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榆单9号(原代号YD401)系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于2003年以YD12作母本、YD28作父本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春播玉米新品种。2006年参加陕西省春玉米区试较对照沈单10号增产17.1%,较对照户单10号增产12.4%,排名第一位;同年参加春玉米生产试验,较对照沈单10号增产10.8茗,较对照户单10号增产8.0;%,排第二位。该品种于2008年3月13日通过陕西省第41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陕审玉2008006。  相似文献   

2.
棉花叶面喷洒微肥复合型磷酸二氢钾,增产效果最好,经济效益最高;其它磷酸二氢钾(3号)、磷酸二氢钾(2号)、磷酸二氢钾(1号),也有一定增产作用,以上叶面肥都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ABT6号、7号、8号新剂型对花生种子处理均有一定增产效果,其中以8号、7号效果较好。通过对处理浓度的探讨,明确了ABT8号20PPM浸种的增产效果达14.48%,综合性状和荚果品质均有所改善的效应。  相似文献   

4.
2002~2003年进行了小麦新品种宝麦3号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质鉴定及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宝麦3号小麦2002年度区域试验比对照品种京冬8号增产2.21%,差异不显著;2003年度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5.76%,差异达极显著;2003年度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8.29%。宝麦3号适应性广泛,具有抗寒、抗旱、耐病等多种抗性,可作为冀中北地区良好的接班品种。  相似文献   

5.
“竹科二号”是舟山地区农科所于1972年用竹莲矮与科矮13杂交,1975年定型。三年来试验试种结果表明竹科二号是一个多穗、大粒、出米率高、米质好、抗稻瘟病能力较强、产量高的品种。1976年全区推广面积约一万亩,1978年将继续扩大推广。产量表现经过连续三年来的比较试验,竹科二号平均亩产942.6斤,比广陆矮四号平均亩产877.6斤,平均增产7.4%,增产幅度为5.4~9.4%,1976年地区13个点联合试验,结果有12个点增产,平均亩产947.9斤,比广陆矮四号平均亩产879.1斤,平均增产7.8%,各地试种结果,  相似文献   

6.
由于气候变化异常,作物常因遭受低温冷害而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化学催熟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并且近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抗御低温冷害,我们对增产灵和磷酸二氢钾混合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收到了使稻麦早熟3-5天,增产10%左右的效果。本文从生理生化方面,对增产灵和磷酸二氢钾混用,促使稻麦早熟增产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一、实验方法1.试材:小麦采用东方红3号和农大45号品种;水稻用丰锦和白金16号品种。2.药品和剂量:增产灵为自制精品(含量99%),剂量为1.5-2克/亩;磷酸二  相似文献   

7.
秦麦3号小麦新品种是用东方红3号作母本,昌农921作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在水地栽培条件下比对照品种京冬8号增产6.74%,在旱地栽培条件下增产22.6%。具有高产、稳产、抗寒、耐旱、抗白粉病、抗条锈病、抗倒伏、抗穗发芽、品质优良及适应各种水肥条件种植等特点。并根据本区生态和生产条件,总结出该品种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试验探讨了海拔1200米左右的干堰村引进脱毒马铃薯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脱毒马铃薯产量以宣薯3号最高,平均亩产达1916.7kg,比对照增产941.5kg,增产96.54%;大西洋产量次之,平均产量1380.7kg,比对照增产405.5kg,增产41.58%;中薯3号居三位,平均产量达1195.6kg,比对照增产220.5kg,增产22.61%;紫色马铃薯洋人洋产量最低,平均产量只有805.3kg,比对照减产169.9kg,减产17.42%。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7367、西辐5号、绵阳26三种小麦的生育阶段、品种的外观品质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品种7367具有矮杆、抗倒伏、穗密度大、千粒重高、生长期长等特点。该品种比西辐5号增产13.8%,比绵阳26增产6.1%,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豫教5号是以郑91138为母本,豫麦49号为父本,杂交选育的高产、稳产、多抗小麦新品种.2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884 kg/hm~2,比对照周麦18号增产2.71%.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257 kg/hm~2,比对照周麦18号增产6.4%,产量居小组第1位.适宜在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高肥力地种植.  相似文献   

11.
棉花杂交组合“102”和“128”不仅F_1而且F_2都比新陆早一号增产,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人工杂交制种成本高,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杂交棉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我们仍继续开展了选配新的杂交组合.经1993年制种,1994年测产结果,全部杂交组合F_1均比对照品种(新陆早一号原种)增产,增产幅度在100%以上的组合有两个,增产在50—100%的组合有11个.  相似文献   

12.
早籼“科梅”系1970年用“IR—8”与“红梅早”杂交育成,于1974年选育定型。“科梅”在我省作早稻裁培,全生育期116~122天,成熟期与“广陆矮4号”相防,属早籼迟熟品种。诸暨县农科所于1973年小区测产亩产955斤比“广陆矮4号”增产10%,1974年本省7个试种点测产,都比“广陆矮4号”增产,平均增产12.1%;诸暨县农科所种植0.46亩,亩产1065.2斤;1975年据不完全统计在本省82个测产点中,“科梅”比“广陆矮4号”增产有58  相似文献   

13.
经过几种棉花叶面肥增产效果对比试验表明 ,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综合效果较好的叶面肥是延特牌氨基酸液肥 ,增产效果达19.26%,其次是劲农一号和"802"植物生长调节剂,增产效果达16.97 %和14.49 %。  相似文献   

14.
对籽用南瓜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比较了18个籽用南瓜品种瓜籽产量、增产效果等指标,选出7号、16号2个优良品种。14号的百粒质量、种子饱满度远优于对照品种和其他新品种,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户农101(原代号09×898),系陕西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01年育成的玉米新品种。2003年参加陕西省春播预备试验,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9.9%,在参试的55个组合中居第一位。2004年参加陕西省春播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2.4%,产量居13个参试组合第三位。2005年参加陕西省春播区试比对照沈单10号增产7.4%,产量居参试组合第二位,同年参加生产试验比对照沈单10号增产6.65%。该品种于2006年2月通过陕西省第38次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陕审玉2006009。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同比例养分组成的复混肥料对甜菜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即肥料对甜菜的增产、增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甜菜的经济效益等。本试验从中验证了在甜莱上施用养分比例为1:1的2号肥料与比例为1:1:1-(微)的5号肥料对甜菜增产、增糖、经济效益均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高彬 《科技信息》2013,(25):454-455
本试验共选择马铃薯供试品种8个,设8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667㎡播种4000株,每小区播种4行,144株马铃薯。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增产效果是中早熟品种C55和克新18号产量位于第一和第四位,比对照庄薯3号增产52.4%、2.3%。青薯9号产量位居第二位,比庄薯3号增产11.5%,但差异不显著,其它品种生育期都在100天以上,在当地受气候条件限制产量水平发挥不完全。根据试验结果建议把黄皮黄肉中熟品种C55、和红皮黄肉晚熟品种青薯9号作为今后当地主要推广品种,早熟品种克新18号可作为当地拱棚菜用型品种进行推广,04-02-21和02173-200由于中抗晚疫病,生育期102-109天,块茎形状好,建议下一年继续试验。对冀张薯8号、02158-130予以淘汰。  相似文献   

18.
垦育 1 6号水稻新品种是用冀粳 8号与中花 8号杂交再与关东 1 0 0复交 ,借助温室加代 ,抗病鉴定及多代选育而成。该品种集三个亲本优点于一体 ,具有茎秆粗壮 ,高抗倒伏 ,米质优 ,抗病性强 ,耐旱性好 ,高产、稳产 ,适应水栽及旱直播的特点。河北省区试较对照冀粳 1 4号增产 8.84% ,国家区试较对照中作 93增产8.8%。根据冀东地区生态和生产条件 ,总结了该品种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本发明选育出的含TM_1基因的792—16—16和791—4,含有TM_(2a)基因的792—10品系等作亲本杂交,经多代鉴定和选择,育成“中蔬5号”和“中蔬6号”番茄新品种。“中蔬5号”高抗TMV0、1、2、1.2株系,耐CMV,中试较对照品种增产18.2%,大面积种植增产26%,粉色果,单果重155克,畸形果率0.27%,裂果率0.  相似文献   

20.
经济角     
浙江省农科院大豆、梨、水稻新品种介绍大豆新品种浙春5号浙春5号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和衢州市农科所合作选育的春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适合加工豆制品。经1999和2000两年衢州市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115.4kg和140.0kg,比对照浙春3号分别增产5.6%和6.5%。2000年该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118.3kg,比浙春3号增产8.8%。在杭州、金华等地种植,一般亩产125kg左右。全生育期100天左右,属中熟春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