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跨越,但也有许多弊端,尤其是其布局思路上与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着冲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最终确立,我们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积极推动我国乡镇企业的科学、合理布局,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进而制约经济发展,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细致地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转型是一个区域统筹、循序渐进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构建城乡一体、区域互动、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结构转变与城镇化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的两个方面,产业结构服务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两者互动模型表明的政策含义是:先发展地区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服务化并以此提高城镇化质量,发展中地区要积极借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四方面选取17项指标构建了评价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各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以综合得分为变量对福建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即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之间相邻,城镇化水平低的县域在空间上也相邻:同时福建省区域中心城市对其周边县域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5.
王建芳  张培艳 《科技信息》2012,(7):113-113,118
城镇化是在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广大农村依托传统集市和行政中心,参照现代城市先进的经济、社会标准,发展中小城镇.从而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由农业转向非农业.人口以及经济活动不断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农村城镇化科技创新推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实现城镇化,分析和研究科技创新及新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相关资料和数据,深入探讨科技创新与中国城镇化之间存在的必然关系,进一步探索科技创新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对城镇化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关键要素是科技创新,而且通过研究,提出需要建议以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城镇化步伐。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建设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SWOT理论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提供了可行有效的分析视域.本研究就青海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归纳总结了建设的基本经验,着重分析了建设的内部优势、内在劣势、外部机遇及风险挑战,并针对性提出创新发展策略.研究发现,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面推进青海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当创新S-O(质效型)、S-T(合作型)、W-O(扭转型)、W-T(内生型)发展策略,统筹推进青海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多位专家表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要素市场化配置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对优化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显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平均提升0.393个单位;数字经济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存在异质性效果;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推动城镇化进程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且在要素资源配置高度优化时,其推动作用显著加强。可为我国高效优化产业结构、高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及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相关理论参考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科技智囊》2012,(12):18-34,36
推动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在区际分工与协作中推进重庆的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城镇化进程中不但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并且辖区内多数区县产业结构雷同。而与周边地区在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布局上缺乏协作;城域经济板块中存在大量传统型区域和非正规部门。而县域经济板块中存在众多发育不充分的建制镇。应加强与周边地区,乃至沿海、亚欧地区的合作.在区域协作中推进重庆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经济新常态的特点,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对于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模型,并利用2012-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经济新常态的约束下,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显著提高农村的人均消费水平而无法显著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发现,城镇化进程可以提高沿海和内陆省份农村居民消费;并且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省份的农村居民消费也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加入滞后项后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正向和负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藏地处我国西部边境,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是欠发达地区。西藏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生和谐、社会稳定、主权完整。城镇化作为协调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在西藏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城镇化过程中,西藏的人口、社会、经济方面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全面完整地评估西藏自治区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镇化质量对于制定西藏接下来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文章采用耦合模型分析了2011-2020年西藏城镇化中“人口-社会-经济”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虽然在样本期内,“人口-社会-经济”耦合度始终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但从耦合协调度来看,西藏 “人口-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在最高的年份也仅为勉强协调,尚有较大提升空间。进一步研究发现西藏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社会-经济”高耦合度是由于三个系统发展水平过低导致,西藏城镇化水质量较低,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已经开始限制人口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西藏人口、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解,为进一步推动西藏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人口流动差异角度探究其对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并利用全国31个省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流动对东部和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起阻碍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东部地区人口流入规模减小,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的影响由促进作用变为阻碍作用;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出持续扩大,但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减弱;民族地区人口流入规模增大,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影响由阻碍作用变为促进作用。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是中国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东部地区依靠人口流入推动其城镇化发展的作用减弱,城镇化建设应更多注重本地区农村居民市民化和城镇化的质量上;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减小人口流出规模有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持续性;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开放对于提升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城镇化风险日益凸现的阶段,借鉴国外城镇化风险防范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国外城镇化风险防范提供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是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和政府调控的主导作用都不可忽视;城镇化水平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农业、农村的发展是推动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前提;城市病问题应当尽早化解,否则后患无穷。  相似文献   

16.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问题 ,是党的“十六大”之后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对国情的认识为根据 ,力图提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同时指出 ,农村小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既是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反过来说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也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村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中国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新型城镇化规划布局的实施,地质灾害风险格局将发生新的改变。结合国际社会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从推动科技创新、创新调查评价、强化风险管理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提质增效,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减缓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质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基于安徽省1978—2012年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与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安徽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数量水平具有双对数关系,同时经济发展对城镇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则相对有限.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原因,安徽省过于注重发展大型城市而忽视小城镇建设,造成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水平.安徽省需要调整城镇化发展动力,重点开发县域,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城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和城镇化存在共生和互动关系。根据1978-2008年湖北省的历史时间序列数据,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湖北省城镇化率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均具有较紧密的相关关系。但是,单纯用GDP中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来衡量湖北省的工业化水平,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用非农就业比重衡量工业化水平,工业化对湖北省城镇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果用非农产业产值衡量工业化水平,经济活动的非农化对湖北省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较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很强,对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作用明显大于第二产业。因此,湖北应以实施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圈域城镇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城镇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20.
正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在2013年12月15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表示,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