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斯图尔德是新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对于人类学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文章第一部分概述了他所创立的文化生态学的渊源,尤其是澄清了它与生态人类学之间的关系;接着概括了斯图尔德的三个核心观点,并结合其他一些人类学家的研究对其理论做出了适当的评论。  相似文献   

2.
文化生态学最早出现在人类学领域,由斯图尔德在上世纪50年代正式提出,随后在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教育学、传播学等领域生根发芽,成为指导各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据.在文化生态学的视域下研究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策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生态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化资源,可以走上一条与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姬志明 《科技信息》2012,(26):208+211-208,211
翻译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它的诞生、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生态环境。翻译的生态环境对翻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节的作用。本文从翻译生态学的理论出发,通过分析鲁迅小说的译文,从文化及语言两个层面来探究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4.
民族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民族群体与其自然环境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民族生态学构建了有用的框架来分析与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管理利用、社区发展等相关的问题,目的在于进一步理解和实践人与环境,民族与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理念.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建设过程中,民族生态学视野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观照生态网络运行中的经济、文化、社会因素.从实践角度而言,民族生态学理论方法能正确认识西部地区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建议,有助于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研究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而文化生态学则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自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以来,文化生态学就纳入了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中,成为不少人辛勤耕耘的一块园地。戢斗勇先生的新著《文化生态学——珠江三角洲现代化的文化生态研究》(2006年6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8万多字),就是该园地里的一朵新葩。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文化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新媒体文化影响下的高校文化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校文化生态是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指出了新媒体文化环境对高校文化生态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新媒体文化环境中加强高校文化生态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大量证据表明,海洋生物个体、种群与群落会对污染胁迫产生从分子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复杂响应,其最终要么适应污染或与污染共存,要么退化或死亡,生物和污染之间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与多变的演化结局。研究表明,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污染环境可以通过3种机制:短期暴露下的行为改变、长期暴露下的表型可塑性调整及遗传进化。但迄今为止,有关海洋生物受海洋污染物影响后的行为、适应和进化机制仍未获得系统的整理,已有的理论是否适用以及是否存在新现象或理论的空白有待明确。该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污染进化生态学观点,针对污染胁迫下海洋生物的短期响应和长期适应,提出“海洋污染进化生态学”。从行为、适应到进化的角度初步探讨海洋污染进化生态学的内涵和研究内容,尝试归纳和探索海洋污染与海洋生物之间的作用和联系,以期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学科发展提供新的见解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直伴随人类学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一个无法忽视的课题,无论是地理学的角度还是生态学的视野,人类学者始终致力于人类及其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解释,并且创建了文化生态学、生态人类学、民族生态学、人类生态系统等诸多理论流派。应用这些理论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过程,这就是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的角度和特色。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某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的研究方法;以植物和农作物为对象的研究方法;以传统农业变迁和土地利用变迁为对象的研究方法;以特殊的自然条件或以特殊的地方疾病为对象的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对生态文化的一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体系。它包含了这个民族围绕环境与人的生存而形成的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等整体文化系统。生态文化的创新在于能够按照生态规律的要求,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地反映生态系统运行的特性,引导自然-社会-文化复合系统向和谐稳定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深入分析与准确把握公务员制度创新的动因对我们正确选择公务员制度创新的方向与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而行政生态学作为公共行政学的一种极具解释力的重要理论与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重要方法论工具。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而言,公务员制度创新的动因乃是公务员制度满足行政生态环境变迁需要的必然要求,而现代公务员制度与行政生态环境关系的日益加强又要求现代公务员制度更需要不断创新,更需要加快创新步伐,以适应新的行政生态环境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1.
民族健身操塑舞成操,融合了中西体育文化因子,寓民族传统体育于现代表演艺术之中,自成体系,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的和谐共荣,也反映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文章从生态文化的多维视角对民族健身操进行综合审视,从生态文化特质、文化生态及生态化发展三个方面认识其发展规律,揭示它在文化构成中多种文化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探索其发展思路,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地理环境、地域文化、文化生态是目前文化研究中常用的概念,不同学科对这几个概念的认识和使用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不利于学科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针对以上概念和文化生态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析.伏牛山文化圈是在伏牛山地区形成的文化及其文化特质分布的范围,伏牛山文化具有山地性、过渡性、脆弱性、原生性、古老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三峡地区强大的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既有助于实现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又有助于维护和促进库区生态的良性发展。而要真正构建"文化三峡",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就必须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按照文化的规律办文化的事情。这就亟待构建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立足于中长期的文化管理体制,注重对文化生态的培育与呵护,在培育文化产业的同时警惕文化大跃进,避免陷入文化GDP陷阱。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生态学到生态人类学,这是文化人类学就民族文化对涉及生态问题进行探讨时又一分支学科在分野后成熟的重要标志。无论是文化生态学还是生态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难以逾越的局限性,为此,文章仅就该学科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难题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环境变迁与文化适应研究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传统的生计方式、思想文化等经济文化特征,而这些特征与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居住的地理、生态环境影响与制约的。今后,民族社区的调查有必要将环境与文化的适应状况结合起来,以此来探讨文化变迁的轨迹,也希冀在此基础上从目前的研究趋势业看我们所处时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走向生态文明的人类文明转型和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是生态教育学建构的社会背景。生态学兴盛所带来的当代人类发展理念的变革为生态教育学建构奠定了广阔而深远的思想基础。生态教育学是对服务于工业文明时代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主导下的教育理论的超越,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生态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的自觉建构,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崭新视域。立足于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以及生态教育实践,提出建构生态教育学,展开生态教育理论研究,无疑是对当代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7.
阐述英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约翰·福尔斯通过代表作《魔法师》,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道德生态的独特的、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为读者揭示了生态失范的后现代社会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状况。生态的失衡,给自然环境乃至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的种种危机,具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渊源。福尔斯希望建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前途和命运具有深远、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文化资源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个案分析,提出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应避免两个认识误区,即文化遗产保护并不等同于文化生态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不是一项孤立的文化保护工作;认为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实现对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就需要重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以此营造一个多元文化平衡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同时也可为辽东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最后从文化整体保护视角提出了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