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为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存在的机遇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在国内各界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一片“叫好”的情况下,旨在探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从而更好的促进安徽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洋 《安徽科技》2010,(3):16-17
一、皖江城市带SWOT分析 1.面临的机遇 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皖江城市带重化工业比重大.发展快:长三角经济圈快速崛起.为皖江城市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牵动力量: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促进中部崛起和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相似文献   

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实现振兴安徽的重点开发区域。长期以来,安徽存在着人才大量的流失的现象,并成为制约皖江经济发展的"瓶颈"。皖江城市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只有科学制定人才发展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并积极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回流,才能为实现皖江城市带高端承接产业转移,更好地完成国家使命提供足够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5.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要实现产业转移的高端承接,做率先崛起的“示范区”,就必须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人才发展经验,把重点放在人才开发上,实施科学的人才开发战略,培养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实现“示范区”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基础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区,当前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来自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本文依据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理论和连绵都市评价理论,在示范区现状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等方面深入分析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下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原因l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江城市带已是我国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几年,皖江城市带已成为与长三角联系最为密切、承接产业转移较多的区域之一.皖江城市带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对不再适合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转出提出了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8.
体育产业集群是国际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共有特征和必经形式.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体育产业集群成为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皖江城市带发展体育产业集群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采用态势(SWOT)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体育产业集群展开全面分析,发现:面临国家政策扶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以及长三角产业转移辐射等重大机遇;自身产业集群程度低、产业市场不成熟、长三角强大产业冲击带来的挑战;具备地域、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及外部政策助推等优势;存在产业集群规模小、资源整合有限、缺乏自主品牌、专业化人才不足等.建议: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协调区域联动发展;加大资金注入和政策助推,招商引资;培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育群众体育消费意识.  相似文献   

9.
《安徽科技》2010,(8):22-23
为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切实发挥自主创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领作用。近日,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国资委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10〕10号)和省政府《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皖政〔2010〕8号)精神,共同制定了《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为帮助读者了解该政策的具体内容,本刊记者专访了省科技厅有关方面。  相似文献   

10.
皖江城市带承接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整体经济效益良好.其中一些子行业已成为该地区各省市的绝对支柱产业。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节约紧缺的劳动力资源和压缩成本。该区域部分地方正在将装备制造业中的一部分产业转移出去.为相关企业以及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皖江城市带可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其他比较优势,承接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1.
聂勇 《安徽科技》2011,(8):8-10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对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科学发展和加速崛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十二五"期间,皖江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经济规律,增强主动意识,  相似文献   

12.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有地方政府力量、转移地区的离心力和承接地区的吸引力.在中国区域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力量所起的作用明显强于国际产业转移中市场力量所起的作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面临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能源短缺、发展空间狭小等问题,企业规模投资边际效益递减,而欠发达地区承接地在以上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在转移地区的离心力和承接地区的吸引力共同作用下,发达地区部分产业逐步向欠发达地区大规模转移.欠发达地区承接地政府应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重大机遇,找准产业承接方向,打造产业承接载体,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在思想观念、产业、政策体制、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地进行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3.
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创造条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韶关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区位优越、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配套产业不足、政策边缘化、第44号文件限制等一些劣势。韶关市要想抓住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换代产业外移的大好机遇.同时规避承接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环境威胁,就必须扬长避短,采取吸引产业整体转移,加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规划,发展生态产业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何渊 《安徽科技》2010,(7):13-15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泛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一方面,沿海和沿江各省也都明确将先进制造业等作为发展重点,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发展的落差呈扩大趋势,虽然有利于产业梯度转移。但也可能会延缓融入长三角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崔转娣 《科技信息》2010,(35):J0162-J0163
在产业承接过程中,到底是以市场的力量为主导,还是以政府的力量为主导,是一个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论题。在分析了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后,本文就市场和政府在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中的作用展开探讨。本文认为,实现产业顺利承接的主导力量应该是市场。但是,通过将安徽省的市场化水平与长三角三省市市场化水平相比较发现,安徽省的市场化进程严重滞后。在这种条件下,要顺利实现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承接,在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同时,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而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关键是要创造条件实现各级政府间竞合博弈展开。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和转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离不开高职教育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高职教育提升服务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要充分了解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积极研究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优化专业布局,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打造产学研基地,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动参与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升级,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承接产业转移是当前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为了使河南省更加有效的承接产业转移,文章利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河南省目前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以及面临的机遇(opportun ity)和威胁(threats),并提出了使河南省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它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避免同质竞争,构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既要发展产业集群,也要开发沿江资源。  相似文献   

19.
皖江城市带两大省管集中区建设虽初见成效,但挑战仍多,尤其是在功能界定、基础设施建设、内外关系协调、产业错位发展、融资与管理体制等方面,尚需先行先试,创新应对,以进一步明确产城一体化方向、凸显区域产业特色、建立多样化引智渠道、拓宽多层次融资方式、开创管理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储流杰 《安徽科技》2011,(4):19-20,29
目前,皖江城市带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及国家创新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使皖江城市带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双重战略机遇。科技创新可以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