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说明关联理论对于口译的指导作用,通过对关联理论的阐释,分析了口译中意义的提取与传达过程,在语境假设的框架下,探讨了关联理论下的口译预测与意义传达,旨在说明语境预测与推理有利于选择最佳原语意义,优化口译者译语,保证口译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口译现场性、即席性、限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出发,对近几年国内译界在口译测试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以Gile、梅德明和林郁如等人对口译员知识结构的论述为基础,本文将口译员知识结构公式拓展为KI=KL+EK+S(P+PA)+P。通过对陈菁教授《交际法原则指导下的口译测试的具体操作》一文的借鉴,并结合笔者自身参加口译资格认证考试经历,本文探讨了口译测试应该采取的模式;并且以口译员知识结构拓展公式KI=KL+EK+S(P+PA)+P为基础,设定了口译测试量化评估表。以期对口译测试理论和口译测试具体操作获得客观而科学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3.
Sperber和Wilson(1985)的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它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原语进行(语内和语际)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口译作为翻译活动的一个分支,不单涉及语码转换过程,还涉及译员的认知活动过程。本文基于关联理论,结合口译学习者的传译活动,研究传译过程中模糊限制语的理解及其传译过程,重点探讨其中明示—推理过程的体现和最佳关联性的实现,以口译学习者的真实录音为材料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口译过程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动态地研究了语境与口译的关系。口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与一定的语境有密切关系。关联理论中的语境对口译中信息的关联阐释如命题形式、信息意图和交流意图帮助译者获得一定的语境效果、建立预测机制,从而更好地把握口译活动。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联理论下,科技翻译是一个译者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都取得了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文章试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分析科技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即译者应准确推测作者原意,推理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最佳的翻译方法,给出最佳的关联译文。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图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运用语际释意相似理论,探讨口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得出结论:不可译现象在口译中是能够可译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释意相似与非释意相似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口译交际活动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7.
陈蕾 《科技信息》2011,(18):I0154-I0155
关联理论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在一起,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生转移到对话语的理解上。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是按一定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而关联理论框架下的阅读理解是一个作者明示,读者推理的认知过程;同时,阅读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尽可能寻找最佳关联的逻辑推理的心理过程。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关联理论下阅读策略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关联理论的含义及其原则等基本理论,接下来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英语专业阅读策略的研究中,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希望关联理论在阅读策略中的应用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及阅读速度。  相似文献   

8.
张敏  戴小新 《科技信息》2007,(14):13-14
法国翻译理论家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在其长期的口译实践基础上提出了释意派理论。该理论曾一度成为口译界的主导性理论,迄今仍受到口译教学的重视与遵循。用释意理论指导口译实践可以提高译员的理解能力,改善口译效果,并且认为口译员应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拓展知识面,掌握方法来提高口译水平。  相似文献   

9.
交际的成功依赖于话语双方正确领会对方的交际意图,并据此作出积极反应。通过探讨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对非公开性请求言语行为策略的解释力,分析听话人要正确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必须经过的认知推理以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口译质量评估研究已由早期缺乏理论依据的口译经验总结与口译规范,逐渐复杂化,向多样化和多维化的理论系统拓展。然而不论影响口译质量的因素有多么复杂多元,最终落实口译质量的根本都需要降维到口译员本身。以物流口译实践为例,可以发现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在口译质量的评估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温总理的口译员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研究记者招待会上口译质量的论文纷纷涌现,释意派理论是最受欢迎的指导理论。运用释意派口译理论对2010年"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实例进行评述和分析,同时总结出记者招待会上口译人员需要掌握的一些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对语言交际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探讨关联理论对语言交际的解释力。关联理论为解释交际活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是关联理论主要说明话语的理解过程,忽略话语的生成过程,未能覆盖整个交际过程;而且,关联理论过分强调关联,不太重视语言的经济原则,对关联性的界定不够科学。  相似文献   

13.
论口译笔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丽华 《科技信息》2008,(29):175-176
口译员在口译活动中面临着巨大的记忆压力,为了减轻记忆负担,译员都应做口译笔记来弥补记忆的不足。本文从讲述口译的记忆机制和人的记忆限度出发,对口译笔记的必要性,可能性,口译笔记的功能和过程,以及口译笔记的一些原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潘妍 《科技信息》2011,(26):124-124
关联理论视翻译为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要求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方达成认知上的共鸣。在此过程中,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达成与译语读者的最佳关联便成为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文化沟通以及译者的能动参与,因此译者需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并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本文以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原则为理论指导,通过典型英文翻译案例探讨关联理论对汉译英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春花 《科技资讯》2015,13(4):243-244
作为认知语用学中最为人所熟知的理论之一,关联理论的运用范围不仅仅限于语用学,其对翻译活动也有很强的解释和指导作用。该文首先探讨了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包括:交际是明示——推理的过程;交际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更注重交际意图的实现;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交际双方认知语境的互明和最佳关联性。然后,说明举例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性意义。从关联理论来看,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最佳关联,传达出原作者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其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在其指导下提出了可用于翻译实践的一些策略方法。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视作交际过程,既包含静态的代码模式,又有动态的推理模式。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在交际过程中寻找与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双向的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幽默的妙处在于出其不意。结合关联理论和相关语境理论,试从认知角度来探讨这一幽默效应的认知本质及理解过程。幽默效应的产生源于话语运用与语境不协调,说话人明示与听话人推理不一致以及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存在矛盾等。幽默理解的关键在于择定符合最佳关联的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18.
关联理论是由法国哲学家Dan.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在1986年提出的。关联理论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关联理论的科学性,对语用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方向及研究范围产生了重大影响,给人们打开了新的视野。本文就关联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关联理论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对关联理论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旷群 《科技信息》2008,(5):148-149
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它为语用学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译者进行翻译的时候必须尽量达到语用对等,否则会发生语用失误。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翻译看作双重示意一推理的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相互关联。如果三者成功合作,原文和译文之间便可以实现最佳关联。《天净沙·秋思》有好几种英译版本,本文将以其中三篇译文为例进行分析,以证明关联理论亦可应用于中国古代诗词曲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分别从交际个体、语境、隐含等认知的角度出发,以动态的方式考察隐喻,认为隐喻的使用是追求最佳关联的结果,隐喻的理解则是在适当的认知语境下寻求最佳关联而取 得语境效果的过程.关联理论揭示了隐喻的产生和本质以及语境对隐喻理解的重要作用.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