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其《橘颂》对橘树的热情礼赞反映了先秦时期橘生南国的情况。从《橘颂》及有关的记载中可窥测到南国橘的种植分为楚国、吴越和巴渝等几大区。  相似文献   

2.
《橘颂》是屈原早期作品.在诗中,屈原借对橘树的赞美,清醒地勾勒出自己叛逆性格三个方面的基因:楚民族长期与中原民族抗衡而形成的叛逆性格;屈氏家族在楚王室中因宗支疏远而备受排挤的抗争精神;追求内在品德的完美,不愿融众从俗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3.
《离骚》中的人物身上呈现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某些特征,屈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热爱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国君,是“个体化原理的守护神”——日神精神的具体体现;打破人与神、人与物的界限,使诗人从现实和自身超越出来,忘却自我而分丰神性,是“个体化原理崩溃”——酒神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离骚》作为屈原辞当之无愧的代表,不仅处处流露出屈原厚重而又令人景仰的生命体验,而且也鲜明打上了战国时代思想文化层层嬗变、层层演进的深深烙印.巫卜文化、史官文化、士人文化三种在发生学上界限严格的文化形态,都可以在《离骚》中找到相应的影响.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和纷纭错杂的时代文化特征,加之楚民族特有的审美倾向,共同造就了《离骚》艺术风格多元化的综合气象.  相似文献   

5.
通过故宫博物院<隋人书出师颂>与<文选·出师颂>对照,我们看到因字形辨识、同实异名以及汉字使用等原因造成的诸多异文现象.在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区分字、词的异文对应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7.
《科利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生前所写的最后一部悲剧。同样的,《离骚》是屈原怀才不遇后的一部悲情力作。对比《科利奥兰纳斯》与《离骚》,我们不难发现这两大文学巨著在思想上存在着许许多多异同点。这些异同点具体表现在爱国情结,直謇之失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陈颖聪  黄燕 《科技信息》2009,(20):I0090-I0090
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为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作品因善用讽刺和机智的语言而著称。小说《愚人颂》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书全文以动态的内心独白为基础,揭示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作者对人性的呼唤和渴求。本文将对《愚人颂》里的人文主义和人性关怀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表现手法上,《离骚》、《神曲》、《浮士德》这三部作品都将虚幻的美人作为一个象征的符号;在其化意蕴上,这三部作品对人生的意义作了整体上的发展。通过这两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窥见到中西学传统和化传统中的某些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10.
《离骚》是一首不朽的抒情长诗,但它更是一种崇高的艺术——悲剧.《离骚》这首抒情长诗充分地展示了悲剧人物屈原突出的人格与当时恶劣社会环境的剧烈冲突,表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的崇高的美.  相似文献   

11.
《西风颂》是雪莱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西风破坏者兼保护着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对人类光明未来的信心。本文从意境、声音、修辞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2.
武周时期壮族文人留下的《大宅颂》与《智城碑》,是大唐文化与岭南文化之伟大结晶。本文从两碑及六舍坚固大宅遗址看武周时期大唐文化对南方文化之渗透与施及,以窥视唐王朝羁縻制度、儒家思想、建筑艺术及文体风格等对于岭南文化的影响,从而了解唐王朝之盛大及文化发展之规律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死、苦、乐乃人生之大题,屈原以自身的知、情、言、行来昭示着对其的理解。在他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中,更是发愤以抒情,将情感与思想熔铸于其中,《离骚》不仅是一曲爱国的颂歌,诗人因爱生怨从而使之具有了批判的力量,而且对生死苦乐之诠释也力透纸背,使后人读之不由引发生命之思。  相似文献   

14.
《西风颂》中充斥着大量的圣经意象。雪莱大量借用圣经意象的目的并非宣扬基督教义,而是创新性地为其自身抒发情感所用。  相似文献   

15.
关于《离骚“》求女”的蕴意说法甚多,然以王逸的“求贤臣”之说最为确当“。高丘之女”象征楚国王廷里的近臣“。下女”,也即闺中待嫁之女,象征即将成为楚王近臣的楚国地方官员或楚国贵族。他国之女象征其他侯国的臣僚。屈“原求贤臣”的目的乃是希望通过这些贤臣的帮助,获得楚国或他国国君的信任,以顺利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独特的,深远的。对执教者来说,解读《离骚》面临诸多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我认为最要紧的则是以《史记》为基本线索,找准疑点,解决学术问题;突破难点,挖掘思想意义;把握重点,认识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孔子对《诗经》作正乐的工作,其目的是要使《雅》、《颂》各得其所,这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从音乐风格的差异明确分《雅》、分《颂》的依据,这是就辨体而言;其二是从诗的使用场合、方式等方面使《雅》《颂》各得其所用,这是就明用而言。两个层面结合,正是孔子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和屈原都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卓越诗人。屈之骚赋多含幽怨之作,而辛弃疾正因为在许多方面与屈有着相似性,故其词作受屈骚之熏陶较深,在接受的同时,其作品也呈现一种中国古代传统“怨”诗的色彩,并表现出自己的悲剧性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诗经·周颂》中的"文王之德"即"文德",历代论家都注释为"仁义礼乐"的政教或个人才德,本文经多方考证,成于周初作品《诗经·周颂》中的"文德"意义并非指"仁义礼乐"的政教或个人才德,而是指文王的武功征讨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