命精神;教育效果的提高有待讲解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王敏 《皖西学院学报》2023,(1):14-17+36
乡村红色资源开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塑造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治理有效、进而达到乡村生活富裕意义重大。当前红色乡村带动乡村振兴面临着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薄弱、基础设施开发尚未完善、红色资源挖掘力度不够、产业带动效应不足等瓶颈阻碍。革命老区六安市D村从“强体——铸魂——造血”等几方面切入,为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板。下一步,可以从修复红色旧址,建强红色阵地;激活红色文化,守好红色根脉;串联红色资源,壮大村内产业等几个层面发力,确保红色资源开发带动乡村振兴实践更为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9.
从世界动物文学视野来审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对其小说中的动物形象演变规律进行了具体研究,认为动物形象被其塑造为“四不像”的畸形怪物—“异化”的生命形态;从审美创作情感心理视角对沈石溪小说动物形象“异化”的原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0.
红色经典在“文革”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阅读沉寂和90年代后期再度走红的沉浮。其文本自身的缺陷,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反思和新文艺思潮的冲击,当代文学史教育与研究中的断裂,以及大众与精英的双重逃离,共同造成了红色经典的阅读沉寂。而20世纪末的历史怀旧语境,国家文化建设的策略需要,文本艺术价值的再认识,以及市场的推波助澜,又合力推动了红色经典的再度走红。探析其沉寂和走红的原因,对于厘清认识以及文学理论新体系的构建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