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王工一 《新余高专学报》2013,18(2):84-86,89
从教育的视角研究《维摩诘所说经》,可以看出:确立信仰、开发动力;众生平等、人人可教;诸法平等、各应众机是其三大教育理念。而逻辑推理和方便教学相结合;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研究;对话的教学模式则是其重要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是一位卓越的大乘佛教的导师和宣传家,他通达大乘佛法精义,其所说佛法精义主要包括:一是"缘起性空、法性无住",二是"不二法门"。他的理想追求是"引渡众生"。维摩诘这一富于理想色彩的美好形象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国居士佛教信仰的典范,给中国文学及其它艺术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佛经的汉译历经了三个不同时期,其中存在很多同经异译。不同时代不同译者的翻译特点不同,对语言也产生了影响。《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经典著作,从后汉至初唐,前后有七个译者翻译,存留至今的只有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的译本,而三人正是三个翻译时期的典型代表。通过同经异译的对比,可以发现译者、译风对词汇的影响以及词汇历时嬗变的过程,透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诗人孟郊与佛僧的交游赠答诗较多,这类作品渗透了一些禅宗、华严宗以及《维摩诘经》、《小品般若》的佛教哲学思想,反映出佛教哲学对孟郊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法”、“经”二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应广泛,并各有其通行含义;主张“法后王”、“法要明白易知”,。是法家的思想倾向和特点。因此,法家李悝所的《法经》,其名称不可能是任何其他字的借字或借义,而应该是它们在当时的通行含义。  相似文献   

6.
论云南武定彝文《指路经》及其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路经》主要用于呗耄为亡灵指引道路进入祖先居住的地方。武定彝文《指路经》内容分为:刚死去的亡灵无归属感、祭祀亡灵、呗耄指引亡灵到达祖先发祥地,以及告诫亡灵在奔赴祖先圣地的路途中所要注意等问题。武定《指路经》展现了彝族先民的世界观和其宗教文化观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孙子算经》在《九章算术》开方法的基础上首创了开方法中的“超位退位定位法”,它是与《九章算术》开方法不同的一种新颖的算法,在中国数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孙子算经》在《九章算术》开方法的基础上首创了开方法中的“超位退位定位法”,它是与《九章算术》开方法不同的一种新颖的算法,在中国数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一切经音义>解释佛经音义,所注反切和梵汉对音多依据当时实际读音,大致反映了汉至唐多层面的纷繁复杂的音义关系,为探明汉语语音古今演变轨迹或多或少提供了珍贵的线索,在音韵学和汉语史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诗经》服饰描写的意义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服饰标身份;二、服饰示“美”,“刺”;三,服饰传情谊;四、服饰示“双关”。  相似文献   

11.
佛教对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基本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其关于"法"的学说中.在此对佛教中的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专门研究,探讨了佛教在不同时期对"法"的基本解释,特别分析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一些影响较大的流派关于"法"的类别划分的主要理论,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示了佛教思想体系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2.
《经》顿教法门,为传统佛教教义范畴和宗教仪式及功课中注入了鲜活的世间内涵,将人们从传统宗教角色和使命之中解放出来。《坛经》将传统佛教通过戒、定、慧等修行程序,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依据佛法经论,实现成佛之目标的历程转换成体认自性般若,“识自本心”、“即心成佛”的顿悟过程。将外在的宗教仪式、功课与自性联系起来,实现宗教仪式和功课的内在化,体现了高度主体性精神和自由品质,这是《坛经》所蕴涵的人间佛教品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翻译研究中的"误读"运行轨迹以及翻译哲学转向给"误读"提供的理论支撑,指出一方面,"误读"在翻译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文本的确定性及公共视阈的制约,译者对原文本的"误读"只能体现在翻译过程的理解环节而不是翻译的表达环节,译者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文中容易引起误读的成分,把解读的权利留给读者,使译者可以读到原汁原味的译作.  相似文献   

14.
“净化”最早源于宗教,文艺悲剧的“净化”说实质是指人的情感的净化作用。追溯“净化”概念的由来,剖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考察并阐述“净化”说在当下审美化生活中的艺术观照功用和意义。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艺术悲剧“净化”说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情感现象,它涉及到人的身心情感的过滤与净化功能。对当下忙于生计、焦虑不安和忘却自我灵魂的人如何保持净化的心境、走向审美人生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常被疏忽,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开发和利用“隐性”因素。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教学中重视满足学生表现欲,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加强师生情感沟通,重视无声语言信息,注意教师人格形象等“隐性”因素,以进一步搞好课堂教学的见解,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专业判断”一词经常被使用,无论是评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还是设计与选择样本,评价抽样结果,直至决定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措词,都离不开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专业判断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的始终,同时,专业判断能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18.
儒学的义利之辨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关系重大。所谓叶适“功利之说”实出于后人的误解,叶适、朱熹的分歧在于:叶适强调义利的统一,朱熹强调义利的冲突,而朱叶所据以争辩的董仲舒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系班固改作,班固的贬利观念是从反面受荀况、韩非影响。孟子“何必日利”,孔子“罕言利”自有深意,但孔子将义,利割裂,导致后世的中国社会向“义”与“利”绝对的两极分化。当代社会讲义不计利或讲利不重义这两种倾向都是值得反省的,问题最终归结为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哲学性质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我党近年提出来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为纲领,从卡尔·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哲学的高度,讨论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本性.同时批判了以"拜物主义"为"教义"的"以物为本"的历史观,揭露了这种历史观对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的极其严重的危害.文章充分肯定了卡尔·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实践人本主义"对我国和人类的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进而呼吁"马克思不能丢".  相似文献   

20.
普通话的“在”可以用作动词、介词和副词,玉林话的“在”,除了用作动词、介词和副词之外,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也可以表示确定语气。本文全面描述玉林话“在”的各种意义及其具体用法,并对其运用规律作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