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 Cr、M n、V、Ti等合金元素对低碳钼硼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成份为0.15~017%C,0. 5%Mo,0.003%B,1.2~1.6%Cr,1.6~2.0%Mn的贝氏体钢.在很宽的冷速范围内(400~1.98℃/min),可以得到完全的粒状贝氏体组织,抗拉强度σb> 1120MPa,且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的焊接性能及简易的热处理工艺性能.  相似文献   

2.
低碳粒状贝氏体钢强韧化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SiMn3Mo低碳贝氏体钢的强韧性及组织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钢连续空冷后,组织为粒状贝氏体,韧性差、屈强比低。经300℃回火可获得良好的强韧性配合,而经400-500℃回火产生回火脆性。根据回火过程中温微组织及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等方面的变化,探讨了粒状贝氏体钢的强韧化机理在火脆化原因。  相似文献   

3.
经过实验室研究和一汽生产试验,通过化学分析和金相分析观察,找到了20CrMnTi钢出现粒状贝氏体的原因是铬含量偏高和微量钼含量偏高;提出消除该钢种粒状贝氏体的等温退火最佳工艺,硬度和金相组织符合要求,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12CrMov钢焊接、热处理的组织变化。12CrlMov钢在各热加工工序中易于获得粒状贝氏体,而且,加热温度.加热速度以及原始组织对粒状贝氏体的的组织形态有很大影响。以粒状贝氏体为原始组织进行的慢速加热会造成组织遗传。  相似文献   

5.
对 1 4SiMn3Mo低碳贝氏体钢的强韧性及组织作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钢连续空冷后 ,组织为粒状贝氏体 ,韧性差、屈强比低 .经 30 0℃回火可获得良好的强韧性配合 ,而经40 0 - 50 0℃回火产生回火脆性 .根据回火过程中显微组织及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等方面的变化 ,探讨了粒状贝氏体钢的强韧化机理及回火脆化原因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20Mn_2WNbB钢的临界点和“IT”图以及连续冷却时的相变和力学性能,得出这种低碳低合金钢的热轧或正火状态下的显微组织为粒状贝氏体,抗拉强度属1000MPa级。  相似文献   

7.
以BaF_2-Fe_2O_3-Al-Mg渣系自保护药芯焊丝为研究对象,通过冲击韧性试验,研究了残余Al、N及O质量分数对焊丝熔敷金属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借助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熔敷金属及其夹杂物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焊丝熔敷金属的低温冲击韧性随着残余Al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残余Al质量分数较低时,熔敷金属夹杂物以圆形的Al_2O_3为主,焊缝心部为细小的粒状贝氏体组织,低温冲击韧性较高。残余Al质量分数较高时,熔敷金属夹杂物以不规则多边形AlN为主,焊缝心部为粒状贝氏体和少量块状铁素体,低温冲击韧性较低。同时,合理控制焊丝中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可有效提高熔敷金属的低温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8.
稀土对14MnNb钢的微合金化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4MnNb钢在轧制态下,随着固溶稀土增加,碳化铌析出增加,颗粒变小且弥散分布,珠光体星球状、数量减少。当固溶稀土含量为174×10(-6)时,板条状贝氏体变为粒状贝氏体组织。在奥氏体区,稀土使碳化铌析出的孕育期延长,有抑制碳化铌析出的作用。固溶稀土推迟了再结晶的动力学过程,并使马氏体组织变细。  相似文献   

9.
离心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合金元素Cu、Mo和等淬时间及温度对离心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管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找出了合金元素Cu、Mo对离心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管的影响规律,确定了适宜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并在实验室生产出性能良好的离心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管。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20Mn2SiVB贝氏体钢经920℃完全奥氏体化后,在420℃等温过程中显微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20Mn2SiVB在贝氏体等温转变时,粒状贝氏体主要是由贝氏体铁素体不断产生及其对奥氏体的不断分割而形成,仅见有少量贝氏体的合并现象。在420℃等温5min后可获得较高的强度和塑性,具有一定的TRIP效应。  相似文献   

11.
700MPa级超低碳高强度贝氏体厚钢板的晶粒细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超低碳微合金化的成分设计意图,采用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得到细化的贝氏体组织,利用光学显微镜、FE-SEM和TEM对各类微观组织和析出物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700 MPa级超低碳贝氏体厚钢板为细小均匀的粒状贝氏体和少量针状铁素体与多边形铁素体的复合组织,其屈服强度不小于580 MPa,抗拉强度不小于700 MPa,低温冲击韧性为-20 ℃,Akv不小于150 J.钢板具有强度高、韧性好和焊接性能良好的特点,其强度和韧性的良好匹配主要是由于在粒状贝氏体相变前形成了少量的针状铁素体分割奥氏体晶粒,从而细化了最终的复合组织.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了含0.52%C,2.8%Cr,1.5%Mo,0.5%V的中碳铸造空冷贝氏体钢,尺寸从100mm×200mm×120mm铸锭到10mm×10mm×55mm冲击试样,空冷后都能获得以贝氏体为主的组织,其最佳热处理工艺为加热1050℃,保温40min,空冷淬火,再200℃回火2h,然后空冷,其冲击值可达29.15J/cm2,弯曲强度可达1181.8MPa,洛氏硬度达59.2。  相似文献   

13.
通过XRD、DTA分析,对影响晶化的因素如组成、热处理、晶核剂等进行探讨。研究表明通过增加Li-Mn正硅酸盐比例至50%,可获得良好而均匀的结晶相,同时引入TiO2晶核剂,可获得更细的粒状结构。  相似文献   

14.
作者采用热处理方法,获得了马氏体+贝氏体+铁素体+奥氏体的多相纤维状复合组织。并与马氏体+铁素体纤维状双相组织和粒状贝氏体为主的复合组织进行了冲击性能、硬度、强度的对比。应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冲击断口形貌、复合组织形态进行了观察。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奥氏体体积分数。结果表明:前者在低温回火或未回火状态下,与调质态的纤维状双相组织和回火态的粒状贝氏体组织相比,在等硬度、等强度下,具有更高的冲击韧性和更优异的强韧性配合。本文还探讨了冲击性能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卷取后冷却速度对600MPa级低碳贝氏体高强钢钢板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探究获得其最佳性能的途径和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进行微观组织观察和分析。研究卷取后在空气中冷却速度对卷板的板头、板间、板尾的微观组织影响。结果表明:600 MPa级钢板的组织主要由针状铁素体、板条铁素体、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M/A组成。卷板头部和尾部在空气中冷却速度较快,针状铁素体较多,强度高;中间部位冷却速度较慢,板条铁素体、粒状贝氏体较多,强度低。  相似文献   

16.
研究超低碳贝氏体钢的控轧控冷和回火工艺对其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工艺下试样组织均为粒状贝氏体,且在820 ℃终轧、440 ℃回火时获得了高强度低屈强比的超低碳贝氏体钢;控轧控冷工艺可以细化贝氏体铁素体和M-A岛、降低铁素体含碳量、控制组织中软硬相的比例,从而提高材料强度、降低其屈强比.回火温度升高使贝氏体铁素体粗化、含碳量和位错密度降低、M-A岛分解成细小的板条贝氏体,并析出富铜原子团,这是材料获得高强度、低屈强比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预淬火马氏体对 G Cr15 钢马氏体/ 下贝氏体( M/ B) 复合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 Ms 以下适当温度的预淬火,获得的 M/ B 复合组织具有更优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8.
低碳Fe-C-Mo合金贝氏体铁素体形貌演化与粒状贝氏体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低碳钼钢在中温转变过程中贝氏体铁素体由变异形态到片状或块状形态的演化过程的跟踪抽样金相研究。论证了所谓粒状贝氏体组织实际上是这种演化过程的阶段性组织特征。提出了划分低碳贝氏体与高碳贝氏体组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湿砂橡胶轮磨损试验机对同成分不同组织的三种管线钢进行了浆料磨损实验,随后对磨损后的试样表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三维白光干涉分析,研究组织类型影响耐磨性的原因及磨损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当磨损机理以微观犁沟和微观疲劳为主时,复相组织中共存的两相硬度差别越大,磨痕的微观变形越不易协调,磨损质量损失越明显;当整体力学性能接近时,粒状贝氏体+针状铁素体的复相组织最为耐磨,粒状贝氏体+多边形铁素体复相组织次之,板条贝氏体+多边形铁素体复相组织耐磨性最差。  相似文献   

20.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等手段研究V对700 MPa级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组织细化的影响.在冷却速度2~7℃·s-1时,显微组织为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组织.V添加提高粒状贝氏体体积分数,细化粒状贝氏体组织,并明显降低粒状贝氏体中M/A岛的尺寸.与无V钢相比,含V钢中大角度晶界比例提高18.2%,对提高钢的韧性有利.由于C含量过低,在实验钢中未观察到单独的VC析出,由此推测V主要固溶在基体中,以合金化方式促进钢的贝氏体相变,使组织得到有效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