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缓控释肥料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缓控释肥料的意义 1949~1998年50年中,世界化肥消费量每10年翻一番,1998年化肥总消耗量已达1.4亿吨.近50年来,世界粮食单产由1000kg/公顷提高到2500kg/公顷,化肥对农业的贡献已为人所共知.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人均耕地只有世界水平的1/3,且仍在减少。我国的耕地资源形势非常严峻,要用日益减少的耕地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有赖于提高土地单产,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近年来,我国大棚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各种温室大棚的面积以每四年10倍的速度发展,同时,通过调节CO2浓度等环境因素来达到优质高产目的也日益得到重视。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盲目施肥、过量施肥不仅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而且对生态环境有潜在污染压力,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据统计,北京市化肥投入量近些年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2005年氮磷钾纯养分的用量达到14万吨,约合500kg/公顷,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纯氮用量达到8.4万吨,北京市瓜菜类化肥年投入量占北京市化肥总投入量的43%,每年菜田土壤淋洗的氮素约为433吨,可使4330万立方米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10mg/L。  相似文献   

4.
2007年以来,粮价上涨已经成为全球性现象。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我们认为,新形势下的中国的粮食是安全的。建国以来,中国的粮食生产逐步提升,人们的饮食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粮食储备充裕,虽然目前粮食生产中存在耕地面积下降、单产提高趋势减缓、以及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等问题,但是从国内外众多学者对2030年中国达到人口高峰时的耕地和粮食供需预测来看,中国耕地保有量基本能保证粮食生产的需求,粮食消费虽有一定缺口,但能依靠国际市场解决,不会引起国际食物生产的动荡。最后提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1999,(15):37-38
一、主要技术内容 在农业投入的诸多要素中,化肥投入的比重约占50%.我国目前的化肥氮的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50%以上.肥料利用率不高,一方面造成化肥大量浪费,增加农业成本,降低了肥料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化肥挥发、流失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不良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樊钰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3):F0002-F0002
玉米是我国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增加、土地面积减少、不确定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传统的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优化粮食的品种,提高单产成为每个国家都不敢忽略的问题.2010年12月22日,刚刚结束的中央家村工作会议也指出力促增收惠民生,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而这也是未来"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棉花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652.8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1743.8万亩,增长了1.67倍;同期单产水平由72公斤/亩增加到112公斤/亩,增长了55.6%;总产量由46.9万吨增加到2005年到195.7万吨,增长了3.17倍,在中国棉花产量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一.2005年,新疆的棉花单产水平比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高出75%,全区人均管理棉田面积约为30亩/人,其中生产建设兵团管理水平和全程机械化水平较高,达到45亩/人.  相似文献   

8.
大麦是世界上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大麦秸秆可用作反刍动物的优质饲草.因此,维持和发展大麦产业,不仅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维护食物多样性及营养与健康的需要.四川省是我国大麦主产区之一,无论从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单产,还是改进品质,四川省发展大麦生产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养分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是粮食的“粮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用量保持快速增长,但粮食产量却徘徊不前,养分利用效率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使学术界开始重新思考仅仅依靠改土施肥等传统思路能否实现我国高产高效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中国不但成功地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为全人类解决粮食问题带来了福音.近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份额有20%以上来自中国.这其中,最大的贡献来自被称为"东方魔稻"的杂交水稻.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所创造的这份科技成果,被视为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1953-2001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文章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53—2001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单向因果关系,科技投入变化是引起GDP变化的原因;(2)在1953—2001年期间,科技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约为17.6%,表明科技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但其促进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3)要加强科技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不仅要关注增加科技投入的总量,更要重视优化科技投入的结构和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有城市669座,较1949年建国时增加了近9倍;城市人口近3.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预计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我国国民收入的50%、工业产值的70%、工业利税的80%来自城市,且这一比例还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3.
据统计,我国每100人中就有一人患糖尿病,肥胖人中的糖尿病患者为非肥胖者4倍。而且,糖尿病的发生率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40岁以上的糖尿病人中,约有70%~80%的人在患糖尿病之前就已经肥胖了。而肥胖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凶手,据了解,我国每年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很多患者在生前都患有糖尿病。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提高单产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根本出路;提高单产的关键,则在于良种和良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奋勇登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22,(1):18-19
我国是全球土壤磷盈余颇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农田施磷使土壤有效磷从7.4,mg/kg提高到24.7,mg/kg,在保障粮食增产的同时造成8,500万吨的肥料磷累积在土壤中,相当于约5年磷肥生产总量.目前磷肥当季利用率低,粮食作物约20%,蔬菜果树不足10%,主要原因是磷肥-土壤-作物不匹配、过度依赖高浓度磷肥、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际测度:1953-2005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53—2005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因果关系,科技投入是引起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2)在1953—2005年期间,科技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约为17.5%,表明科技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但其促进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3)要加强科技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不仅要关注增加科技投入的总量,更要重视优化科技投入的结构和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21,(16):20-23
目前,全球平均不孕不育率在10%~15%左右,我国约为15%.中国不孕夫妇约为1200万~1500万对,自然妊娠人群流产率高达10%.另外,我国婴儿出生缺陷率为5.6%,每年新增约90万例患儿. 与此同时,世界老龄化现象严重,我国也不例外,2015年,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约为1.6,远低于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1,"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也没能明显地缓解这种情况.2018年65岁以上人口已达1.67亿.按此趋势,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预计将占总人口数的35%,远高于世界平均22%的老龄人口比例.  相似文献   

18.
干旱、盐碱、低温和高温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而限制了作物的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和增加胁迫适应性,而该方面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对非生物胁迫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使我国在国际科技界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就相关项目的研究进展、实施后的效果进行回顾和论述,并对后续的相关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一、国家粮食安全呼唤高利用率肥料 自1996年后,世界谷物产量连续8年下降,2003年世界谷物产量仅18.18亿吨,世界谷物储备已降至30年来最低水平.自1998年后,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减少,至2003年人均产粮仅333公斤.  相似文献   

20.
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全球约一半的人口都以大米为主食.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字显示,2007/2008年度世界稻谷总产量约为6.6亿吨,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地区是亚洲,占世界总产量的91%,2009年中国的稻谷总产量达到1.96亿吨,居世界首位.在国内,稻米产量居三大粮食品种(稻米、小麦、玉米)产量的首位,但我国稻米加工目前仅处于一种满足口粮需求的初加工状态,有效利用率只有60% ~ 65%,副产品深加工极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致使我国稻谷加工前后的价值增值比例几乎持平,约为1:1.04,而先进国家高达1:3,由此可见,稻米副产物的高效利用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提高我国稻米加工企业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