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利用NCAR/NCEP资料,对发生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一次区域性大到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受西伸到青藏高原东部的副热带高压及500 hPa风场上冷空气入侵青藏高原北部的影响。热低压中的上升气流与冷锋后的下沉气流构成纬向闭合环流,青藏高原热低压中的上升气流与副热带高压中的下沉气流形成径向闭合环流,垂直闭合环流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和稳定的上升气流,持续的降水造成了暴雨天气。副热带高压外围强盛的西南气流的稳定维持使得充足的水汽输送到青藏高原东部暴雨地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19日至1月23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发生的一次极端低温天气进行分析。此次极寒天气持续时间长,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偏北,在副高连同阻塞高压的共同作用下,2016年气温异常偏暖,暖空气控制了北极,极涡南下维持,造成本次降温及低温过程。通过对比多模式预报结果,对以后发生类似的天气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数值预报、卫星云图等,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15年8月3日傍晚前后发生在河南省新乡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发现:这是一次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携带冷空气南下,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下,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下产生的强对流天气。本次强对流过程是东北冷涡与副高共同影响的,降水强度大,强降水持续时间短,落区难以把握,强降水的落区及系统移动方向受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化和高空引导气流影响较大,是本次预报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短时强降水形成的原因与机理,提高对短时强降水强度和落区短期预报的准确率,进一步减少因短时强降水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利用NECP FNL逐6h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2017年8月6日—7日甘肃长江流域近10a来最强的一次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中尺度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有2个带状中心,分布特征与陇南地形山脉的形态走向有着一定的关系,时间分布呈双峰型,最大小时雨强达68.8mm/h;(2)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是在副热带高压东退的过程中,高原槽和低涡在较强的偏西气流带冷空气下进一步发展东移南压影响甘肃东南部所形成的,其中500hPa高原槽、700hPa低涡、切变线及西南气流线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同时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以及高空下滑冷空气为此次短时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水汽、能量及不稳定条件;(3)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湿Q矢量散度辐合和垂直速度大值区与短时强降水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湿Q矢量散度对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低层暖平流,中高层冷平流的不稳定层结及风向的垂直切变在低涡切变线的触发下,更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同时地形的触发和地形辐合抬升作用对此次短时强降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012年3月22日长治市普降大到暴雪。本文对该次降雪天气过程从500hPa、地面天气形势及700hPa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对物理量预报场的相对湿度、散度以及欧州、北京、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做了综合诊断,给出了该类暴雪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6.
利用温州一体化平台数据资料、温州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和浙江省中尺度气象自动站资料等,本文对2019年4月23—24日平阳县连续强冰雹天气过程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冰雹天气发生在200 hPa西风急流、850 hPa西南气流的天气背景下,探空的0℃层高度和-20℃层高度均十分有利于冰雹在雷暴单体中的维持和增长;常规多普勒雷达产品回波反射率因子表现出十分典型的超级单体雷暴回波特征,出现了三体散射回波;双偏振雷达的ZDR、KDP等参量能有效地提高对冰雹的识别能力,HCL产品能直观地识别出粒子形态,对降水粒子的种类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原理诊断分析方法,对2017年2月河南省卢氏县出现的寒潮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500h Pa图上,沿乌山低槽后部的偏北气流不断引导新地岛附近的冷空气南下,在巴湖和天山北部经过2次堆积加强,然后快速东移至河西地区为西路冷空气;西西伯利亚地区的冷空气沿贝湖附近的脊前偏北气流下滑,在蒙古高原堆积加强,经我国东北地区扩散南下,影响华北地区为东路冷空气;东路引起回流的冷空气,与西路冷空气产生叠加效应,促使锋区加强南压;东亚大槽建立,槽后冷平流引导地面强冷空气大力南下,寒潮爆发。强冷平流是造成强降温的主要原因,850h Pa冷平流出现的区域与强降温的区域基本一致。此次暴雪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西南急流将孟加拉湾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黄淮地区上空,以及低层回流冷性偏东气流和地形的抬升作用,加之水汽的大值区与700h Pa垂直速度大值区较好的配合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NCEP6h一次的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三门峡市2016年6月5日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是在高空西北气流背景下产生的,850hPa的低涡和地面辐合线提供了抬升触发条件;热力不稳定度和垂直风切变的加大是导致对流强度增强的主要原因;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增强了雷暴单体的发展强度,对飑线的增强及有组织性起到重要作用;低层正负速度大值中心可以很好地指示地面大风。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1°×1°)、自动站观测资料、雷达资料拼图等,对2014年7月12日—7月13日与10月30日两次飑线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500hPa上游均有高空低槽,槽后的冷平流与江西境内的暖平流相遇,从而触发对流天气,7月12日至7月13日为东北-西南向具有较大范围的高空槽影响,10月30日为短波槽影响。由于10月30日有冷空气介入,产生对流天气的时间较短,没有明显发展,以雷暴天气为主,而7月12日至7月13日飑线的发展高度较高,出现更明显的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对2021年5月湘潭地区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预报偏差分析。【方法】分析采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和ECMWF再分析资料。【结果】此次强降雨天气主要受高空槽、中低层切变和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绝对湿度的持续偏高、系统性的垂直上升运动和层结不稳定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是一次典型的大陆强对流型降雨,并有“列车效应”发生。【结论】虽然不同数值模式对此次天气过程预报总体效果不佳,但GRAPES-3KM的降雨量级预报和华南模式的降雨落区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逐6h 1°×1°再分析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10年4月13日和2011年4月2日三门峡市出现的两次寒潮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前一次过程高空形势为横槽转竖型,后一次过程为低槽东移型,均为暴发寒潮天气的典型形势,且两次过程的高空冷中心强度一致。2两次过程的冷空气均在贝加尔湖附近聚集南下,且两次冷空气强度势力相当,不同之处在于前一次过程是冷空气的不断补充,导致最低气温不断下降,而后一次过程冷空气移速较快。3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两次过程气温骤降的主要原因。4在春季当欧洲数值产品连续五天预报850h Pa降温幅度≥8℃时即考虑温度低谷期三门峡地区将有强降温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等,对2016年7月30日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副高边缘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前期的高温高湿、显著的不稳定层结、充足的水汽条件以及强烈的上升运动最终导致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07年8月25日青海省东部的大到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表明:此次过程是由于500hPa副热带高压东退、高空短波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青海省东部交汇造成的一次对流性强降水天气;此次降水过程中西南、偏南和偏西路径的三条水汽通道在青海省东部汇合;青海省大降水多出现在东部地区,这与青海省东部河谷地形的抬升和辐合作用以及中小尺度系统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欧洲数值预报资料、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产品以及日本传真图等,诊断分析2017年2月20-21日三门峡市大风、寒潮、暴雪等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得出三门峡市冬春交季强灾害性天气预报的有利天气形势,以及在雷达反射率因子等产品上的指示特征。结果表明,700h Pa上偏南急流和850h Pa上偏东急流天气形势配置,是三门峡市这次产生暴雪的关键;春季在贝湖附近有1048h Pa以上的冷高压中心,是三门峡市出现寒潮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大风、寒潮、暴雪等强灾害性天气过程,欧洲数值预报可靠;日本降水预报的准确性在这次暴雪天气中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5.
针对长治市2013年2月3日大到暴雪天气过程,从500hPa环流形势、700hPa影响系统、地面气压场特征、物理量场的相对湿度垂直空间分布、fy-2c云图演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该次大到暴雪主要受500hpa西风槽东移影响,700hpa西南急流为大到暴雪输送了充沛的水汽,地面气压场受河套倒槽的控制,中低层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处于近饱和状态,中尺度中低云团东移是产生大到暴雪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许昌市1961~2013年6至8月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强度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并总结出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以期为本地区高温天气的预报和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西北地区2004年夏季(6和7月)严重干旱,对干旱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干旱持续之长,范围之广,强度之重,危害之大少有.干旱形成原因主要是500 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新疆脊强.亚洲40°N以北和青藏高原东部西风气流强盛,南支槽位置偏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西北地区上空水汽偏少.这些结果对防灾减灾措施制定有重要作用,也是短期气候预测的重要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大雪过程的湿位涡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1996年1月16日-19日青藏高原东部大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降雪前期,暖湿空气发展,降雪时从500hPa到200hPa有强烈深厚的垂直涡旋运行和湿空气斜压性强是雪量大的重要原因。大降雪中心位于MPV1零线西侧强梯度带的正值区内,它也位于MPV2零线北侧强梯度带的负值区内,冬季在对流稳定层结下,当MPV2值为负时,垂直涡度才能得到较大的增长,导致上升运动,产生大降雪天气。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发生在2015年7月18日的一次致灾强降雹过程进行分析,在分析环流背景、热力、动力、稳定度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探讨此次致灾强降雹的成因及发展。通过分析可知:500hPa处在低槽中,槽后有冷平流的输送,地面冷空气移动促使前方暖湿空气抬升,可造成冰雹天气;地面中尺度低压内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此次降雹提供了很好的动力辐合抬升条件,并呈现明显的"人"字形特征;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合适的-20℃和0℃层高度、大的不稳定能量均为此次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成雹和降雹条件;小尺度对流单体的迅速生消、合并增长,发展成弓形回波,最终导致此次强降雹;强的回波中心、回波悬垂结构、径向速度的中尺度辐合流场、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和回波顶高均有利于产生冰雹。  相似文献   

20.
利用MICAPS系统中常规地面和高空资料、T639数值预报产品以及FY-2卫星云图资料,对2012年8月17日白银市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低槽东移南压是暴雨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低层切变线、低涡是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低空显著西南气流为暴雨过程建立了水汽输送通道;(2)低层水汽辐合形成比湿为11~13g/kg高湿区,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3)低层正涡度中心、散度上正下负的配置,强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4)K指数〉40℃、θse高能舌使得大气不稳定层结增强,为暴雨的出现提供了热力条件和能量条件;(5)多个中启尺度对流云团沿700hPa低涡切变发展合并北上,是此次局地暴雨产生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