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课题针对西北地区特色大宗药材甘草规范化种植中仍存在的产量不稳、质量波动、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落后和农药施用不当造成的农残等问题,重点研究制约药材种植的种子种苗优质化、农药高效减量、水肥联动对种植保苗、产量、质量的响应,及其甘草药材与药效相关的质量的响应研究,进一步完善人工规范化栽培过程中的种子种苗优质化、病虫防治无害化、水肥管理精准化等一系列过程控制中的关键技术,实现SOP升级完善。同时,对甘草的产地加工工艺进行优化,对甘草质量标准进行提升,对甘草的综合利用进行研发,建立甘草产地加工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开发出新的产品并产业化,最终建立规范化种植优化升级示范基地,实现土地增效,带动种植户脱贫致富。课题通过3年的实施,在甘草种子繁育、规范化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药材质量、甘草系列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4,(11):74-74,77
2011年,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湖北九州通中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恩施九州通中药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参与完成了湖北省研究与开发项目“湖北省地道药材黄连规范化种植技术升级与产业链的构建”。该项目主要以黄连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为重点,开展黄连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和规范化种植技术优化与升级研究。修改完善黄连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建立黄连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20000亩黄连规范化种植基地及配套设施,构建集研究、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7,(2):60-60
一、主要技术内容 (1)就地选育优质低带脱毒种薯(一级种薯);(2)选择远离污染的种植区域;(3)严格种植模式标准化;(4)生产技术管理规范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08,(13):54-55
“锁阳规范化种植研究”是“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川牛膝等十五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课题的分课题(2001BA701A60—09)。分课题承担单位:内蒙古亿利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依托及参加单位: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课题负责人:尹诚国(内蒙古亿利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会计师)、苏格尔(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5.
吉林中特药业有限公司是中药现代化重点企业,是以科技为主导的股份制责任有限公司.2001年10月承担的"长白山特色经济植物规范化生产技术示范"项目,由公司在药材产区建立基地进行实施,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在国内首先制定和实施了人参和五味子的生产操作规程.三年累计共创产值3450万元,税金达640万元,净利润为1158万元.通过该示范项目把先进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在产区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产区技术水平,同时也为全国中药材种植企业提供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早春反季节大白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白菜在我国栽培面积大,总产量高,消费量巨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白菜种植目标朝着多用途、多类型、多熟性方向发展,特别是种植反季节栽培的春、夏季补淡品种愈来愈受到消费者青睐。另外环境意识的加强,使人们对无公害优质高产蔬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种植者会越来越重视选择抗病、优质、高产的品种种植,并接受和采用先进、科学的种植技术,以获得经济效益。现将早春反季节大白菜和娃娃菜优质高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番薯原产于热带美洲地区,明代中后期经东南亚传入中国。作为一种无性繁殖的块根作物,其种植技术与中国传统以“五谷”为代表的谷类种植法有所不同。在传入初期,农学家围绕其“栽种法则”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现了种植技术的本土化;嗣后在其北传的过程中,闽浙的越冬留种法并不适用于寒冷的北方地区,当地人们逐渐摸索出窖藏的技术来保存薯种。明清时期形成的番薯栽培与留种技术并不是全然的“新知”,中国传统薯蓣作物种植法、储谷法、冬季窖菜法与块茎作物留种法等“旧学”皆为番薯新知识的生成提供了有益借鉴。藉由此,本文提出应以动态的观念审视新作物种植技术的生成过程,为考察外来作物的栽培技术史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我国辣椒“三系”育种技术已在菜椒上采用,而在干制辣椒上许多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探索阶段。我国加入“世贸”以后,干制羊角椒的种植区域越来越广,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出口数量不断增多。目前全国种植出口型羊角椒的有山东、河北、天津、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种植面积在150万亩左右,年产辣椒干50万吨左右,多数用于出口创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的干制辣椒产区主要生产羊角椒、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07,(8):60-60
血竭具有活血散瘀、镇痛、止血、补血、生肌敛疮等功效,为名贵中药材,在国内外医药生产中被广泛利用。国内血竭原料年消耗量约600多吨,90%以上依赖进口野生药材,而国外野生资源也将枯竭,急需开展原料的生产。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植物所对剑叶龙血树优质种源进行繁育和规范化种植,既能保护珍稀药材,也符合国家GAP要求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要求,保证龙血竭原料供应的持续稳定,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09,(13):8-8,10
2008年,本课题围绕辽宁玉米种植主产区增密防倒防衰高产栽培核心技术,深入开展玉米缩距增密高产栽培技术、双行双株定向栽培综合技术及配套机械、防早衰高产技术、抗旱节水及深松免耕高产高效技术、超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特用玉米生产加工与开发等七项关键技术研究;完善配套技术,辅以常规技术,形成了以比空种植、合理增密和增钾施肥为主的辽南模式,以轮耕深松、调整品种和肥水运筹为主的辽中北模式和以抗旱保苗、中耕深松和提高“三水”利用为主的辽西模式,并通过三区建设,大规模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高办公效率和实现刊物编辑工作的规范化,本刊与北京玛格泰克技术公司合作,建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稿件远程处理系统。作者可进行网上投稿、查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3,(11):25-26
1主要研究内容 (1)高品质甜高梁品种选育与种植。选育高产糖量类型和籽粒、茎秆兼用两种类型的高品质能源甜高粱杂交种,通过品种和种植技术延长甜高梁收获期。  相似文献   

13.
对术语学理论建设的认识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术语规范化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统一、民族繁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球已进入信息时代,科技术语传播快、范围广、数量大,没有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将极大地影响和降低信息传播的效率,进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技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一直很重视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清代时期就有了负责科技术语审定工作的机构。  相似文献   

14.
浅析认证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认证活动向法制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成为引领产业技术进步和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重要方式,以推动互认为目标的国际、区域合作组织相继出现。认证机构向规模化发展,一些大型认证机构技术实力强,与政府、行业、研究机构有着紧密科研合作。技术能力的提高是我国认证活动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加强科技工作与认证活动的衔接与协调,将对提高我国认证活动的国际竞争力起到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地震前兆观测技术标准”编制是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基金资助的重点项目,本项目的目的是,初步建成数字地震前兆观测技术标准系列,加快我国地震前兆观测工作的规范化进程,使我国地震前兆观测技术基础工作的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13,(15):72-73
江苏粮食作物生产稻麦两熟为主体,其中,麦类种植面积3348万亩,水稻种植面积3350万亩。稻麦两熟制面积2800万亩。全年秸秆量4000万吨,秸秆利用率不到40%,大部分麦秸秆被废弃和焚烧,浪费资源,并造成大气、水体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农家肥少有积制,更难以下田,对化学肥料依赖程度日益加重,农田质量降低。再则由于麦秸还田利用对稻田耕整、水稻栽插带来许多困难,麦秸还田稻作技术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07,(2):59-59
山区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生态、生产、生活和社会服务功能。项目组围绕北京山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开展了农业资源数据库建议技术、土壤评价与特色农业种植模式分区技术、区域水平衡分析技术、土地利用覆被与覆盖度遥感监测技术和模拟技术、生态足迹模型和多指标体系以及小流域土地利用综合技术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双低油菜“一菜两用”技术足存不影响菜籽产量的基础上增加收获一次菜薹做蔬菜食用,实现”一种两收”的技术。通过设计品种、播栽期、种植密度、摘薹高度、施肥方式等·系列的比较试验进行产业化技术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4,(5):F0002-F0002
1主要技术内容 双季稻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种植方式之一。但本地区双季稻生长的有效积温相对较少、高低温灾害多等气候生态特点,易造成双季稻前期早发难、中期成穗率低、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潜力充分发挥等问题。为此,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07,(2):61-61
湖北省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是全国魔芋主产区,到2006年为止,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年销售收入达12.5亿元以上,靠种植和加工魔芋获益的人员已达30万人。然而,在各地竞相发展魔芋产业的过程中,魔芋自然繁殖系数低、病害的肆意流行、传统种芋的严重退化,造成了魔芋的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不仅给芋农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打击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使魔芋原料的价格居高不下,深加工产品成果不能得以转化,制约了魔芋产业的发展。为此,湖北省科技主管部门在恩施州农科院2003年选育并审定“清江花魔芋”品种的基础上,自2004年开始,相继下达了“清江花魔芋试管苗批量生产技术研究”(编号:2004AA2108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