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ODcr消解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昌文 《遵义科技》2005,33(1):60-61
通过对CODcr消解方法的改进,使得CODcr的检测结果重现性好,数据之间的可比性增强,能耗降低、操作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2.
刘颖 《科技资讯》2008,(34):113-113
城市大气环境安全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保护体系中。比如环境保护评价中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是环境保护的技术基础,同时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本文介绍了环境安全监测的职能与地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威胁,提出了建立新型大气环境安全检测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天麻提取液为基本原料,建立了完备的高纯度天麻素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方法,制备了天麻素标准物质,并以紫外、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以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面积归一化法对该标准物质进行了均匀性、稳定性检验和8家实验室联合定值。结果表明,该标准物质均匀性较好,同时在0~4 ℃储存条件下2年内稳定性良好,定值结果显示其纯度标准值达到99.7%,置信水平为95%时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6%(k=2)。该标准物质达到了国内标准物质研制的技术要求,可为天麻及其相关产品分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和溯源性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藜麦作为一种全营养食品走进了消费者的视野,为保证藜麦质量安全,提高企业信任度,对藜麦进行可溯源管理是一项重要措施。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与可追溯性,能够保证农产品整个安全信息溯源链上所有数据真实、安全、透明和完整。本文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分析了藜麦从种植到销售各个环节的需求,建立了一套透明可信的藜麦溯源系统,以实现对藜麦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溯源,进一步保障藜麦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汉中市实际,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需提出了监管体系、溯源泉机制、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提高意识等措施,以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检测了来自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华安县仙都镇和永定县高头乡3个产地的9个茶叶样品,结果表明:不同地域的茶叶样品间茶多酚、茶多糖、部分氨基酸等成分的吸收光谱存在着微小的差异,通过光谱降维的方法进行模式识别,其聚类分析结果与茶叶的产地完全吻合.该结果可为乌龙茶的产地溯源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17025)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起草并发布的专门针对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的国际化标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验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检测和校准活动的依据。测量溯源性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要求。ISO/IEC17025规定,对于用于检测的所有设备,包括对检测和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辅助测量设备,实验室都应通过制定设备校准计划和程序确保其进行的检测可溯源到国际单位制(SI)。  相似文献   

8.
随着开源软件的广泛使用,代码溯源成为管理软件源代码、降低潜在风险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代码克隆检测的大规模代码溯源分析,从其检测结果中鉴别代码克隆对之间的继承关系,对代码来源追踪、组件依赖关系分析、软件脆弱性分析以及代码缺陷修复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方法在原始代码片段存在微小修改的情况下,会产生许多误判,并且检测克隆对的效率也有待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代码溯源中克隆代码继承关系的判定方法CloneIRD,包括一个基于自研快速分布式克隆检测工具FastDCF的代码溯源分析框架,以及该框架的核心算法——基于代码演化信息的克隆代码继承关系判定算法EIHR。为验证框架和算法的有效性,首先设计并实现了CloneIRD方法,并在Linux内核V4.9和V4.12的开源代码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CloneIRD方法能够有效判定代码溯源结果中克隆对的继承关系,且基于FastDCF的溯源分析框架能够胜任大规模代码的溯源分析任务。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本实验室建立的快速全血凝集法检测HBsAg的效果,检测了河北省不同人群534份全血样品,得到了满意结果.来自不同人群的369份样品(其中62份来自乙肝患者,180份来自献血者,127份来自正常人群),经快速全血凝集法和国家认证的市售ELISA试剂盒平行检测后,总符合率为96.7%,灵敏度为90.99%,特异性为98.7%.乙肝患者、献血者和正常人群中阳性率分别为52.6%,4.3%和8.9%.实验结果说明快速全血凝集法不仅简单快速、不需要特殊设备,而且具有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基层卫生机构和临床HBsAg的检测,尤其适用于病人的床边诊断.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次发生,体现出食品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本文主要介绍基于物联网RFID的农产品溯源系统技术,从各方面探讨农产品食品安全的问题,力图建立高效的农产品溯源体系,尽量减少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并能够在事故发生时及时追溯责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次发生,体现出食品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本文主要介绍基于物联网RFID的农产品溯源系统技术,从各方面探讨农产品食品安全的问题,力图建立高效的农产品溯源体系,尽量减少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并能够在事故发生时及时追溯责任。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环境条件下,使用同种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分别采用实际检测工作中几种不同的试验操作方式制备样品,确定检测过程中可能影响拉伸性能检测结果的几个主要因素.通过比较试验数据,分析了不同搅拌制度;涂膜制度;养护制度等因素对拉伸性能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及其原因,初步探讨了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增加实验室间检测数据可比性,提高检测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粮食溯源系统的安全问题,传统的中心化存储数据在各企业之间存在着信任问题,消费者在进行溯源查询时同时存在着安全问题。以大米为研究对象,构建粮食供应链溯源模型,搭建基于Hyperledger Fabric的防伪溯源系统,设计数据上链以及查询的智能合约。组织节点添加作物生成编号并关联溯源ID,将二维码、溯源ID与区块链相结合实现防伪溯源,设计本地及链上双存储方式并进行数据校验后返回信息。为保障二维码的安全性,应用改进RSA加密算法生成密钥对,使用公钥加密,私钥解密的形式对溯源ID生成加密二维码,消费者解密时从链上获取私钥对密文解密获取溯源ID。设计小程序并验证改进RSA算法的有效性,将小程序运用在区块链溯源并进行测试应用。测试结果表明,具有防篡改功能的区块链网络与小程序结合可以满足消费者溯源查询的基本需求,可以实现更安全快捷的溯源模式,保障了粮食信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澜沧江中上游流域铅锌矿区居民和矿工的发铅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矿区人群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澜沧江中上游流域矿区工人及居民为暴露组;遵循均衡原则,在非环境污染区选择生活习惯、经济水平等因素具有可比性的拉井镇居民作为空白对照组,并检测其发铅含量.结果:暴露组中矿工与居民发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居民的发铅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境铅污染现象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WLAN技术日趋成熟,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采用给用户带来了便利性和移动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因此,需要研究适合于无线网络环境的安全技术。本文在分析现有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的基础上,总结了无线局域网中存在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需求,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无线局域网的入侵检测方案,该入侵检测方案能有效消除无线局域网的来自主机与网络两方面的安全威胁。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应用于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领域内的无线数据采集压力模块的量值溯源问题,设计了无线数据采集压力模块检测装置,其主要包括标准压力指示装置、承压罐、造压装置、空气过滤装置等,并进行了气密性监测实验,装置运行安全稳定,准确可靠,为压力计量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与量值溯源相关的检定、校准、溯源性术语,介绍了仪器设备送检、自较、期间核查、日常核查等8种量值溯源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比例法和绝对浓度法检测了56株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和利福平的敏感性,探讨了比例法和绝对浓度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检测结果显示:2种方法检出的耐药率差异无显著性;用2种方法进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测定的一致性较高,采用国际通用的比例法,依然具有与我国传统采用绝对浓度法获得的资料数据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WLAN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的采用给用户带来了便利性和移动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本文主要对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的基本安全机制和已有的安全协议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无线局域网的入侵检测方案.该入侵检测方案能有效消除无线局域网的来自主机与网络两方面的安全威胁.  相似文献   

20.
《世界博览》2012,(5):11-11
正污染让中国每年多支出1120亿美元卫生保健费用。尽管中国已经在降低环境污染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进步,但后遗症无法快速消除。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说中国环境污染的经济影响已经从1975年的220亿美元跃升到2005年的1 120亿美元。这个成本既来自于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