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尹锁春 《科技信息》2010,(30):281-281
本文在阐述推行俱乐部模式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阐述了研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构成、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管理体系、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运作体系、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形式、学生成绩评定等方面构建体育教学俱乐部。  相似文献   

2.
李洪 《科技信息》2013,(12):308-309
校园体育俱乐部在我国的发展是从90年代开始的,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了校园体育活动的内容,体育俱乐部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也可以使体育教学活动得到继续延伸,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体育和课外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的模式也日益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分析,分别从俱乐部的组织管理、经费运作、场地设施、指导教师和会员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构建俱乐部提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理论依据,最后得出在高校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龙岩学院的体育师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态度、动机及选项倾向进行了调查,论证了龙岩学院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表明:龙岩学院建立体育俱乐部势在必行,但由于师资力量和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制约,可先建立单项课外体育俱乐部,再逐步过渡到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体育俱乐部。并对如何开展好体育俱乐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授课制备受关注,在我国,体育俱乐部这个新兴的体育组织形式也日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并不断得到发展壮大。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自2009年提出了开展体育俱乐部授课制的设想,并进行了尝试性实施,根据学院的一些具体情况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该院具体情况,补充、充实和完善了体育俱乐部制度,对"体育俱乐部"授课制方案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以全新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以全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为最终目标,以尊重学生参与体育的意愿为前提,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快乐体育活动之中,体验体育给人带来的快乐,以此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前后表现出来的体育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参加体育俱乐部学习后,学生的体育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苏丽娟  李海磊 《科技资讯》2014,12(17):218+220-218
"俱乐部式"教学是将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法引入公共体育课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延续性,提升体育文化修养,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习惯。教学实验结果显示:"俱乐部式"教学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都得到较大发展;学习态度与出勤率得到提高;运动技能的认知与掌握程度都有显著提高。坚持一切为学生发展,将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法引入公共体育课教学。"俱乐部式"教学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等方法,就西南大学体育俱乐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西南大学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同时,也了解到俱乐部管理体质不完善、场馆器材不足、项目种类少、教练员不足等因素制约其发展,并对西南大学体育体育俱乐部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俱乐部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与以往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不同,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推行俱乐部模式,进而将俱乐部模式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不断地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以下主要对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魏曙光 《科技信息》2010,(24):277-278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延伸,是学生获取运动技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氛围的产物。本文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特点,探讨了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产生给体育工作者注人了新的活力,使高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推动了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已经进人了起步发展阶段。然而,在此基础上如何抓住机遇,挖掘潜力,注重实效,进一步深化俱乐部的管理,是当今一个值得关注研究的课题。该文针对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与管理现状进行阐述,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组织管理体系的新路径,并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健康发展做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敏  李丽  张付坤 《科技信息》2012,(12):302-303,305
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我市各院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课外体育俱乐部课程,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终身体育意识和有效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体育培养的多元化提供了理论参考。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师资素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单一性以及教学资源的有限性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正确引导、提高认识,强化师资力量、提高场地器材利用率是保证我市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针对合肥市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展开调查和分析。通过对合肥市10所普通高校500名在职教师、学生展开调查,分析受访者对于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情况、认知态度以及存在意义三方面,旨在探寻当前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来推动合肥市乃至我国范围内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合肥市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过程中存在对体育俱乐部发展重视程度不足、健身设施老化、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书奇  陈慧贞 《科技信息》2009,(28):262-262
在体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终身体育的有效措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本文就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剖析了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并针对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等综合研究方法,在排球课垫球技术分组练习时进行了俱乐部式的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探索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模式,在借鉴国内其他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浙江师范大学的实际,制定出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课内-课外一体化俱乐部及训练-竞赛一体化俱乐部2种.实践结果表明:相比于以往制度化、标准化的课程模式,这种体育俱乐部制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外活动参与率.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品质、社会文化等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本文从高校体育俱乐部对学生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学生素质发展对高校体育的影响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李国斌 《科技信息》2007,(34):259-260
俱乐部型体育课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较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它的最大优越性在于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体育教育,使学生在接受体育时有选择权,使体育教学弹性化。目前全国有几所高校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了俱乐部型体育课教学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实施办法不尽相同,本文对俱乐部式教学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运行情况进行研究,对其构成因素优化组合,使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创新,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在我国体育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解决了传统体育教学中课程单调、形式枯燥、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等问题。它以终身体育思想为基础,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主导思想,充分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对吉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性质、类型、可行性、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吉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合理构建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是通过体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对淮北煤师院学生体质影响情况进行研究,探讨了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2.实行大学体育俱乐部授课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3.卖行大学体育俱乐部授课后有利于学生生理机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性质,认为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性质的划分要在对其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系,具体讨论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再次,探讨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机制,建议采用"非营利性(no-profit)俱乐部制度".最后,探讨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最终发展目标,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应该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相结合,为竞技体育院校化发展模式提供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