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配合博士生理论课《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育 ,我们把《自然辩证法通讯》作为该课程的主要参考读物推荐给博士生。历年来 ,我校博士生都把《通讯》评为最受欢迎的课外读物之一 ,博士生喜爱读的栏目有“科学前沿”、“人物评传”、“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和科技政策”等。他们读后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怀有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加速成材和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迫切愿望 ,普遍认为 ,《通讯》是引导他们成材走向现代化的良师益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 ,博士生作为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 ,要走向现代化 ,首先必须具备与现代科学技…  相似文献   

2.
本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技革命为理论指导和内容主线。并结合当今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近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人类的未来”三个单元,以便从根本上改变此课视野狭窄、内容陈旧及体例单一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技术的边界与人的底线--技术化生存的人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今世界发生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浪潮,不仅是人类社会的重大科技革命,而且也是一场人类生存方式的重大革命.现代科技对社会的支配性、扩张性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社会已形成技术化生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恩克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扼要地刻画出从15世纪后半期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形成时思想界的情况。当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并且它本身便是彻底革命的”。实际上,在中世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代科技的兴起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力量。现代科技不仅是一种生产力,而且在社会意识形态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各个维度与层面,都产生着日益深远的影响。作为一把双刃剑,现代科技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危害。对现代科技的迷信、盲从与膜拜,使现代科技深陷迷误。如何才能走出科技的迷误,是亟待深思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比较分析了分子生物学“革命论”和“非革命论”的观点的基础上,考察了1953年前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艾夫里的研究工作,根据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提出了分子生物学革命发生于1944年及分子生物学革命可分为形成期、高潮期、收获期三个阶段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自牛顿革命伊始特别是当代新科技革命以来,急剧扩展的现代科技系统给人类带来了飞速增长的物质福利,但同样飞速增长的科技负效应也随之而来并日趋膨胀,已构成了对文明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威胁。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大科学时代里,科技发展以及科技、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的趋势仍会一如既往地迅猛,与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革命的意识形态”。马克思的技术观,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机器的压制、异化和解放等思想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一般的普遍观点认为,马克思注重技术的政治背景分析,把技术和权力的应用严格地区分开来,而没有认识到技术本身及其在社会关系中更复杂的权力关系效应。实际上,对马克思的技术观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其一是作为政治家的马克思,在传统的政治、权力等概念下,探讨由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带来的压抑、剥削和解放的命题。在这里,技术与政治权力是外在的、相互作用的。其二是作为社会学家的马克思,将技术置于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政治、权力和技术相互内在,在一种更为宽泛的意义上得到理解。而后一种理解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相似文献   

9.
一、当今世界发生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浪潮,不仅是人类社会的重大科技革命,而且也是一场人类生存方式的重大革命。现代科技对社会的支配性、扩张性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社会已形成技术化生存的局面。在技术化生存境界中,技术的无度扩张已突破人的底线,造成  相似文献   

10.
全国“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暨第十一届博士生公共理论课教学研讨与《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参考教材建设会议,于2006年7月16—19日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约6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承办。会议的内容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学术交流与研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研讨与参考教材统稿、定稿。  相似文献   

11.
1由中国软科学研究会、《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 0 0 2 -中国 :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 ,于 10月 2 7日至 30日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的主题是 :休闲———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会议就“休闲产业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政策、劳动时间的关系及对策” ;“转型期城乡 (社区 )居民休闲的时间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 ;“2 0 0 8年奥运会与中国休闲产业发展” ;“休闲产业相关社会条件支持系统在我国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休闲的文化价值与对人文关怀的意义” ;“休闲旅游与自…  相似文献   

12.
维·谢·斯焦宾院士是享誉世界的苏联和俄罗斯著名科学哲学家,俄联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斯焦宾院士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中,针对从“经典科学”到“非经典科学”再到“后非经典科学”科学革命的事实,提出了从“经典理性”到“非经典理性”再到“后非经典理性”的哲学-方法论转向,进而实现了从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经典(或非经典)科学哲学”向以社会-文化主义为代表的“后非经典科学哲学”的转变。后非经典科学哲学是对当下由技术型文明产生的人类全球性危机的回应,是从修订以往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将关于自然界、社会、文化和人类的科学观点融合起来,动态地、发展地思考自然科学、哲学人学和社会科学的历史性大综合、大转向。苏联解体后,斯焦宾院士在以往研究科学结构的基础上,独创性地发展了后非经典科学哲学,为人类走出技术型文明的困境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面对当前亟待解决的生态难题,乌尔里希·布兰德在吸收马克思自然观、调节学派规制理论和葛兰西霸权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自然是以社会的方式生产与占有的,并从社会统治与政治统治的双重维度构建起“社会的自然关系”概念框架。在“社会的自然关系”架构下,布兰德批判性阐释了资本主义的规制危机以及作为危机应对方案的绿色资本主义的霸权逻辑,旨在实现社会生态转型。作为生态危机的一种分析视角,布兰德揭露了根植于北方国家“帝国式生活方式”的危害,虽因淡化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而陷入转型动力不足的困境,但他对和谐公正的“社会的自然关系”的追求,有助于我们增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制度自信,为中国引领全球社会生态转型提供时代理据。  相似文献   

14.
试论科学和民主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科学的社会功能,恩格斯曾作过中肯的评价,这就是他于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悼词中所说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里所说的革命力量,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是科学走在生产前面,指导生产的发展,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早在1843—44年间,恩格斯写第一篇从社会主义观点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论文《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时,就提出自然科学是生产力的论点。他把科学发明和科学  相似文献   

15.
技术统治论主张科技专家对社会进行全盘的统治或管理。在早期 ,它是西方现代性精神理念与激进知识分子的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对社会现实进行激进批判的社会乌托邦。随着现代性危机 ,现代技术统治论强调国家的非政治化 ,对现存的社会体制、社会目标不加批判地认同。技术统治论演变成了维护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理性批判同资本主义制度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刻地揭示出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是造成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的关键性因素。他们认为,定位科学技术的生态学效应应着重分析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功能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 0 2年 4月 11至 13日 ,近 2 0 0位专家学者聚会北京国宏宾馆 ,参加了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 :一、总结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探求明清以来妨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诸多因素 ;二、回顾 2 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从世界近现代科技发展的视角 ,分析对比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及其原因 ;三、展望 2 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前景 ,探讨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和发展科技事业的对策与建议。会议共收到近 140篇论文。大致可分为五…  相似文献   

18.
论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信息传播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科技革命对信息传播方式带来巨大影响。进入多媒体和网络传播的时代,面临着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污染、信息障碍、信息资源配置和信息控制等问题,需要研究对策,保障信息的有效传播,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肯定前人关于技术发展根奉动力是“需求”的观点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改进和技术发明的一般性机制——“技术缺失”的显现和对这种显现的领会,并结合原始手工工具和机器的发明历史予以论证。机器的诞生是资本主义生产需求引发的,没有这种社会需求便不会有“机器缺失”的显现,也就没有弥补“缺失”的发明活动。机器技术的每一步进展,都是从手工工具使用时的局限中发现了改进的方向,前一阶段的技术缺失是后采改进和发明的向导;前一阶段的功能结构,在后一阶段都有一定的保留。现代技术尽管异常复杂,它的发明仍然是以另一个层次的“技术缺失”为基本条件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职业的演变过程及其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科学家从一种有闲人的“业余爱好”变成一种专门的社会职业,是一种历史的过程。科学家的职业化伴随科学的体制化演进,科学家在社会中担当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本文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科学家”一词的来历、含义,科学家社会职业的历史演变,科学家在英、法、德、美等国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当代科学家肩负的社会责任,特别是新的科技革命对科学家提出的道德责任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