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防震减灾法》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防震减灾工作日益关注。在传统科普宣传之外,如何利用大量地震监测台站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河源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成绩和不足,就如何加强地震监测台站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参考建议,为管理部门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地震局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立足现有条件.融各种宣传手段为一体,从注重抓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入手.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同实现防震减灾各项任务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主动、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制定科学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建立完善宣传网络,认真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3.
为了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近几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和自治区地震局的总体部署,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防震减灾宣传计划,工作重点放在防震减灾法制宣传上,同时结合十年目标,配套搞了我市三级宣传网络建设。努力提高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的防震减灾意识,搞好党校、青少年、中小学生以及大中型企业防震减灾宣传  相似文献   

4.
郭媛 《科技资讯》2013,(34):217-219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作为防震减灾宣传的固定阵地,是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最佳场所,对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广东省地震科普馆为例,介绍展馆在防震减灾科普资源的开发、科普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升地震科普馆的吸引力,促进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2018年是汶川地震10周年,也是我国正式开展防震减灾工作52周年。利用纪念汶川地震10周年活动的契机,厦门市地震局组织开展了有关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的社会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公众对待防震减灾事业的态度,他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的渠道和程度,进而了解其防震减灾科普意识,为我们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同时为其他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调查资料的收集工作是采用厦门市地震局官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一种多发性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强烈地震,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极大的破坏性,常常给人类带来灾难。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普及群众防震抗震常识,对于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降低灾害损失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建民 《科技馆》2006,(4):11-13
准确预报地震是世界性的难题,地震科普宣传也是一个难题。如何进行适度的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广泛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是各级政府和地震科技工作极为关心的。近年来,全球地震已经进入活跃期,世界各地连续发生破坏性地震及次生灾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学校是人员聚集的地方,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做好学校防震减灾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安全稳定,也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学校的防震减灾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加大对防震减灾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抓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做到"硬软结合",两手抓两手硬,多种抗震设防手段并举,真正把学校建设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厦门市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柴子雲 《甘肃科技》2013,29(15):79-81,150
文化建设与知识宣传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建设为知识宣传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而知识宣传能够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兰州市地震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地震专业博物馆,多年来一直秉承"用‘小’场馆,做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这篇大文章"的理念,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不断强化防震减灾文化建设,采用多种方式扩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效果,成为兰州市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的阵地。  相似文献   

10.
<正>非工程性防御科普宣传,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是防震减灾法赋予政府的法定职责,其目的在于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主要措施包括:借助多种机会和媒体开展科普教育,推进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建设等。科普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多地震的国情、地震基本常识、地震自救互救常识、如何正确对待、识别地震谣言的常识等。  相似文献   

11.
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预防重大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的损失,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文主要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措施的创新角度,浅析新媒体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根据新媒体的特点,科学合理地使用新媒体做好防震减灾的科普宣传工作;新媒体传递信息具有瞬时性的特点;新媒体传播信息具有简、短、精的特点;新媒体能够发挥群众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汶川地震灾害以及建国60年来发生的地震灾害教训,针对我国长期以来执行的预防为主的方针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实践,评价了预防为主方针在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认为从建国60年以来的地震灾害特别是汶川地震灾害的实际后果看,预防为主方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并讨论了众多的防震减灾重大科学问题,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区划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的评价和防御,地震预报研究和应用等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如何贯彻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预防为主方针;强调要彻底解决减轻和预防地震灾害的问题,必须依靠土木工程的方法并辅之以其他灾前和灾后的防震减灾措施;指出防震减灾工作的最重要的教训是没有将预防放在防震减灾工作之首,没有将土木工程防灾放在预防工作之首;对于列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三大体系之一的地震预报主要工作应该加强研究工作,还远没到实际应用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同时,也对县区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检验,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县区防震减灾工作是我国整个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部门,是实现新时期我国防震减灾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镇巴县防震减灾工作自2001年5月启动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省、市地震局的领导下,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4.
薛建业 《甘肃科技》2006,22(11):173-173,148
本文讨论了防震减灾工作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旨在只有坚持"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建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才能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人们对综合防御,防震减灾的期望也更加迫切。该文以广东省地震科普馆为例,介绍科普馆利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周的有利时机,增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作用,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16.
<正>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防震减灾工作也越来越重视,普及地震相关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对新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强,所以在校园教育中融入地震科普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防震减灾水平。主管校园安全以来,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校在防震减灾教育中能做到领导重视、设备完善、强化宣传、定期演练,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安全技能。但深入思考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在校园的推进过程发现,所有的防震减灾知识仅仅停留在"课后宣传"这一层面。在目前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教学任务过重,加上没有专职老师,其他学科教师教师对于防震减灾知识并没有一定的了解,无法在教育中融入地震安全相关知识。如何才能将防震抗震知识有机地结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呢?我通过一节科普课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7.
<正>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提升地震防范应对能力,推动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科学发展,2013年9月中旬,在攀枝花市政协副主席  相似文献   

18.
郭心  胡毅涛 《科技信息》2012,(18):61+63-61,63
本文结合新形势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现实需求和北京市科普宣传工作实际,提出了拓展宣传阵地的设想,并对将地震台站创建成科普教育基地的可行性进行了客观分析,同时探究了基地型地震台站科普宣传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对创新地震部门内部科普宣传工作,提升自身建设和服务社会能力等均具有积极的指导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林 《海峡科学》2014,(8):83-84
随着地震预警技术应用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地震研究部门将承担向全社会发布地震预警信息的重任,地震预警科普宣传工作成为当前地震研究部门着手开展的重点工作.加强福建省地震预警科普宣传工作,引导行业用户和普通民众掌握有关地震预警的知识、应急技能和方法,将促进地震预警技术在全社会的有效应用,并能在防震减灾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榆林科技》2006,(3):4-6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防震减灾工作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群通知》(陕政发[2005]3)精神,切实做好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