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曾国屏教授和德国复杂性系统和非线性动力学学会主席、慕尼黑工业大学克劳斯.迈因策尔(Klaus Mainzer)教授共同发起,‘为了卓越明天的科学和技术:东西方之间的对话’中德联合STS研讨会于2011年10月10日至11日在清华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曾国屏教授和德国复杂性系统和非线性动力学学会主席、慕尼黑工业大学克劳斯.迈因策尔(Klaus Mainzer)教授共同发起,"‘为了卓越明天的科学和技术:东西方之间的对话’中德联合STS研讨会"于2011年10月10日至11日在清华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3.
中德科学技术伦理研讨会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德科学技术伦理研讨会于 2 0 0 3年 1 0月 6日— 1 0日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这次学术会议是由柏林理工大学哲学-科学哲学 -科学史及技术史系和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 ,中德科学促进中心予以资助。1 0月 7日会议正式开幕。在开幕式上 ,柏林理工大学副校长Prof.Dr.Luci nneBlessing致欢迎辞 ,大连理工大学刘则渊教授和柏林理工大学Prof.Dr.HassPoser介绍了会议主题和筹备经过 ,德国哲学学会主席、柏林理工大学哲学系主任Prof.Dr.G櫣nterAbel以及中德科学促进中心负责人Dr.RobertPaulK nigs与中国驻德大使馆一等秘…  相似文献   

4.
也谈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兼与张华夏、张志林教授商谈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从技术与科学的划界及技术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划界,探讨了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对把技术看作是知识体系,对把技术知识论和技术逻辑作为技术哲学研究核心内容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技术主要属于实践活动范畴,主要与经济领域相关,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主要不是两种知识体系的不同,认为技术价值论问题应是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纲领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新颖和有效的手段。2006年10月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等在天津共同举办了“适应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及就业的职业培训”的中德研讨会,其中的一个专题就是关于建立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上的、用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的应用方案。这里对其中的几个合作项目及其应用成果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管理     
<正>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这是大家都常说的一句话。艺术的范畴很大,音乐、美术、电影、戏剧、雕塑等等,都是艺术,管理是什么艺术呢?其实管理与文学的相关性最大。文学是人学,管理的艺术性体现在管理者对人性的观察、理解、把握和掌控的能力。所以说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倒不如说管理是科学和文学的结晶更恰当。关于管理的文学性,德鲁克说得最清楚的。他研究了五十年代大学中所开设的各种课程,发现对于培养管理者最  相似文献   

7.
摘要:本文研究了用蒙脱土作催化荆,合成MicNer'shydride(5),无色结晶紫(4)和结晶紫(5)的新方法。在蒙脱土催化下,3由N,N一二甲基苯胺(1)和多聚甲醛反应制得,收率达到98%;再以它和1作原料合成4,收率为58%-64%;结晶紫用1,NaCI,CuCl2作原料来制备,收率95%。  相似文献   

8.
王静康院士     
《中国科技成果》2013,(5):F0004-F0004
人物简介: 王静康(1958年~)女,中国共产党党员,化学工程/工业结晶专家。1965年天津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毕业,先后曾在贵州工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大学任教。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现任天津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西方火器技术在明清时期的冲击及其回应,从一个剖面考察了中国的科技与社会转型这一近代化过程。火器技术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它既是中西之间物质和技术差距与中国人对外国“船坚炮利”认识的直观表现,又是中国睁眼看世界进而兴起向西方学习热潮的起始点,更是中国科技和社会转型的重要促进因素。以火器技术的引进和仿制为开端,科技转型得以展开,技术(或工艺)与科学分离的状态逐渐演变为科学、技术、工业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的状态。在社会转型方面,翻译西方军事技术书籍、兴办军事工业,进而带动与之相关的近代科学、民族工业、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在这一历史变局中,火器技术作为一项能够完整反映和呈现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绝佳案例应该被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制冷与低温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军事现代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何研究和开发先进制冷技术来加速国防现代化和促进国民经济是我国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徐烈教授正是邀游在低温科学领域的卓越代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4,(16):12-12
本课题面向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前沿,在“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面向过程自动化的工业无线网络(WIA-PA网络)性能;拓展研究面向工厂自动化的工业无线网络新技术,保持自主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并建立WIA-PA一致性测试平台和性能测试平台,为自主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基础平台支撑;为WIA在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实现规模化示范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推动WIA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07,(2):57-57
长期以来,高效粉磨技术与装备一直是国内外相关领域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外水泥工作者采用立磨或辊压磨与管球磨联合粉磨的方式来同时实现产品的低能耗和高性能。  相似文献   

13.
从科学与技术的划界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如果说,作为独立哲学学科的现代科学哲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则技术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是正在形成。对于这门新学科的性质及其存在条件的认识,依赖于我们对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关系如何理解。如果我们只将技术理解为应用科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或理解为科学的应用,是科学的外部扩张,则对技术的哲学分析就可以纳入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的范围。这就使得技术哲学被看作是科学哲学以及科学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幸而上世纪末,人们逐渐抛弃了50年代和60年代科学社会学界所持有的根深蒂固的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线性模式,承认技术发展有自己的独立生命,有自己的特别语词和逻辑,有自己不同于科学的认识论结构和社会规范,有自己特殊的本体论地位。这就为技术哲学这门学科建立铺平了道路。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个基点。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  相似文献   

14.
牛胰岛素事件及其科学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科学家从1958年8月开始,经过七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于1965年9月17日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学方法成功地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化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第一项世界级水平的成果(以下简称牛胰岛素事件)。国内外对胰岛素合成的概况作了大量报道,发表了一些总结性或评论性的文章。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此进行具体的、客观的科学社会学分析。本文在积累大量具体材料的基础上,重构中国现代科技史上这一历时七年多、十分引人注目的基础研究事例;把科学史的案例分析与科学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指出科研组织良性运行的条件,构建政治—科学互动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曾欢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28(4):109-109,112
7月7日到10日,在上海淮海中路一栋具有浓郁的欧洲风情的法式建筑中,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21世纪科学与技术哲学研讨会”召开了。此次研讨会共收到受邀学者提交的18篇论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院校的25位受邀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周昌忠教授主持,俞宣孟所长介绍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历史、学科发展特点以及未来前景。会议围绕“科学与技术哲学国内外研究历史评估”、“科学与技术哲学研究前沿问题探讨”、“科学与技术哲学发展趋势预测”等主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激光焊接技术在工业加工领域的应用前景日益广泛,技术日益成熟,已成为集光、机、电、计算机和材料等多个学科技术于一体的先进制造方法。材料和设备方面的进步使激光焊接成为可能,这早在欧洲已经得到了证明。激光焊接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将发挥愈来愈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08,(14):F0002-F0002
上海市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总站负责为各类产品提供科学、公正、可靠的环保技术性能数据,同时也为有关部门制定环保产品的发展决策提供咨询和依据。该机构分别是上海市环境保护工业协会和上海市绿色工业促进会的理事单位,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视觉与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基于视觉的三维重建技术已被应用到工业设计、反求工程、工业测量与检测、人机交互及虚拟现实等诸多领域。而现有的基于光学的快速测量方法,对于金属这种具有反射特性的表面,又难以取得较好的三维重建结果,因而也阻碍了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19.
智能交通技术是当今国际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的前沿技术,依靠智能交通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共识。智能交通是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交通运输领域优先发展主题之一,“以信息化、  相似文献   

20.
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后SSK)破除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认识论中心和社会规范解释原则,从实验走向实验室异质要素"去中心化"的冲撞与博弈。后SSK关注科学实践中的各种可见要素,科学实践中的"技术"而不是科学,"行动"而不是观察,"干预"而不是表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得以凸显。后SSK研究从实验走向实验室以及实验室之外的技术与工业领域,走向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与文化研究,"后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的文化研究"具有交叉、融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