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肌氧含量的光电无损检测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动脉血氧和肌氧饱和度的概念。从光与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出发,给出了无损光电监测组织中氧含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推导了计算公式。对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肌肉氧代谢能力进行了实时连续无损检测和评估,随着运动状态的改变,明显看到了肌氧含量的变化。测试结果表明,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及训练后恢复期的氧消耗和恢复与运动强度明显相关。这对于进一步评定训练效果,掌握训练强度,判断疲劳以及运动员选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观察12名青少年赛艇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时的肌氧变化以及运动过程中肌氧含量的变化与气体代谢参数的关系。结果发现:1、增负荷运动时,肌氧含量呈台阶状下降即负荷较低时,肌氧在刚加负荷时迅速下降之后保持平衡或升高,负荷较高时肌氧持续下降。接近力竭时,一部分运动员出现平台,运动停止有超量恢复现象。肌氧的变化与血容量高度相关。2、肌氧含量与摄氧量(r=0.971to0.993)、心率(r=0.943-0.993)均高度相关。肌氧下降时出现拐点比通气阈稍早。说明了局部运动肌氧供需的失衡推测与无氧阈的出现有一定关系,、外周肌氧动力学反映了系统氧摄取。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是探讨运动肌肉疲劳是否是由缺氧引起的,为运动肌肉疲劳机制研究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肌肉疲劳评定使用肌电图,肌氧含量测定采用NIRS,实验中同时测量BL.结果发现肌氧含量与IEMG呈显著负相关(r=-0.852∽-0.986),说明肌肉活动取决于局部氧代谢状况,缺氧可能是导致肌肉疲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用近红外光谱检测人体组织氧含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防止病人因组织缺氧而产生各种临床并发症 ,需要检测病人的组织氧。红外组织氧含量检测技术是一种新的无损检测技术 ,相对于脉搏氧饱和度检测 ,可以检测局部人体组织的氧合状况。用自行设计的近红外组织氧含量检测仪 ,进行了前臂阻断实验、婴儿脑氧实验和肌氧实验。检测中考虑了近红外传感器与人体的耦合 ,合理选择了光源与检测器的距离以及检测器的数目。用该仪器测量结果与生理变化相符。结果表明 :近红外方法可以实时无损地检测人体组织的氧合状况  相似文献   

5.
槲皮素对大鼠骨骼肌脂质过氧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抗氧化剂槲皮素对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以跑台训练建立动物模型,测定了大鼠运动力竭时间和肌糖原含量、骨骼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清肌酸激酶(CK)的活性。结果服用槲皮素后大鼠力竭时间明显延长;肌糖原含量升高;力竭即刻骨骼肌组织SOD,GSH-Px活性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血清酶CK活性的上升幅度显著降低。结论槲皮素能通过增加肌糖原含量,减轻骨骼肌自由基损伤来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可作为一种运动保健品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茶多酚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影响的机理,为茶多酚作为运动补剂提供试验依据,选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训练组和训练加茶多酚组,训练组与训练加茶多酚组进行3周的训练,最后一次训练进行一次性力竭运动,随后取备并进行样本处理.测定与运动训练相关的血清酶、血清尿素(BU)、血糖(Glu)浓度和肌肝糖原含量.结果表明:茶多酚可保护重要器官免受运动的损伤;促进运动中糖异生作用,有利于维持运动过程中血糖水平的稳定;可明显延缓大鼠运动疲劳的发生,使大鼠运动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支链氨基酸对耐力运动机体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建立了大鼠耐力训练模型,通过给大鼠服用支链氨基酸,测定运动前后的体重变化、力竭时间以及血红蛋白、血尿素、血清兴奋性氨基酸、抑制性氨基酸、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服用支链氨基酸后,大鼠的力竭时间显著延长,血红蛋白、血清兴奋性氨基酸、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都显著升高,而血尿素和抑制性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支链氨基酸可以缓解耐力训练导致的蛋白质过度分解代谢,增加机体糖原储备,改善机体糖代谢功能,加强糖异生作用,进而促进大鼠的耐力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前言 自1957年Wagner应用固体电解质氧浓差电池测定氧化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以来,人们对固体电解质氧浓差电池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已应用于冶金物理化学研究及冶金生产中测定金属液中的氧含量,也应用于电力部门测定烟道中的氧含量和化学电源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佛手水提液对大强度运动训练大鼠体内物质代谢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以训练大鼠为实验对象,灌胃给药不同剂量的佛手水提液28 d,每日进行游泳力竭训练,测定训练结束后的大鼠血睾酮、皮质酮、尿素氮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佛手水提液具有延长训练大鼠力竭时间(P0.01)、缓解运动所致血清睾酮下降(P0.01)、增加肝肌糖原储备(P0.05)和降低尿素氮含量(P0.01)、提高血红蛋白水平(P0.01)等作用,可提升运动机能和耐力,最终达到改善和抵抗运动性疲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高强度运动训练下心肌损伤预防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高强度运动训练下的心肌损伤机理及预防方法,采用临床实验跟踪和生理指标测试方法进行心肌性能测试和损伤评估,实现心肌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保障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提出高强度运动训练下心肌损伤预防方法。分析在高强度运动训练下的心肌生理指标参数的变化结果,以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心率HR显著性差异特征为测试指标,测试运动员的氧脉搏O2P,在进行长时间的有氧供能下,进行心肌损伤的功能指标分析,得到高强度运动训练下运动员心肌功能的参量体系结构,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以P0.05为差异均表示统计学上的特征分析,进行心肌红细胞分布概率密度特征分析,进行高强度运动训练对心肌损伤的代谢表达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氧脉搏O2P的测定,烯酰胺以不同的幅度下降,2,5-二萘基和2,5-二噻吩出现催化剂失活效应,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心肌损伤的代谢以72%的氟谱产率产生Ni(NO3)2·6H2O,采用40%~60%的最大摄氧量强度进行训练,得到RQ=0.85,氧脉搏O2P=1.23,LOADmax的差异性特征为P0.05和P0.04,实现心肌功能修复。实验显示,采用该方法能有效实现对心肌功能的修复,加快高强度运动训练的疲劳性缓解抑制,改善心肌功能,实现心肌损伤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把ICR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安静组、运动对照组和运动加药组),服用药物为槐米水提液,建立实验模型、三周后测定各组小鼠血清、肝和股四头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红蛋白(Hb)、肝糖原和肌糖原等指标.结果表明,运动加药组小鼠血清、肝和股四头肌的SOD活性、肝糖原、肌糖原、血红蛋白含量较运动对照组显著提高,MDA含量明显低于运动对照组.说明槐米水提液可提高运动训练小鼠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安静组、力竭运动组、训练加力竭运动组.前组在安静时,后两组跑台力竭运动后,即刻取股四头肌测定红、白肌肌纤维线粒体Ca2+-ATP酶活性.结果表明:(1)安静时白肌肌纤维线粒体Ca2+-ATP酶活性较红肌的高;(2)力竭运动使白肌肌纤维线粒体Ca2+-ATP酶活性降低,红肌的则升高;(3)5周的递增负荷训练对白肌肌纤维线粒体Ca2+-ATP酶活性的影响较大,而对红肌的几乎没什么影响.此结果提示了递增负荷训练中可能慢运动单位较少参与运动,所以该训练方式可能只对白肌起到积极的锻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肌肉疲劳产生过程中,肌电图的振幅和频谱指标均会产生相应变化.运用肌电图对运动员肌肉状态指标的评定可以对运动训练起指导作用.肌电图在攀岩领域的应用还比较少,通过对攀岩运动员在间歇训练法训练时的上肢主要做功肌肉左右腕屈肌、左右腕伸肌的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进行分析,观察肌电图的变化情况,探讨肌电图在攀岩运动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并比较两种方法导致下肢缺血再灌注时腓肠肌肌氧含量,建立间断性跪坐缺血预适应的方法,并观察应用该方法产生的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对前臂皮肤毛细血管脆性的影响。方法1)12人次进行腓肠肌肌氧含量测试:以跪坐法或血压带200 mmHg加压束缚大腿法阻断下肢血流,以缺血5 min后复灌5 min为一个回合进行下肢缺血再灌注,测试受试者腓肠肌同一部位在不同时间点的肌氧含量,连续进行3个回合为实施一次RIPC,比较两种方法下的肌氧含量变化差异。2)61人分为实验组(34人)和对照组(27人)参加毛细血管脆性实验:每天以间断性跪坐实施RIPC 30 min,观察实施前、实施2周(部分人)及4周后血压及前臂皮肤毛细血管脆性的变化。两组中各有14人于实验前后测试血小板。结果1)两种缺血再灌注方法均可引起腓肠肌肌氧含量的规律性改变,即阻断下肢血管时肌氧含量显著降低,恢复血管灌流后肌氧含量迅速恢复至正常值上下。相比于血压带加压束缚法,跪坐时腓肠肌肌氧含量降低更加迅速、完全;2)间断性跪坐4周后,实验组毛细血管脆性显著降低,出血点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压值及血小板数量在正常范围内无明显改变。结论间断性跪坐通过间断性阻断腘动脉使腓肠肌等下肢组织产生缺血预适应,反复实施4周可以使前臂毛细血管脆性降低,质量改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实施RIP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槐米与维生素C对运动训练小鼠协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建立实验模型,研究了槐米与维生素C对运动训练小鼠的协同抗氧化作用.把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运动对照组、运动槐米组、运动维生素C组和运动槐米与维生素C组.三组加药组分别每日灌服相同剂量的槐米提取液、维生素C液、槐米与维生素C混合液,3周后测定各组小鼠血清、肝和股四头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红蛋白(Hb)、肝糖原和肌糖原等指标.结果表明,各加药组小鼠血清、肝和股四头肌的SOD活性、Hb、肝糖原、肌糖原含量较运动对照组显著提高,MDA含量明显低于运动对照组.运动槐米与维生素C组较其它3组的结果有更显著的变化趋势,说明槐米与维生素C液对运动训练小鼠的抗氧化能力有良好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氧和不同运动强度对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及心肌VEGF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常氧对照组(NC),低氧对照组(HC),常氧低强度运动组(NEL),低氧低强度运动组(HEL),常氧高强度运动组(NEH),低氧高强度运动组(HEH)。NC、NEL和NEH组在常氧环境下生活,HC、HEL和HEH组在氧含量14.1%的低氧环境下生活。NEL和HEL、NEH和HEH组运动强度分别为15.2 m/min和26.8 m/min,跑台坡度均为10°,40min/天,6天/周。各组大鼠经实验在运动组最后一次运动后24h取血和心脏,检测VEGF含量,运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心肌VEGF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血清VEGF含量随缺氧程度的加深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且HEH组下降最为显著(P﹤0.01);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心肌VEGFmRNA和蛋白结果随缺氧程度的加深表达量呈逐渐升高趋势。结论:(1)低氧、运动以及低氧运动都能使血清VEGF含量减少,而此时心肌VEGF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增强。推测是肌组织对循环中VEGF的摄取、利用增加,减少了血清VEGF含量;(2)VEGF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程度与缺氧刺激程度关系密切;(3)缺氧相关因子含量和表达量的变化可作为机体对缺氧适应能力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将锦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20尾随机平均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在25℃水温下每天饱足投喂1次;其中训练组实验鱼持续2周进行强度为每天2次的力竭运动训练;随后分别测量实验鱼力竭运动后的耗氧率并计算过量耗氧(EPOC);待力竭运动恢复8h后再分别取样测量肌乳酸、肝乳酸的含量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LDH)、...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大鼠递增大强度耐力跑台训练模型,测定了灌服茜草提取物对大鼠心肌、肝组织某些生化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茜草提取物可以增强运动后即刻状态下心肌和肝脏组织中CAT、T-AOC、T-SOD、LDH、GOT、GPT的活性,可以显著增强大鼠心肌和肝脏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减轻大强度耐力训练对大鼠心肌和肝脏组织造成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抵抗脂质过氧化的功能,对增强大鼠运动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SD大鼠进行大强度耐力训练,同时服用α-硫辛酸,6周后取材测定血糖、肝糖原、肌糖原、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探讨α-硫辛酸对训练大鼠糖储备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大强度耐力训练,服用α-硫辛酸的大鼠血糖、肝糖原、肌糖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均显著高于运动对照组(P<0.01);服用α-硫辛酸的大鼠运动能力明显提高,与运动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α-硫辛酸可使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体内糖储备显著增加,同时可以提高胰岛激素水平,并提高了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高原青少年最大耗氧量的测定及低氧负荷运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高原青春期青少年最大耗氧量(VO2max)及相关指标的测定,旨在指导青少年在高原低氧及低氧负荷运动时进行合理的有氧运动训练提供依据。方法:对西宁地区(2260m)88例健康青少年,采用自行车负荷递增法直接测定VO2max等相关氧动力学指标。结果:高原青春期青少年的最大耗氧量较低。并且VO2max及相关指标在不同年龄组、性别之间存在差异。结论:高原低氧是限制最大有氧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青少年在低氧负荷运动时应掌握最佳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