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国30余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的发展。文章从五个方面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发展。这五个方面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多元”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湖师学人     
孙晓毛,男,1950年出生,湖北广济人,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教授,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省级优质课程负责人,曾任政法经济系总支书记。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讲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选读、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等课程。  相似文献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即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六大期间的物质利益问题凸显、十六大至十七大期间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系统研究,以及十七大以来对各种利益问题的具体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焦点上:利益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利益范畴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利益范畴与当代中国社会。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有若干不足,即缺乏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与西方利益理论的比较研究,缺乏利益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系统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利益伦理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命题。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还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可以堪称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就其逻辑基础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质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够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做简单处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关系的探讨,不能够忽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价值的阐释,这是其中国化与时代化两者关系统一的逻辑旨归。  相似文献   

5.
理论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是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标准;理论是否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是评价理论创新的外在标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开放性和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的发展,是理论创新的外在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史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革命性、开放性和战斗性特征,这些特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紧密结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背景,这些背景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批判性与革命性。在全球化背景的当下,马克思主义法学暴露出了一系列困境。它揭示了现代法律的“阴谋”,但同样也面临“正义”标准的缺失、全能政府与社会治理之间的抵牾、法律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徘徊不定、法律未来走向的含混与迷茫等困境。针对这些困境,马克思主义法学正在完成由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到建构的马克思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8.
沃勒斯坦在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世界体系理论时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多的反思,形成了一体化学科视界中的马克思主义。一体化学科视界是一个具体的总体性视界,一方面强调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求从意识形态、政治纲领和社会科学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沃勒斯坦的马克思主义观带有局限性,是应当注意的。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并做了科学的回答,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也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否在历史舞台上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国家和人民能否不断地走向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方法和途径,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主要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2.
反映论的文学观、工具论的文学观、人本主义的文学观都是内在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当中的,它们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支点。三个支点之间有一种相互限定的关系:反映论的文学观如果不加限制,会走向缺乏价值关怀的自然主义;工具论文学观的恶性膨胀,则曾经使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现实主义品格丧失殆尽。卢卡奇等人对马克思主义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发现,揭开了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盲区,保证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3.
中西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文艺观念的比较“具有普遍的意义”。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中西方不同历史事态的发生机缘产生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从历时发展的维度看,中西马克思主义遭遇现代主义,是在历经斗争共振与兼收并蓄、否定碎片与肯定整体、回归超越与多元认同的砥砺过程中生成的不同的文艺观念品格。中西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弥合比较显明现代主义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场域下的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文艺观念形似枘凿,实则相通相补。  相似文献   

14.
李昊远  宗彩娥 《科技信息》2009,(35):140-14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q-国化也是一个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解决文化认同、实践和当代化、民族化和本土化三者的有机统一等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5.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新时期大学生容易淡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以致产生许多较为严重的后果。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须通过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谭军 《科技信息》2010,(9):148-149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中国社会思潮发展的必然趋势。五四时期,戴季陶曾发表过许多宣传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言论,以研究社会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而著称。但是,他是有条件地同情、赞赏社会主义思想的。他常认为,社会主义宜在产业资本发达的欧美各国中提倡,而不宜在资本主义刚萌芽的中国实行。他对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种既赞赏又排斥的矛盾态度,正是这种矛盾导致日后他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过程,是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文从三方面回顾这一过程,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把"创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要把创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充分显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的重要地位,在建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形态中突出创新,就是因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和实践、认识、真理等同样重要的位置,离开创新,我们就无法全面,准确、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因此,现行的哲学教科书要在认识论部分对创新进行“立章设节”和“渗进融入”。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已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当马克思主义已完成了第一次走向新世纪(由19世纪到20世纪),正要第二次走向新世纪(由20世纪到21世纪)的时候,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现实命运,前瞻其未来命运,不仅仅是凑“世纪问题”之热闹,也同时是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深入地学习邓小平理论,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们必须清楚看到存在的问题:多数学生还没有迈进马克思主义的门槛。因此,我们应该增强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