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课题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粤港澳水量与水环境遥感监测应用系统”(2012BAH32B00)的课题之一,研发与集成复杂条件下的水质水量遥感及相关技术,建立多云多雨及复杂地形与大气条件下的地表水水质水量遥感模型、近岸海域水质遥感模型及粤港澳地区水质遥感分类体系与评价标准,实现粤港澳地区水质水量遥感监测;对大气环境、工农业与城市化发展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水量的影响进行遥感研究,为地区水质遥感及其成因分析提供陆地信息支持。在此基础上建立粤港澳水量与水环境遥感监测示范系统,并以珠江三角洲为示范区进行应用示范,为粤港澳水量与水环境遥感监测的业务化打下基础。最终实现对粤港澳地表水水质水量实施遥感监测,与常规监测相配合,使该地区水环境监测的效能产生跨越式的提升,为该地区水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4,(9):58-60
1项目背景与目标 滨海地区是我国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同时也是我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矛盾最为突出的重点区域,在国家区域发展规划中占据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需求迅猛增加,水污染日益凸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发展的瓶颈因素。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面临日趋严重的水环境问题,急需建立面向环境监测预警、综合监管、综合决策、关联分析的整合各涉水部门数据、信息、资料的数据共享平台,提供最完善、最及时、最权威的水环境信息服务能力、模型化预测预警能力、科学调度与决策能力,把政府对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为此,在“十一五”国家水专项“流域水污染防治监控预警技术与综合示范主题”的“国家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中,设立了“水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研究”课题。文章对平台的建设思路和创新点进行了分析,以实际成果和产生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流域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流域水污染治理和联防联控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支撑手段。  相似文献   

4.
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是“说清”全省整体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污染变化、分布规律的重要载体,是进行水污染防治管理与决策的信息来源。监测网络点位布设是否科学合理,是关系到监测数据是否有代表性,能否真实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变化趋势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07,(8):54-54
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目前水环境领域面临的重要水危机。加强水污染控制和污水的再生利用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膜一生物反应器(MBR)作为新型高效污水处理与回用工艺近年在国际国内受到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生态环境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的体系及其业务化应用成果,介绍了环境遥感监测的业务化的目标与原则,明确了生态环境天地一体化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影像和专题产品的生产、分发与服务,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介绍了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业务化运行应用的成果并对其实施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27-29,31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近年来,由于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流域水生态状况急剧恶化,成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对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缺乏全面而深入的认知,对流域污染源结构及其贡献率缺乏准确把握,对太湖水环境承载能力面临的巨大压力认识不清,对太湖流域的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缺乏科学有序的中长期战略方案的指导等,成为影响近年来太湖流域治理成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近年,随着水环境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大,对水环境监测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高密度水质监测系统,具有多指标、高灵敏、速度快、造价低等特点。可适用于污染源监控、黑臭水体治理和水污染事件的预警等需求,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中国面临严重的水污染形势,亟需制定、修订和颁布更多的水环境政策,但国内暂无成熟的水污染防治政策评估模式和关键技术。本文以政策体系评估、政策效果评估和不同政策措施绩效分离评估为重点,并分别选择中国水污染防治政策体系、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为对象进行实证评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2,(3):31-33
依托已经建成的国家沙尘暴监测网络以及我国典型沙尘暴发生区域的常规气象观测站网,针对沙尘暴卫星遥感监测、沙尘暴数值预报模式方面的不确定性问题,开展大范围的野外台站观测试验和典型沙尘过程天基和地基同步强化观测试验,采集典型沙尘源区地面土壤样品以及沙尘期间的干沉降样品,  相似文献   

11.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威胁,其结构与功能性状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存等功能与状况的关键要素。受观测手段的限制,森林结构和功能性状调控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仍不清晰,影响全球变化下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预测的精度。针对上述科学问题,通过遥感观测系统研发、野外联网观测、数据采集分析、模型构建与情景模拟,在建立森林结构和功能性状数据集、解析其耦合机制对森林生产力调控作用的基础上,优化生态系统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研究结果既能够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联网监测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也能够为制定固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3,(15):23-24
松花江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高风险污染源多,污染事件易发频发,污染较为严重;毗邻俄罗斯,容易引发跨国污染纠纷;地处高寒区域,水文特征具有特殊性。作为“松花江水污染防治与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综合示范”项目第11课题,针对松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常规和应急管理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跨境河流水污染监控预警、应急响应、突发事件指挥决策等环境管理综合决策的关键技术及决策支持平台缺失的问题,开展松花江水环境风险源管理技术研究、水环境污染事故时空模拟技术研究以及水环境质量管理决策支持平台研发,以提高环保部门对松花江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监管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协同管理能力、信息发布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海南省现有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大为降低。本项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现有监测断面的合理性分析、流域污染源分析、经验模式计算、实地调查和探索性监测等研究工作,提出海南全省地表水断面优化方案,力求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条件下,用最少的监测断面科学、客观地反映海南全省水环境质量状况,为海南省水污染防治、污染减排工作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的发展,遥感技术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地质遥感已广泛应用于构造地质研究、矿产勘查预测、环境地质监测、城市地质条件评价及国土整治等各个领域,但由于缺乏标准化,造成技术普及率不高、应用效果不明显、成本巨大等,使遥感技术在地质探矿领域中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但是,通过莫桑比克某矿进行的优选与评估项目,充分体现了技术标准化应用会使遥感技术在地质探矿领域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15.
鉴于大雾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巨大影响,以及气象卫星监测雾具有快速、大范围、分辨率高的特点,本文根据气象卫星遥感识别原理,对海雾的气象分布特征、辐射特性、光谱和结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反射率差异造成雾判别阈值不确定现象,在对遥感图像进行太阳高度角订正基础上,运用概率密度直方图自适应阂值划分方式,自动生成准雾区动态判别阂值。同时,在准雾区范围初步确定基础上,采用光谱分析和结构分析结合方法,对气象卫星遥感图像进行雾区自动识别,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最后,介绍了海零监测预警系统的集成及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监所三维监控平台"是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对公安监管场所的多数据源进行有效防控.该平台成功地将三维虚拟现实技术(VR)、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管理信息系统技术(MIS)和前沿智能分析技术进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将在押人员数据库、监所日常工作联系起来,实现在押人员信息的精确掌握和监管工作的跟踪分析,从而弥补了我国监管系统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只能单系统独立运行、操作复杂繁琐、经费投入大、管理困难、信息传递不及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随着江苏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环境问题,特别是水环境问题逐步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本项目的设计源自2007年太湖水污染导致的无锡饮用水危机事件,本次事件发生后,我们反思,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太湖水环境监管能力,综合协调各级、各部门的数据资源,以达到提升江苏省环境保护管理与决策水平的目的。本文在论述了数据共享在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平台的建设思路和创新点进行了分析,以实际成果和产生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湖泊生态环境综合管理提供了思路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4,(13):23-23
面向水环境监测国家重大需求,针对无线网络微传感器芯片系统急需解决的领域前沿问题,围绕着三维微纳结构传感效应及尺度效应、敏感材料与载体相互作用机理及表面增强效应、多靶标可逆特异性响应机理与信号转换机制、能量产生及耗散机理与自循环复合换能机制等核心科学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深入研究和认识敏感机理,探索和研究新的敏感效应和敏感方法,获得提高微纳生物化学传感器灵敏度、选择性、稳定性的科学方法与技术途径;发展微纳加工、集成与封装新方法,研制出水环境监测关键微传感单元、微弱信号检测与传输极低功耗电路、环保型长效微型电源;通过微传感单元、极低功耗集成电路、微型电源的集成,结合样品预处理微流控芯片,实现水环境监测无线网络微传感器芯片系统,突破和解决水环境现场、实时、网络化自动监测关键技术。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前沿性成果,造就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队伍,营造不断创新的环境,为使我国在传感技术领域进入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为我国信息技术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2):19-19
面源污染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其中农业化肥、农药大量而不合理地使用所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则是造成农村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通过合理的灌溉、施肥与控制排水,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减少农田氮、磷流失,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正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前沿课题.但目前农业生产条件变化下农田水肥运移机制并不明确,农业水污染防治体系尚未建立,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07,(4):49-49
针对国家对水环境管理和监督监测的迫切需求,提升我国环境管理的水平,用适合中国环境条件的国产仪器代替价格昂贵的进口设备,为国民经济开拓市场,为环保事业作出贡献,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中“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关键技术及集成设备研制”的课题研究(编号:2002AA601330),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参加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华东师范大学;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广州怡文科技有限公司、吉林欧伊尔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捷安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协作。课题负责人:杨秀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