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众所周知,水平地面上放置一物体,在外力 F 作用下静止不动,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与这个外力 F 相等。静摩擦力的范围是0~f_(max)(最大静摩擦力)之间。那么静摩擦力为什么会有这个范围存在而不是唯一确定的值呢?摩擦力从本质上说是相互接触的物体间  相似文献   

2.
刘耀华 《科技信息》2010,(21):275-275
摩擦力问题主要应用在分析物体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的情况.所谓运动趋势,一般应理解为物体处于要动还未动的状态,要动是因为物体受力作用,未动是因为有静摩擦力的存在,阻碍相对运动产生,使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表现为一种趋势。因此确定运动趋势的方向的方法是假设静摩擦力不存在,判断物体沿哪个方向产生相对运动,该相对运动方向就是运动趋势的方向。如果去掉静摩擦力物体没有相对运动,也就表明物体没有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关于静摩擦力的方向,物理课本中指出;“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教学中,学生对“相对”二字较难掌握,常在解答问题时出错。如:随圆盘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若物体与圆盘间的静摩擦力不足以提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物体将沿切线方向运动。因此,学生就问:“这与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不是相互矛盾码?”  相似文献   

4.
讲授匀速圆周运动一般有三种方法:运动合成法、矢量分解法和速度图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般采用运动合成法进行教学为好.用这种方法,物理概念清楚,意义明确,学生容易理解,易于接受;同时,还可以准确地解释一些有关圆周运动的现象. 大家知道,匀速圆周运动可以看成切线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法线方向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成. 设物体在半径为R的圆周上作匀速圆周运动,切线速度为V,在t时间内,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然而,物体是怎样从A点运动到B点的呢?我们说因为物体沿切线方向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如图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密闭瓶中盛满水,上部有一个小气泡.当突然推动瓶子向右运动的瞬间,气泡相对瓶子向哪边移动?对这个问题回答不一.多数人认为气泡由于受惯性力的作用将要相对瓶子向左运动;也有的认为向右运动或不动,但又讲不出道理来.究竟哪种答案对呢?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但至今对功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定义。若 A物体受到 B 物体的作用力(?),则 B 对 A 所作的功,通常有两种定义:一是力与其作用点位移 d的标积,即  相似文献   

7.
在体育运动中出手点与落地点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项目较多。即已知出手高度H,出手速度大小V_0,出手角度α,,求投掷物体的飞行远度。这个问题在体育系《运动生物力学》的教学中还是比较重要的。采取什么样的推导方法学生易于接受,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传统的做法是把出手点高于落地点的物体的运动分为A点的斜上抛运动和一个B点的斜下拋运动处理,远度则是S=S_1+S_2。如图(一)这样划分,B点分解在竖直方向的运动是竖直下抛运动。在B点,物  相似文献   

8.
中学物理内容繁多,其重要部分力学首当其冲。而对物体作受力分析是这一部分的基础。对于常见的三种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关键在于这些力的方向的确定。但这恰好是中学生常易犯错误的地方。 为扭转对力学这一部分问题感到棘手的被动局面,我们采用逐步过渡的教学方法。 首先让同学们明确这三种力的产生条件。我们利用日常见到的例子(比比皆是),反复强调加以说明。重力是地球上、地球引力范围内都会受到的一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产生。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之间互相接触、且有挤压,有接触而无挤压的二个物体间不会存在弹力。因弹力的产生以物体产生弹性形变为基础。摩擦力因涉及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可分开说明。但总的来说,只要两物体互相接触的表面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即可存在。讲摩擦力必须对相对运动的含意讲述清楚,相对两字是个重  相似文献   

9.
汽车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功率P—FV,式中F是牵引力,V为行驶速度。在中学物理和普通物理学教材的有些习题中将主动轮所受的静摩擦力作为牵引力,这是不正确的。本文对汽车的牵引力与车轮所受的静摩擦力之间关系,以及它们的作功问题,略作讨论。1汽车的牵引力是否就是静摩擦力汽车运动时,车身连同载荷作平动,车轮作转动。设m为平动物体的质量,m。为车轮质量(假设前后轮质量相等),人和h分别为作用于后轮和前轮的静摩擦力,N;和NZ分别为作用于后轮和前轮的支持力,81和SZ分别为后轮和前轮的滚动摩擦因数,只为车辆所受的空…  相似文献   

10.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考虑拟线性抛物方程组熄灭问题,作为一个模型,考虑下面始值一边值问题其中Ω是在R~n中的有界开集,D≡(0,T)×Ω,Γ=(0,T)×(?)Ω,0相似文献   

11.
<正> 在变质量物体运动教学中发现有的文献对变质量物体运动方程的意义存在模糊认识,从而在用该方程解题时出现不妥之处。这些都给学生带来误导,为此有必要对变质量物体运动方程的意义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Ⅰ.热力学两大定律的发展热力学的开始诞生,应该追溯到俄国学者罗曼诺索夫在1746年所发表的一篇论文:“关于热和冷原因的思索”。他在其中第十八节里说:“物体 A 的微粒把一部分自身的运动传导给物体 B 的微粒;前者减去了的那么多,后者便同样加进了这么多。因此,物体 A 的微粒加速了物体 B 的微粒运动时,它便减缓了自身运动的速度。由此可见,物体 A 和物体 B 相接触使其变热时,它自身便会变冷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不同参数对晃荡冲击压力的敏感性,基于振动台实验研究了运动幅度、水深尤其是外激励频率对晃荡冲击压力的响应规律.实验中,运动幅度分别为3、5、7 mm,水深分别为9和20 mm,外激励频率的范围为0.5f_0~2.0f_0(f_0为固有频率).通过计算相同实验条件下两组实验数据的决定系数讨论了运动幅度、水深及外激励频率对实验数据可重复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浅水晃荡中最大压力的响应频率略大于理论上的固有频率,而有限水深晃荡中最大压力的响应频率略小于理论上的固有频率.运动幅度仅在共振频率附近对晃荡冲击压力较敏感.压力时程曲线的瞬态阶段主要受外激励频率和固有频率调制,稳态阶段仅受外激励频率及其倍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谈谈“能”的教材处理郭建渝(贵州黔南教育学院都匀558000)“能”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物理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电势能等。对动能教材中这样说明:“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这实际上给出了动能...  相似文献   

15.
§1 从80年代初至今,以S.B.Bank(美国数学家)和I.Laine(芬兰数学家)等许多数学工作者着重研究了二阶线性微分方程 f″+A(z)f=0 (1)的解的振荡性质(这里A(z)为整函数)。其中遗留的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是([5]):设A(z)是一个级不为正整数的有穷级超越整函数,是否一定成立max{λ(f_1),λ(f_2)}=∞?(这里f_1  相似文献   

16.
车辆前进,分析车轮与地面之间静摩擦力的指向和计算其大小,初学者往往发生困难。首先是地面施给车轮的静摩擦力是指向前方,还是指向后方?一时颇难判断,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一般教科书中,对静摩擦力的定义,基本上是用“阻碍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的力”,而车轮(包括从动轮和驱动轮)与地面之间相对滑动趋势是很不明显的,所以困难在于怎样确定相对滑动趋势,是否所有问题都能不经计算便可以确定相对滑动趋势。本文想对相对滑动趋势作一点分析,通过地面对车轮的静摩擦力的具体计算和讨论,希望对读者解决有关静摩擦力的问题有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17.
在甚高频段(几十兆赫到几百兆赫),一种称之为“螺旋同轴腔滤波器”的滤波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主要的优点是:有很高的Q值(可达上千)因而有较理想的选通性能和低的插入衰减;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靠。在研制100MH。频率合成器的过程中,对螺旋同轴滤波器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实验,其中f_0=469.5MH_z,△f_(3db)=1MH_z、△f_(60db)=50MH_z与△f_0=415MH_z、△f_(δdb)=10MH_z、△f_(70db)=80MH_z的滤波器已用于合成器中,f_0=  相似文献   

18.
引言力学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 ,也是内容非常丰富的部分 ,这方面的教学探讨的文章也很多。本文仅就几个容易忽略的问题谈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供同仁们参考。   1、关于“静摩擦力”的教学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 ,第一章第四节《摩擦力》中对静摩擦力定义 ,产生条件 ,大小和方向讲述十分简略 ,仅凭课本上的论述 ,让学生掌握静摩擦力知识是十分困难的。而高一物理大纲要求学生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能判断静摩擦力的存在及大小和方向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首先对静摩擦力概念 ,产生条件 ,大小及方向等有关知识力求讲述清楚。我认为应从…  相似文献   

19.
惯性力浅析     
<正>在一些理论力学教材中,将惯性力描述为:因为外力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由于其惯性而引起的运动物体对施力物体的反作用力,其大小等于运动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方向与加速度相反,作用对象是施力物体.这样的定义将物体惯性力与其所受外力的反作用力等同起来,在概念上极易引起混淆.本文对有关惯性力的基本概念作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20.
齐元江 《科技信息》2010,(3):I0275-I0275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学中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这三种力中摩擦力是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尤其是摩擦力中的静摩擦力最容易出错。文章从几个方面对静摩擦力进行论述。并通过图像法进行直观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