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Iincock,1902-1992)是科学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科学家之一.她算得上是20世纪前半叶最伟大的遗传学家,有关玉米染色体遗传变异的许多重大发现都与她有关.  相似文献   

2.
陈染对孤独的迷恋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涉及到孤独话题.她认为,孤独是精神高贵的标志,唯有智力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体验到孤独的快乐.只有在孤独中,人的精神生活才格外活跃和丰富.实际上陈染是借孤独话题探讨人的内心,表达人生存的永恒困境状态.  相似文献   

3.
22岁的芭芭拉·里查森刚刚从大学毕业回到家,她知道了生活中最大的秘密。那是一次父母激烈的吵架,她又象以往一样站在父亲一边。  相似文献   

4.
克里斯蒂娜一生孤独迷离,她弃绝人间的舒适享乐全心追求永恒的精神快乐。诗歌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初恋失败,父亲病逝,到中年全方位的社交活动,再到孤独的晚年隐退。她的诗歌也呈现出统一协调的三部曲:从温婉细腻的抒情诗,到内涵丰富的叙事诗,再到热烈苍凉的祈祷文。爱是诗人背后最隐秘的缘由。为寻求心灵的平静,她试图在爱中找到永恒,却一次次被爱推着向前走:从人世爱恋到社会爱心,再回归上帝。  相似文献   

5.
克里斯蒂娜一生孤独迷离,她弃绝人间的舒适享乐全心追求永恒的精神快乐.诗歌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初恋失败,父亲病逝,到中年全方位的社交活动,再到孤独的晚年隐退.她的诗歌也呈现出统一协调的三部曲:从温婉细腻的抒情诗,到内涵丰富的叙事诗,再到热烈苍凉的祈祷文.爱是诗人背后最隐秘的缘由.为寻求心灵的平静,她试图在爱中找到永恒,却一次次被爱推着向前走:从人世爱恋到社会爱心,再回归上帝.  相似文献   

6.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20世纪一位独特的女诗人,她从未加入过任何文学流派或文学团体,但她的诗歌创作却在俄罗斯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中,孤独是不能绕开的话题,孤独似乎成为了她的某种标志,不仅贯穿在她的现实生活中,也渗透在她的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7.
在寂寞、孤独的失败后,她的专利技术与产品接连不断地诞生了,如同茉莉花于无声处寂静地绽放。从一个发明专利到另一个发明,从一个专利产品到另一个产品,她不断地攀登一个又一个科研的高峰,回首望去,17年脚下的山峰已连绵成逶迤的山脉。  相似文献   

8.
内藤湖南曾9次到中国大陆访问,其中1899年、1902年的访问对内藤史学立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1902年秋的访问中,内藤湖南接触到了章学诚的著作。从社会进化论的角度,内藤湖南对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作出了自己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孤独是杜拉斯永远挥之不去的一种情感体验,写作拯救杜拉斯于孤独之中。童年时冷漠的家庭生活,外人的隔离和排斥,造成杜拉斯无法逃避的孤独。她将这种孤独投射到笔下的大使夫人、劳儿·V·斯泰因、副领事等人物身上,表达孤独是人类永远无法逃离的一种情感。  相似文献   

10.
在《劝导》中,简·奥斯汀描画了她最孤独最完美的女主人公。始终笼罩于感伤的氛围中,故事体现了人类失去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然而,男女主人公在八年的分离之后却实现了不可能的重聚。无论孤独与失去,还是让重聚得以实现的的想象与怀旧,都展现着奥斯汀浪漫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孤独角度分析<红字>中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形象.由于海丝特背叛了婚姻,危及清教统治秩序,她不可避免地被作为道德训诫和宗教惩罚的对象,从主流社会被分离出来;周围人群所代表的传统道德、舆论将她从正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排挤出来;丁梅斯代尔人性上的脆弱加剧了海丝特精神上的孤独和痛苦.在七年艰苦孤寂的生活中,海丝特并没有向现实屈服,她背负着沉重的耻辱,站在独立生活的角度不断反省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并接受了时代的民主呼声,开始了一种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反抗道路.  相似文献   

12.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词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塑造了一些鲜明而又丰富的意象,其中"舟"的意象的特点就是形态各异、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李清照词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词人笔下"舟"的意象从前期"舟"最突出的"轻快"到中期"孤独"再到后期"载愁、漂泊"特点的变化,可以感受到她作为一个女性细腻复杂的情感体验,可以体会到她欢乐和凄婉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西方流行音乐艺术家当中,芭芭拉.史翠珊是一位代表人物。她所代表的音乐类型是从上世纪早期开始,一直延续下来的一种理性的、优雅的主流通俗音乐。我们通过歌唱艺术和表演艺术两个方面来欣赏她的一些作品,进而介绍西方的流行音乐,让音乐欣赏的课堂变得生动、丰富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孤独的猎手"的卡森.麦卡勒斯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发掘了人性中核心的东西———孤独与渴望,这是现代人的普遍情结,现代人挥之不去的体验。独孤的出口是沟通和爱,而沟通、爱是错位和最终不可能的。麦卡勒斯的写作呈现了这样残酷的事实:孤独没有出口,它成为现代人无法脱离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科技潮》2009,(4)
美国计算机协会3月10日宣布,将2008年度的图灵奖授予麻省理工学院女教授芭芭拉&#183;利斯科夫,表彰她在计算机程序语言设计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图灵奖素有“计算机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奖金25万美元。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为人的存在寻根,为淡化现代文明冲击下人的孤独状态,开始了她对现代人与现代城市之间的情感关注.王安忆利用她作为一个女性对生活了几十年的上海大都市的感受,潜入生活中,讲述一个又一个女人的故事,从城市与城市人的深层关系中传达出她对市民生活的透视与观照.  相似文献   

17.
《世界知识》2008,(20):71-71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是个“牛人”:财富过人,嘴无遮拦,几次登临总理高位。不过,最近有人“收拾”他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收拾他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掌上明珠、24岁的女儿芭芭拉(左图右一)!老贝生平结婚两次。一想到现任妻子维罗尼卡,老贝就“运气”。这个女人特立独行的个性总是让他下不了台。没想到,脾气禀性也遗传——自己与她所生的芭芭拉竞步其母的后尘,处处与之作对!  相似文献   

18.
正她对儿童的独特视角以及该如何为他们写作的独特想法,使她的书与当今的世界息息相关,甚至现在比以往更有阅读的必要。童书不仅仅是娱乐。还反映了一个社会如何看待自己和它的儿童。通过塑造孩子们的态度和愿望,童书帮助塑造了孩子长大后所要继承的世界。芭芭拉·库尼(Barbara Cooney)的书就是这样,这位美  相似文献   

19.
陈舒 《科技信息》2008,(1):227-227
茨维塔耶娃的俄罗斯情结在侨居中化作了失去祖国,孤独无依的悲惨声音。对祖国的怀念成为她创作中的主题。本文试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对诗歌《Тоскапородине!》进行分析,品味她的诗词,揣摩主人公变化莫测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她的痛,还有她的俄罗斯。  相似文献   

20.
正她是集作家、编剧、制片、导演、演员、歌手于一身的艺术家,更是美国文艺青年眼中的当红偶像……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就像米兰达·裘丽以动静皆宜的两种状态成全了她自己:独自搭建虚构,小说处女作《没有人比你更属于这里》一举获得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时隔8年后又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个坏人》;满脑袋奇思怪想的她更偏爱与众人互动的头脑风暴,大学肄业的她从十几岁起试水电影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