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考虑桩土动力相互作用时群桩阻抗函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桩与土体的动力相互作用不仅改变了桩基的承载力,也影响了上部结构对动荷载的响应,因此在进行上部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时必须考虑桩土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对这种动力相互作用效应研究的基础是确定桩土系统的阻抗函数,文章对考虑桩土系统动力相互作用时群桩的阻抗函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明确了影响桩土系统动力相互作用阻抗函数的各种主要参数,为进一步研究桩土结构相互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针对"路堤-加筋垫层-复合桩基"共同作用模型所存在的不足,从土拱、筋材变形以及桩土荷载传递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改进.首先,考虑地基分层、埋深与上覆荷载对桩土荷载传递的影响,推导桩、土竖向变形函数.然后,引入沉降主控的筋材拉膜效应经验模型,考虑路堤与地基侧向变形对筋材拉力的影响.最后,在土柱模型的基础上,考虑相对位移量对界面摩阻力发挥的影响,推导路堤底部荷载分配与差异沉降的关系.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以桩土沉降与荷载分配为等量关系,建立了改进后的路堤、筋材、桩体、桩间土共同作用模型,并得到了路堤下桩网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计算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对本文方法进行验证,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路堤荷载下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及变形特征,综合考虑路堤填土的土拱效应和桩、土的荷载传递性状,采用假定的桩间土位移模式同时考虑桩土界面的相对滑移和同一深度处桩间土沉降的非同步性,基于典型单元体建立考虑路堤一桩土加固区一下卧层三者变形与应力协调的平衡方程,并求解获得表征桩土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桩土应力比及沉降变形解析公式.研究结果表明:由本文方法所得结果与工程实测结果较吻合,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考虑基础梁的刚度贡献、地基土对基础梁的支承作用,以及桩间土对桩的影响,建立桩-基础梁-地基土共同作用刚度方程.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整体分析模型,对其进行共同作用分析.将桩基受力情况分解为3种荷载工况的叠加,给出计算桩自身沉降量的计算公式(考虑了桩间土对相邻桩沉降的相互影响).建立共同作用方程时,采用先通过计算柔度系数(沉降系数)形成柔度矩阵,由柔度矩阵求逆获得刚度矩阵的方法,使计算大为简化.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跨海大桥兴建过程中频繁出现的涡致桩基破坏问题进行研究,给出一套考虑桩土作用的计算方法.认为动荷载作用下桩基础的承载能力取决于桩与周围土体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上部涡振荷载作用下桩基动力反应必须基于桩土共同作用的原理.为了充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对单桩反应的影响,建立了桩土相互作用的模型,采用Novak动力地基理论,得到并求解桩土共同作用下的振动方程.针对多土层的实际情况,利用传递矩阵法的理论计算不同土层之间的荷载传递,计算得到桩基的柔度矩阵.根据涡致振动荷载的特点,重点考虑其中横向力部分的作用,研究其荷载分布.根据得到涡振输入荷载与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桩基柔度矩阵,给出了一套可行的理论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对路堤荷载作用下的格栅-桩-桩间土荷载传递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桩承式加筋路堤力学计算模型.采用极限平衡理论,推导了桩承式加筋路堤格栅上表面荷载计算公式.考虑格栅下部桩间土的支撑作用,对格栅受力与变形进行分析,推导了格栅在填土荷载作用下的挠度计算公式,从而可确定桩土荷载分担比.将该方法计算结果与已有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相差不超过6%.  相似文献   

7.
层状地基中刚性承台群桩竖向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建立分层土中单桩的荷载传递矩阵,并考虑被动桩与桩周土的相互作用,建立被动桩的位移控制方程,得到两根桩的相互影响系数a.提出了刚性承台下受荷群桩的位移内力计算的解析方法,并和有限元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考虑超长桩桩周土体加工软化和加工硬化等不同性状,采用三折线荷载传递模型模拟其竖向荷载下桩侧传递规律,并以理论τ-z曲线描述桩侧界面桩土接触非线性。在此基础上,针对荷载传递过程中桩土滑移现象,对超长桩及桩周土分别建立单元进行离散化处理,根据桩土体系平衡条件得出桩土体系刚度矩阵方程及其迭代求解流程,从而提出了可考虑桩土滑移的超长桩沉降计算非线性分析算法.与现场试桩实测数据对比表明,本文方法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可供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刚性桩复合地基在不同荷载下的桩土分担特性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解析解答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在竖向荷载下的工作特性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着重讨论了桩土应力比及荷载分担比等随复合地基荷载、垫层厚度、垫层模量、桩长、桩间距、桩间土模量和桩端土抗力系数等因素变化的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竖向荷载作用下,桩土应力比随复合地基荷载、垫层模量、桩长和桩间距的增加而增大,随垫层厚度和土体模量的增加而减小,同时也表明复合地基的设计参数有合理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0.
CFG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数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数值分析的方法,详细讨论了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承载与变形特性;通过多种方案计算,就不同的荷载水平、桩长、置换率、桩土模量比、桩尖地质条件等因素,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桩土荷载分担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由四根水泥土短桩和一根混凝土长桩组成的复合地基模型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复合地基的荷载与沉降关系、桩身应力和桩间土应力变化情况,认为在弹性阶段刚柔桩和桩间土共同分担荷载,在塑性阶段柔性桩能够将荷载传递到更深的深度.由于短桩的端阻力作用,长桩在相应位置将出现负摩阻力,桩间土应力将出现两个峰值点.  相似文献   

12.
对水泥土桩的变形模量,水泥土桩和CFG桩复合地基的桩间土应力发挥系数以及它们的静载荷试验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今后进一步推广应用水泥土桩及CFG柱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土拱效应是抗滑桩与土相互作用的重要现象之一。将通过法向应力突变分析抗滑桩土拱效应的新方法推广到存在桩前土的悬臂式抗滑桩;并针对此抗滑桩设计了模型试验,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试验现象表明,桩后土压力发生突变,产生了土拱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外荷载时,桩间土拱效应呈现出随荷载增大而增强;但在此后继续增大外荷载,土压力突变现象减弱,土拱效应减弱;在一定范围内,桩间距较小时土拱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软土弯剪作用下大直径刚性桩水平承载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软土中2根直径为0.90~1.09m、埋深6.47m的钢管单桩进行弯剪作用下的单向单循环快速维持荷载试验,获得桩身弯矩和桩顶位移随荷载的变化情况,探讨了桩周土地基加固对桩的水平承载能力的影响及刚性短柱法的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桩身弯矩沿埋深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弯矩最大值出现在0.06~0.15倍埋深处;荷载水平小于0.23时,桩顶水平位移较未加固前减少20%~30%,地基加固提高了桩的水平承载性能,而荷载水平大于0.6以后,地基加固的影响消失;采用刚性短柱法的设计用钢量较实际需求多37%,存在较大安全余量.  相似文献   

15.
基于GTS对单桩静载试验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采用有限元对单桩极限承载力静载试验进行分析;该方法采用Drucker-Prager模型确定土体本构关系,在桩土之间设置Goodman接触单元;结合合肥地区的工程实例,利用GTS有限元分析工具,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基桩静载试验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地设定计算参数,基桩静载试验的Q-s曲线实测值和计算值吻合较好.分析结果对于深刻理解桩土相互作用的机理有重要的意义,为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桩承载力确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桩承载力确定方法的现状和发展。特别介绍了一种新测桩法——Osterberg法的原理、应用和疑点,以及对该法的一些研究成果。设计了室内的Osterberg桩基实验装置,利用该装置进行了在桩头的压桩试验,结果表明,虽然Osterberg法的桩受力机制及桩周土的位移变形和传统的压桩试验不太相同,但该法确是一种可行的测桩法。  相似文献   

17.
对混凝土薄壁筒桩的水平承载能力按规范方法进行了现场试验,并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对其在水平荷载分级作用下桩体的变形、应力,钢筋应力及土体对桩体的水平反力等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两者结果相互验证.有限元分析中考虑了不同材料的材料特性、变形特性及桩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薄壁筒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表现为受弯混凝土构件的特性,在一定的地基条件下其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混凝土和钢筋的抗拉强度;同时表明用文中的方法分析混凝土薄壁筒桩的水平承载能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固结土体与结构相互作用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Biot固结理论及考虑土体剪胀性的椭圆-抛物线双屈服面弹塑性模型对土-结构体系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分析土体固结过程中地面的沉降特性,研究了桩间土通过桩台承受荷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高压旋喷搅拌加劲桩与普通锚杆之间的异同及其工程应用情况。总结了江苏省靖江市某基坑工程旋喷搅拌加劲桩抗拔试验过程和抗拔试验加载-卸载曲线。采用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对单根加劲桩进行了荷载-位移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在荷载传递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单根加劲桩周边土体的变形计算公式、土体剪应力的衰减模式;继而分析了单桩的影响范围,给出加劲桩最小间距确定方法来避免群桩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桩间距和桩帽宽度对桩承式加筋路堤土拱效应的影响,在广清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庆丰收费站进行了现场试验,实测了路堤荷载下不同桩间距和桩帽宽度下桩帽及桩间土表面的竖向土压力,据此获得土拱高度与桩帽净距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桩间土表面竖向应力近似均匀分布.当桩帽净距数值超过1.0m以后,土拱高度随桩帽净距的增加而减小.桩帽-土应力比随路堤荷载的增加而增大,随桩帽宽度和桩间距的增加而减小.桩帽荷载分担比随路堤荷载和桩帽宽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桩间距的增加而减小.桩间土荷载分担比随路堤荷载和桩帽宽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桩间距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