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13,(5):22-23
课题着眼于西北旱作农业区的发展,结合该地区地域特点、产业结构和农村社会发展状况,重点对西北旱作区农村社区规划及建设发展模式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及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健技术、农业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现代农业节水技术、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示范区科技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2,(20):67-67
在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数字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等项目的支持下,形成了“空间分析技术在农村农业信息建模中的应用”成果,该成果以“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托,突破了农村农业信息的一系列共性的关键性瓶颈技术,进行了农村农业空间信息与平台的有效链接,开展了农村农业空间信息建模实例技术的示范和服务,实现了农村农业信息建模应用的智能推送。取得了如下3个方面有显示度的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3.
徐亮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6):12-13
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视觉2020”的防盲战略目标及我国21世纪医疗卫生发展目标——“战略前移、战略下移、模式转变、系统整合”,北京市眼科研究所针对我国医疗改革的难点及重点问题,加强农村及社区医疗保健的建设,发挥眼科影像学诊断及远程医疗的技术优势,利用信息交流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4.
杨凌农民增收除依靠农业科学技术以外,构建和创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极为重要.通过示范与推广,选择"政府+企业(公司)+科教(单位、人员)+农户"的模式较为适合农村实际需要,对推动杨凌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促进陕西乃至西部地区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指导作用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农业企业共生环境技术创新效应的基础上,设计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三个维度:外源技术协同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阐述了三类共四种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基础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技术突破型管理模式、市场引导型管理模式、战略规划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并剖析了各种模式的内涵及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农业技术推广是我国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然而,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已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本文以"互联网+"发展为研究背景,重点分析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现实困境,总结和借鉴国外农业技术推广的成功经验,并引入互联网信息流,研究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的增强、替代、协同和衍生效应。从多学科交叉角度,针对农田土壤测土配方典型农业技术,建立基于移动计算的测土配方精确施肥推荐系统,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协同模式研究,对于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设施农业专用品种创新与良种产业化”项目,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优先主题“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为目标,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中的两个主要产业——籽种农业与设施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我国设施农业生产能力与产品安全和质量稳定性、扩大内需、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就业、保证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为方针,建立了设施专用农作物与设施栽培有关的生物逆境(病毒病、疫病、根结线虫、枯萎病、黄萎病、白粉病、角斑病、黑星病、抗虫性)及非生物逆境(耐寒性、耐热性、耐低温弱光性、耐抽薹性)抗性的快速评价和筛选技术体系和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共计79项。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松嫩平原风沙瘠薄农田保土保墒增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09BADB3805)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归纳,提出了水土调控关键技术,构建了风沙瘠薄农田立茬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风沙瘠薄农田膜下滴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模式。松嫩平原风沙瘠薄农田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西部地区,面积七百多万亩,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由于气候干旱,土质疏松,易凤蚀,保水、保肥能力差,有机质贫乏,农田生产能力低,因而,开展农艺综合节水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高产土壤培育技术研究,建立符合松嫩平原凤沙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风沙瘠薄农田保土保墒增肥技术模式,对提高凤沙瘠薄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及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田保护性耕作可有效地促进农作物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于防止耕地质量退化、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重庆地区生态环境、气候和农作制度特点,通过对农田保护性耕作模式与技术体系、农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农田保护性耕作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等研究,探索并建立了适应丘陵山区的农田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和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2,(18):F0003-F0003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在农业物联网技术方面,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相关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是国家“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重大咨询研究专项的主要成员之一,是我国农业传感器技术标准制定参与单位,目前拥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和“农业物联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两个研究平台。在农业信息感知、无线传感器网络布没、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等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方面已形成较好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07,(2):59-59
山区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生态、生产、生活和社会服务功能。项目组围绕北京山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开展了农业资源数据库建议技术、土壤评价与特色农业种植模式分区技术、区域水平衡分析技术、土地利用覆被与覆盖度遥感监测技术和模拟技术、生态足迹模型和多指标体系以及小流域土地利用综合技术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自然农法看循环农业技术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农业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循环农业的技术体系是生态化的技术体系,自然农法是生态化农业技术体系的理论基础。自然农法的思想体系以生态整体观、人与自然和谐观和物质循环观为基础,对建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具有深远的现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衣村信息服务平台重复建设、成本高、维护难的问题,将云计算技术和服务模式引入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研究;根据我国蓰村信息服务的多信道、区域性、层次性等特点,将云计算技术与统一通信技术相结合,扩大了信息服务云对多信道及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通过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标准化设计和服务软件的智能化设计,构建了虚拟化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试运行的结果表明云计算技术及模式符合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的实际需求,具有低成本、高共享、虚拟门户、建设快、维护简单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技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整体发展进程。“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科技投入将成倍增长,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首批项目安排40多亿元,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从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  相似文献   

15.
该课题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园艺作物与设施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课题之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持。课题针对我国北方地区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设施结构不够优化、低温弱光逆境及亚适宜温光环境、大肥大水栽培方式及土壤退化、工厂化育苗高能耗等严重影响生产效益等问题,以高效节能为目标,研发出结构合理、透光率高、保温性好,适于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专用的日光温室及其蔬菜优化栽培模式、设施蔬菜逆境管理和亚适宜环境下的高产技术、设施蔬菜主要根区土壤理化性状优化的水肥精准管理技术、主要根区土壤环境优化及土壤健康保持技术、以日光温室为核心的集约化育苗技术,集成建立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高效节能设施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推广,促进北方地区设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创新科技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山西省长治市农村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工作重点以及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存在问题,重点从建立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技术体系、建立协同创新联动机制、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几方面提出了工作思路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浙江万村联网平台建设,探索新农村集群建站模式,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宣传全省新农村建设成果,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促进现代农业繁荣。同时,本文研究适合村级网站使用和推广的栏目,创新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发现新农村网站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政策变迁及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是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我国最大的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基地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现有资产总值16亿多元,年综合收入过13亿元,在职职工1600多人,共获得1000多项科研成果奖和140多项专有和专利技术,为我国国防军工、国民经济及稀有金属材料尖端科技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该课题拟集成多柱、多模式分离技术及色质联用技术,从代谢物靶标、代谢谱或轮廓、代谢指纹和代谢组4个层次发展数据解析体系,研究复杂基质中残留代谢组学海量数据解析关键技术;并以镰刀菌毒素为模式毒物,通过对真菌次生代谢物组、生物体液中小分子组分的综合代谢表征技术的研究,探索生物体代谢物小分子的指纹印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