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利益相关者变化及其演进规律,对传统村落的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两河口村为例,对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的利益相关者构成与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1) 在旅游发展的影响下,传统村落利益相关者多元化主体初步形成,呈现出利益相关者逐渐增多、并趋于稳定的发展特征.2) 两河口村利益相关者网络呈弱利益关系态势,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不同利益相关者在网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3) 传统村落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利益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和阶段性,彭家寨、唐家寨、汪家寨的利益相关者格局具有较大的差异.4) 在旅游发展的影响下,传统村落利益相关者存在传统模式、过渡模式、共享模式三种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传统村落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形态与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2.
四姑娘山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对其社会状况和民族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四姑娘山旅游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意识进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冲击了传统生活方式,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商品化,容易引起宗教冲突.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全球食品安全令人堪忧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重新看到了传统有机种植的价值和魅力。中国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以其生态的种植方式和独特的耕种文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本文介绍了遗产所在地自古以来的耕种方式及政府保护措施,分析了当地居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本土农业形态;并为了迎合社会需求,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创造经济利益,同时宣传当地的特色文化。最后,从文化基质、生态要素、土地效能、景观风貌和产业集成五个方面阐述稻鱼共生文化系统对现代生态种植及旅游产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郑小虎  刘平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6):49-50,62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开展,人们在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旅游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时,也给旅游目的地传统民族文化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保护与开发这一矛盾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尤为明显。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非可再生资源具有独一性和易破坏性,在纯粹追求经济利益的开发中受到破坏。通过对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的个案调查,发现这种破坏表现在:民族文化同化、民族文化商品化、民族文化庸俗化以及民族文化原生态土壤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5.
海南乡村旅游备受关注,农村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获益者,其旅游影响态度对未来乡村旅游发展方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影响三方面探讨了乡村旅游影响,结果显示:居民对乡村旅游影响评估整体比较消极,认为经济影响与社会文化影响不显著,而环境的正面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相似文献   

6.
传统古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和广泛的旅游市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西递、周庄为典型案例就传统古民居旅游地旅游影响的居民感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地居民对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正面影响的感知强烈并趋于一致,但对旅游负面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矛盾不一,对旅游负面环境影响的感知也很明显。分析认为,传统古民居旅游发展的经济效应十分突出,但旅游发展也推动或加速了古民居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研究证实了由于古民居的生态脆弱和旅游容量有限,其旅游发展对生态环境有着高度的依存性。  相似文献   

7.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应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在文化旅游中,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影响文化旅游持续发展,利益相关社区或群体获权参与文化旅游规划制定和管理是实现利益相关各方平等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以桂林市阳朔为例,借助传统的问卷调研法和模糊统计法,对阳朔居民旅游发展的影响感知进行了比较调研,发现阳朔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积极感知强于消极感知.尤其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持有更多的肯定态度,对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长感到满意.2种问卷方法均支持了居民对社会文化的感知较为统一,分歧较少,几乎没有矛盾感知.但是,对社会经济方面的感知,传统问卷方法显示出居民既肯定旅游发展的积极一面,也对消极选项的感知明显.模糊问卷结果显示出居民在环境影响感知方面最为矛盾,关注度最高.传统问卷方法发现了居民对旅游发展使当地污染增多的态度不一,分歧最大,且原因不明.借助模糊统计问卷方法的分析,得知旅游季节性因素是造成居民感知不一的主要原因.2种调研方法的使用能让调研结论更能接近居民的真实感知,为政府了解旅游带来的社会影响,制定旅游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贫困人口多集中在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农村,传统农业生产已经不能解决这些人温饱问题,乡村旅游为贵州省扶贫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文章通过对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研究,提出在立足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深度文化体验的全新旅游产品,加快农村发展步伐,同时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从而巩固扶贫开发的成果,达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与农业之间存在着长久而密切的相互联系.中国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其悠久的农耕文明,同时,中国文化的演进也一直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从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发展直到现代的都市农业,文化对农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化如此深切影响都市农业发展并形成中西方不同的都市农业形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分析文化的基本特质,并从这四个层次分析文化影响下都市农业发展的特征.研究表明,在多层次文化影响下,中西方都市农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特征.对于都市农业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可以为都市农业优化升级提供参考,为农业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地生态系统理论,探查微旅游作为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的出路.考量传统村落具有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空间差异,构建不同的微旅游发展模式.结果表明,人地生态系统是考察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微旅游是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一条重要的路径选择;乡村旅游(微旅游)→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乡村旅游(微旅游)实现了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划分为都市依托型(环巢湖及沿江片区—游赏观光、娱乐休闲)、景区依托型(皖南片区—文化休闲、文化养生)、生态依托型(大别山片区—红色教育、绿色消费)三种微旅游模式,并相应构建了具体微旅游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ESI模型(精细化的社会认同模型)为基础,通过深入社区进行田野访谈、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构建了社区文化认同响应旅游开发的内在机理结构框架.研究显示,旅游开发背景下的社区历史风物和社区环境的改变会对当地居民的社区情感及文化价值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作用于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并由此推论旅游开发方、政府、社区应重视外来文化与社区本土文化交互作用形成的新文化在社区文化认同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并将社区文化认同响应旅游活动作为当地旅游产业开发战略关联的重要切入点,有效推进当地居民对再造后的社区文化的认同,促进地方文化在继承中的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当地传统文化有效传承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和态度,是评价目的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北京市什刹海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揭示了胡同居民对旅游影响正负两方面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论表明,北京市胡同居民对经济影响的感知态度更易倾向于正面感知,而对于社会文化和旅游环境的负面环境影响感知则强于其正面环境影响感知,具体表现为:1)发展旅游业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个人收入,增加居民就业,但是也会提高物价水平;2)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及弘扬传统文化,但是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包装扭曲了原本朴实的胡同平民文化;3)大量游客的涌入使本地居民感受到了多元化的外来文化,但同时也干扰了本地人的正常生活,本地居民的不安全感有所提高;4)旅游发展改善了胡同的环境卫生状况,但也带来了噪音污染和交通拥堵。基于此,从关注多方利益主体的角度提出了促进胡同旅游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是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并非无烟工业已形成共识 ,传统的文化旅游方式已对旅游地的文化、人文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众多传统文化在旅游的影响下面临消失的危险 ,在民族文化地区 ,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在于使当地的民族风俗、传统文化得以完整保存 ,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黑井经历了1000多年的盐业兴衰史,现在在开发旅游经济的大背景下,从旅游审美角度考察黑井的旅游文化,提出发展旅游的同时不能只看经济而忽视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许多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其旅游影响也已凸显出来。社区居民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发展中正逐步被视为旅游产品的核心,从而导致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以世界遗产地泰山为例,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和分析泰山旅游对社区居民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并据此提出促进泰山世界遗产地及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创意旅游是旅游产业适应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德化作为中国的三大瓷都之一,陶瓷文化旅游正在兴起.本文期冀以创意旅游引领德化陶瓷文化旅游的突破和升级,开发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为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性旅游利用研究提供案例借鉴.文章借用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法、定性定量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分析了创意旅游内涵及其与文化旅游的关系,对陶瓷文化旅游相关概念及发展模式进行研究,继而对德化陶瓷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最后,得出了创意旅游视域下德化陶瓷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析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呈“东密西疏”的凝聚型分布特征;以“中心城市-城市群-旅游重点开发区”为依托,区域尺度上集中连片聚集分布;省级层面上其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空间分形特征显著且结构复杂.2) 乡村旅游重点村随着海拔升高而数目递减,具有明显的沿河流、海滨分布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东北农业文化地区、黄土高原等文化副区.3)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客源市场和专业人才共同驱动其布局发展;另外,交通走廊串起乡村旅游“经济链”,推动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宝鸡市金台区胜利村北坡农家乐社区为例,研究乡村民俗旅游社区居民旅游感知,揭示居民旅游感知规律,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居民访谈来取得资料,利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发现,乡村民俗旅游发展目前带给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是有限的,居民对社区环境变化态度积极,对社会-文化感知态度是多元化的。结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会对社区居民产生全面影响,居民旅游感知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旅游管理者、开发者及研究者应该对旅游感知高度重视。北坡农家乐社区旅游发展处于初期阶段,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其管理、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铁楼是甘肃省文县唯一的藏族乡,近年来铁楼乡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教育医疗卫生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时,铁楼因地理、历史及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文章认为铁楼藏族乡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必须制定“旅游富民”规划,确立旅游在铁楼藏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其次移民兴建白马藏族民俗文化村,打造白马藏族文化品牌,实现传统发展模式向现代转型;其三要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