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了准二维铅锡电沉积物的相组成成份,在原始电解液中铅锡离子浓度相等,外加电极电位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生长部位的电沉积物的形貌和相组成均有很大差异。分析显示,沉积物中的铅锡均以固溶体的形式存在,生长前端的枝状沉积物是由细小的铅基固溶体和锡基固溶体弥散均匀分布、形成的共晶体;中后部的小球状沉积物其芯部为共晶体,而外层则是铅基固溶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铅锡焊料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对江苏淮阴高庄战国墓及四川绵阳石塘乡东汉墓出土的四件焊料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焊料为锡铅二元合金.其中从一件铜器腿中发现的游离焊料,铅的平均质量分数为68.1%,锡21.4%,组织由铅锡α相和β相组成.而在与两件铜器上焊接点接触的焊料,不仅含有锡、铅,还含铜,铜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6%和3.8%.在铜器与焊料接触点截面样品上,有铜锡η相(Cu6Sn5)由焊料与青铜本体相接触的界面向焊料深入,呈一个个相连的小扇贝形凸起状.在焊料基体上也存在块状η相.其生成原因是在焊接时熔化成液相的铅锡焊料与基材青铜接触,基材中的铜溶解在熔融的焊料中与锡发生反应,在界面处和焊料内部生成铜锡金属间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化学沉积着色法对铜、铝合金及双金属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进行了上千次的着色试验,结果表明:彩色金相能够清晰地显示一般金相方法看不到的组织细节和特殊的相,其色彩鲜艳、分辩率高,给人们提供了很有意义的信息。同时还系统地介绍了化学沉积试剂的应用方法和试验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4.
采用复合电沉积技术制备碳纳米管/铅锡合金新型减摩镀层。在干摩擦条件下,采用摩擦磨损试验法,研究镀液中的碳纳米管的质量浓度对复合镀层抗咬合性能的影响和复合镀层摩擦因数的变化,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普通铅锡镀层和复合镀层的咬合后的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当试验机的转速为500r/min时,在相同的法向载荷下,复合镀层的抗咬合时间比普通铅锡镀层的抗咬合时间明显延长;当镀液中的碳纳米管质量浓度为2g/L时,抗咬合性能显著提高,优于其他复合镀层;当法向载荷为100N时,复合镀层的摩擦因数逐步上升到1.4以上,而普通铅锡合金镀层的摩擦因数在1.4~1.6之间平稳变化;碳纳米管可以显著改善铅锡复合镀层的抗咬合性能。  相似文献   

5.
在氟硼酸盐溶液中,以蛋白胨为添加剂,在铅锡合金电极上用恒电流法和电位扫描法研究铅锡的阴极过程,测定了合金的极化曲线和各金属的分极化曲线。结果表明金属的沉积过程受到电荷传递步骤的控制。测得a=0.14。证实氟硼酸本身不直接参加电极反应,但反应速度常数Kf与酸浓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6.
评述荷电气-固两相流动与静电喷粉研究现状。着重介绍颗粒的荷电机理,气-固两相流动研究的理论,实验,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在气-固两相流动研究中的实验技术以及静电喷粉装置与沉积特性,最后提出目前静电喷粉技术有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评述荷电气-固两相流动与静电喷粉研究现状.着重介绍颗粒的荷电机理,气-固两相流动研究的理论、实验,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在气-固两相流动研究中的实验技术以及静电喷粉装置与沉积特性.最后提出目前静电喷粉技术有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南部潮坪相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B油田位于厄瓜多尔Orient盆地南部14、17区块,整个盆地的构造演化及沉积演化已基本清楚,但对于多套储层砂体,尤其是主力层成因单元级别的研究不多,研究深度也远远不够。本文通过岩心及录井资料识别出5个微相,并详细刻画了其岩性、沉积构造特征;通过岩电分析,归纳出潮坪各微相曲线特征;通过3次不同方法优选有效地震属性。从物源方向、沉积韵律、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古水流等多个方面总结出潮坪相与潮汐三角洲及河流相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沉积-热解法在1Cr18Ni9Ti合金表面沉积氧化铈陶瓷薄膜,经过900℃下100 h的高温氧化实验及金相分析发现,氧化铈薄膜可显著降低合金的氧化增重和氧化膜剥落量,促进试样表面形成致密均匀的氧化膜,大大提高了合金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电沉积参数为25 V,60 s时,沉积的薄膜抗高温氧化性能略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研究区内岩心的岩石相特征、沉积构造、录井资料以及电测曲线的综合认识,结合连井地层的对比,对麻黄山西区块长62小层的沉积相类型以及砂体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长62小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识别出5中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是研究区储集砂体的主要沉积类型,并确定了长62油层组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为储层有利区块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用Mo+C和W+C双离子注入H13钢制备表面优化复合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首次给出了Mo+C和W+C双离子注入H13钢合成优化表面层机理的研究结果,包括表面薄碳膜和弥散硬化层的形成。电镜中观察到这些离子注入时晶粒细化和密集位错的出现,同时在晶界间析出相以MoC为主,在晶界内析出相则以Fe2MoC和MoC为主;这将使晶界强化和位错强化效果增强。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注入层中出现了弥散的FE2C,Fe5C2,FeMo,Fe3M02,MoC,MoCx,Mo2C,Fe2w,Fe7W6,WC和W2C相。由于这些弥散相的存在使注入层硬度和抗磨损效果均有明显的提高。首次用俄歇分析观察到表面有一层碳膜存在,这将引起表面的自润滑效果。  相似文献   

13.
Ta is often used as a buffer layer in magnetic multilayers. In this study, Ta/Ni81Fe19/Ta multilayers were deposit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on sing-crystal Si with a 300-nm-thick SiO2 film. The composition and chemical states at the interface region of SiO2/Ta were studied using th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peak decomposition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intermixing layer" at the SiO2/Ta interface due to a thermodynamically favorable reaction: 15 SiO2 + 37 Ta = 6 Ta2O5 + 5 Ta5Si3. Therefore, the Ta buffer layer thickness used to induce NiFe (111) texture increases.  相似文献   

14.
用燃烧法成功制备了SrAl2O4Eu2+,Dy3+发光材料,样品无需球磨.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SEM表征材料的相组成、晶体结构和形貌;用激发和发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表征材料的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当锶铝摩尔比Sr/A1=12时,发光基质主相为SrAl2O4,杂质相为Sr3Al206;随着Sr/Al比值减少,发光主相由SrAl204转为Sr7Al12O25,且发光强度增强,说明Sr7Al12O25发光强度大于SrAl204发光强度,Sr3Al206对发光性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这种磷光体的主发射峰是位于570nm附近的带状谱.  相似文献   

15.
The influences of additives on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occurrence state, and the interface of the Ti component in Ti-bearing blast furnace slag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oxidation, most of the Ti component in the slag was enriched into the perovskite phase, which served as the Ti-rich phase during the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occurrence state, and the interface of the Ti component were observed to be affected by 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agents. During the oxidation process, titanaugite and Ti-rich diopside phase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non-Ti phases (anorthite: CaMgSi2O6 and CaAl2Si2O8) in the form of dendrites or columns, which were observed to be distributed at the surface of the perovskite phase. Several more cracks appeared along the grain boundaries of the perovskite phase after the addition of P2O5, facilitating the liberation of the perovskite phase. Composite additives combining both an acid and a base, such as CaO + CaF2 or P2O5 + CaF2, were used. We observed that the disadvantages of using single additives were successfully overcome.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Ti-6Al-4V合全化学镀Ni-P合金后,在氩气中经1123K扩散0.5—7h试样的相组成、组织、硬度及耐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渗层组织共分五层,其中最外层是由Ni_5P_2、Ni_3P和Ti_(1.7)P三种磷化物组成的混合物分布在Ni_3Ti基体上的复相组织,硬度高达HK900。 磨损试验在Skoda-Savin磨损试验机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i-6Al-4V经镀渗Ni-P后,从根本上消除了钛及钛合金在磨损过程中的粘着现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耐磨性。  相似文献   

17.
寒温带4种森林类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大兴安岭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地区,森林资源丰富,但大兴安岭地区土层较薄,且存在永冻层,对于该地区土壤结构、养分循环存在巨大影响。探讨该地区土壤团聚体的结构组成和有机碳、氮的含量与分布规律,了解不同粒径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固存与保护作用,为深入研究我国寒温带地区土壤结构与碳氮循环提供依据。【方法】 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以我国寒温带4种主要森林类型(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山杨林、白桦林)为研究对象,测定生长季林地0~5、≥5~10和≥10~20 cm土层粒径<0.053、≥0.053~0.250、≥0.250~0.500、≥0.500~1.000和>1.000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分配比例并结合有机碳、氮含量,分析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氮对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的贡献率,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①樟子松林、山杨林和白桦林0~10 cm土层和兴安落叶松林0~5 cm土层以大团聚体(粒径≥0.250 mm)为主,占50%以上,随着土层的加深,大团聚体质量分数下降,各个林型生长季中期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均高于初期和末期,且阔叶林大团聚体质量分数高于针叶林。②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呈现出大致相同的变化规律,4种森林类型以粒径≥0.500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较高,大致表现为随粒径的减小含量递减。阔叶林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比针叶林的高,且阔叶林的在生长季中后期含量相对较高,而兴安落叶松林的呈波动式变化趋势,樟子松林的则以生长季前期含量较高。③4种森林类型0~10 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全氮以粒径≥0.500 mm团聚体贡献率较高,最高达到90%;随着土层的加深,≥0.250 mm的大团聚体的贡献率下降,≥10~20 cm土层以粒径<0.250 mm的微团聚体贡献率最高。④森林类型、土层和月份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具有显著影响,且粒径≥0.500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对应粒径团聚体含量呈正相关,粒径>1.000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与该粒径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 森林类型、土层和月份的变化均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结合的有机碳、全氮含量产生影响,阔叶林大团聚体含量以及团聚体结合的有机碳氮含量均高于针叶林。4种森林类型以生长季中期大团聚体含量更高,阔叶林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在生长季中后期较高,针叶林则在生长季内呈波动式变化趋势。随着土层的加深,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以及大团聚体贡献率均逐渐降低。本研究区粒径≥0.500~1.000 m和>1.000 mm团聚体是有机碳和全氮的主要载体。由此可见,寒温带4种森林类型团聚体组成及其结合的有机碳、全氮特征各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寒温带主要森林类型下的土壤结构与碳氮固存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透水铺装对雨水径流的净化作用,通过优选骨料和掺入添加剂的方法对透水铺装基层进行改性,制备了沸石基层、陶粒基层、掺粉煤灰砾石基层和掺膨润土砾石基层;同时制备一组传统砾石基层作为参照对比基层;并将改性后的基层和参照基层对雨水径流典型污染物COD、TP、TN、Cu~(2+)的削减作用进行了过滤吸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4种改性基层对污染物去除能力整体上较传统砾石基层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不同改性方法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差异较大。整体来看,掺膨润土砾石基层对污染物COD、TP、Cu~(2+)的去除效果最好;但在去除TN的实验中,除沸石基层外,其他基层对TN的去除效果皆不理想。研究结果表明,过滤除污实验中,掺入添加剂方面改性,掺膨润改性基层对于污染物削减效果最好;而掺入骨料方面,沸石改性基层去除效果最佳。建议将沸石作为骨料,膨润土作为添加剂制成改性基层,以最大化实现去除污染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用表面纳米化简化硅钢渗硅工艺及确定渗硅参数的影响,对硅钢进行了喷丸和固体粉末渗硅,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测试组织、物相和成分.结果表明:硅钢经过喷丸后,表面形成了具有随机取向的纳米晶,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0 nm.在硅粉+卤化物中,喷丸样品于550℃即可实现固体渗硅.提高渗硅温度和在较高的温度下延长保温时间均能显著地增加渗硅层厚度,而卤化物含量的影响不大.经过固体渗硅后,渗硅层由Fe Si和Fe3Si两相组成,其中较高的温度和卤化物含量易得Fe Si相,而较低的温度和卤化物含量易得Fe3Si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