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戈尔巴乔夫当政后,特别是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提出了“新的政治思维”概念。他在阐述苏联对外政策时明确提出,要“采取新的态度、新的方法和新的形式”。据苏联领导人说,这是他们“饱经痛苦”和进行“严肃而大胆的思考”后提出来的。人们还注意到,去年12月以来,苏联报刊对勃列日涅夫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公开的或不指名的批评。看来是苏联尝够了勃列日涅夫在外交上留下的苦果,正对勃列日涅夫外交进行反思。那么,勃列日涅夫外交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世界知识出版社最近正巧出版了《苏联外交六十五年纪事: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一书,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据此作出回答。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人员编著的这本书,以多达65万字的篇幅收录了勃  相似文献   

2.
台湾学者对雅美族的研究可分为“光复初期(20世纪60年代前)”和“60年代以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的研究集中于雅美族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与习俗方面,后一个时期的研究范围更广,文章分“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鱼文化与船文化”、“神话与宗教研究”、“艺术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缓和”攻势早已被苏联定为“长期战略路线”了。经过七十年代的曲折起伏,不久前举行的苏共二十六大,又宣布了所谓“加深缓和”的八项建议,表白要“消除国际局势的白热化”,使缓和获得“第二次呼吸”。紧接着,苏联就开动其全部宣传机器,大肆鼓吹这些建议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勃列日涅夫还亲自向许多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致函,要他们“重视”苏共二十六大上提出的“重大倡议”。应该怎样估计苏联的这一姿态呢? 腔调变化和处境变化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勃列日涅夫在二十六大上的缓和调门,同五年前的  相似文献   

4.
苏修二十四大以来,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宣称他们已经进入了“科学技术革命的时代”。勃列日涅夫之流宣扬说,在这个“时代”里,推动社会前进的已不是阶级斗争,而是“科学技术革命”,一旦完成这个唯一的“历史任务”,苏联就可以由“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进入“共产主义”了。苏修剧本《明天的天气》就是企图描绘这个“时代”画面的艺术标本。 《明天的天气》里的一个重要人物——“大型现代化汽车厂”厂长伏洛兴是苏修当局赏识的“新型企业的领导人”,是“用新的方式进行工作”的“关键性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工会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宣布,苏联单方面暂停在欧洲部署中程核武器。苏联宣传机器立即全力开动,把这项建议吹嘘为“裁军的良好榜样”,是“对爱好和平活动的重大贡献”,等等。其实,只要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和苏联建议的实质,就不难看出,它不过是苏联的一个以退为进的和平攻势;同时,它又是苏联霸权主义者虚弱本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东京谍影     
正当苏联的屠刀血洗阿富汗的时候,日本当局揭露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苏联间谍案。八十年代伊始就发生的这两桩事说明,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明火执仗、盗意发动侵略战争的同时,在另一条无形的战线上也在大举进攻。这不能不使日本人民和全世界人民进一步认清那个成天价把“睦邻”、“友好”、“缓和”等词句挂在嘴上的勃列日涅夫集团的真面目。以下,是日本报刊所报道的这起苏联间谍案的概况:  相似文献   

7.
1991年底苏联发生剧变以来,我国对苏联剧变原因的研究日益深入,出版了不少论著。但随着研究的深化人们发现,对勃列日涅夫时期与苏联兴亡关系的研究,远不像对斯大林、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研究那么重视和深入,似乎这个时期与苏联社会主义兴亡的关系不很密切。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长期以来,勃列日涅夫时期给人们的表象是稳定。一些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  相似文献   

8.
苏美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的发展。因此,苏联历届领导人都把苏美关系问题放到其对外政策的首位,苏联对美国的基本政策在他们的言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研究此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窥视出苏美关系发展的一些基本线索.勃列日涅夫时期对苏美关系的发展是极为重视的,他认为“苏联和美国是当代两个影响最大的国家,全世界的政治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苏美两国的关系。”(《勃列日涅夫言论》第门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p.341.以下同书只注页码)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勃列日涅夫的对美政策在其任内的不同时期也显现出其…  相似文献   

9.
苏联亚美尼亚人在莫斯科抢购了一大批勃列日涅夫的新著《遵循列宁的路线》。这一部在苏联书店中名列前茅的滞销书何以竟然引起亚美尼亚人的如许兴趣?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勃列日涅夫的这本专著有着很漂亮的烫金的封面硬纸,这是亚美尼亚的缺门货,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来个“以丰补歉”:把勃列日涅夫的书买来之后,将封面硬纸一一剥下来,放在丙酮溶液里把金字弄掉,再用熨斗将凹凸部分  相似文献   

10.
“零点解决方案”亦称“零的选择”。原意是双方都不要搞中程导弹。这个方案最早是今年7月西德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访问苏联同勃列日涅夫会谈时提出来的,据说勃列日涅夫对此曾表示有“很大兴趣”。但对这个方案的解释各不相同。西德总理施密特和外长根舍认为,“零点解决方案”应是苏联销毁已经部署的250多枚SS-20导弹,在此前提下北约可以放弃部署潘兴Ⅱ和巡航导弹的计划,如苏联只把其SS-20导弹从欧洲部分移至乌拉尔以东,西方不能接受,因为它仍可以击中西欧目标。勃兰特则主张,只要苏联把其针对西欧的  相似文献   

11.
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和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主要措施是:禁运粮食和高级技术及装备。美国总统卡特说:“这些制裁措施将对苏联的经济产生很大影响。”一月十二日,勃列日涅夫就此回答《真理报》记者问时,故作镇定,声称卡特这种看法是“荒唐的”。他并保证:“对苏联人的面包和谷物产品的供应计划,一公斤都不会减少。”耐人寻味的是,勃列日涅夫仅仅对本来就不靠进口粮食的面包供应作了保证,而对需要大量  相似文献   

12.
阿曼德·哈默先生不久前会见勃列日涅夫后,热心地替后者向西方传话:一俟阿富汗“秩序安定”,苏联“肯定会撤军”。许多人对这项过于令人宽心的承诺表示怀疑,哈默却说:“我感到,而且我认为,勃列日涅夫先生说的是实话”;“我们应该相信”他的话。哈默何许人也?这位义务使者兼说客,乃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从事对苏贸易已有近六十年历史。西方石油公司一九七三年同苏联签订了二十年长期合同,每年出售五亿美元的磷酸  相似文献   

13.
最近,勃列日涅夫把阿富汗傀儡头子卡尔迈勒召到莫斯科去,演出了一出双簧:在一连串的拥抱、亲吻、宴会和会谈之后,主奴二人一唱一和,宣布阿富汗局势已经“整顿就绪”。逐渐“走上正轨”。勃列日涅夫叫嚷,“所谓阿富汗问题是缓和的敌人故意制造的。”卡尔迈勒高喊,阿富汗人民正在“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他们竭力使人相信,阿富汗已是歌舞升平,卡尔迈勒的天下固若金汤,现在国际社会不得不承认这个依靠苏联刺刀扶植起来的政权了。然而,勃列日涅夫和卡尔迈勒还没来得及自我欣赏一下这出闹剧的效果,十天之后,就接连发生了几件使他们分外难堪的事。 10月25日,阿富汗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的代表团团长穆罕默德·帕克蒂亚瓦尔在一次公开会议上,当着一百多个成员国代表  相似文献   

14.
美苏之间     
消息传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逝世了。他的逝世对苏联对外政策和今后的苏美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国际舆论正在做种种估计,意见未尽一致,但一般看法是,近期内不致有重大变化。苏联新领导人也已公开表示,他们将始终不渝地执行勃列日涅夫领导下制定的内外政策方针。勃列日涅夫逝世前不久,10月27日,他在苏联陆海军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一篇涉及苏联对外政策特别是涉及美苏关系的重要讲话,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注意。回顾和研究一下勃列日涅夫主席前不久的这篇重要讲话,对于分析苏联的对外政策和苏美关系的动态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5.
(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号称“发达的社会主义”的苏联,上演了一出“复制天才”的闹剧,由勃列日涅夫修正主义集团亲自导演,一班御用学者如蝇逐臭,在所谓“天才遗传”问题上,竞相鼓噪,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6.
据西德报刊说,为了接待勃列日涅夫,西德外交部拟了一个庞大的特别预算,估计至少得花费西德纳税人约70万马克。除了勃氏一行吃喝住行的费用,预算还包括买一辆豪华的“奔驰”特级轿车作为礼品送给勃列日涅夫。勃之喜欢汽车,特别是豪华的汽车,这是众所周知的。许多西方国家都把自己生产的第一流轿车送给这位总书记。由于多年来苏联不遗余力地向西方推行  相似文献   

17.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在继续扩充海军力量的同时,迅速扩建商船队,不仅为了外贸的需要,还有其战略目的。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公然宣称:“具有多种性能的海上运输船队,应看作是国家海上威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战时和平时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这支居世界第六位的庞大商船队,已成为苏联争夺海上霸权、进行对外扩张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1969年中苏边界摩擦迭起,最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苏联调兵遣将,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大军压境,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要准备打仗。”这种战争气氛日益浓烈。在苏联领导人中,对于是否和中国交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以军方为代表的“鹰派”主张立即开战,为此不惜发动核战争;以柯西金为首的“鸽派”主张慎重行事。在柯西金的要求下,勃列日涅夫同意,由柯西金直接同毛泽东通话,试探中国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天南地北     
勃列日涅夫在即将第三次访问西德的前夕,作了一次洋洋洒洒的答记者问,其中不乏惊人妙语。试举一例。在谈到苏联与西德之间的经济关系时,他说,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方案“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政治意义”。这话说得不错,人们都懂得此话的涵义,经济是捞取实惠,而政治是要离间美德关系。话说到这里,本可打住了。但勃列日涅夫却偏要表白一下,说他是从“褒意”来使用“政治意义”一词的。褒与不褒,人们自会根据事实来判断。他这一注解,却露出了马脚,即欲盖弥彰  相似文献   

20.
苏联正在千方百计地破坏各国对莫斯科夏季奥运会的抵制。手法之一是口口声声叫嚷,“体育运动和政治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应当分开。让我们看看苏联究竟是怎样把体育和政治“分开”的吧。早在抵制运动发轫之初,苏联就慌忙派人四出活动,或游说,或威胁,或拉拢,或挑拨,明的暗的,白脸红脸,作了充分表演。二月初,正当美国拳王阿里打算赴非洲劝说非洲国家抵制的当口,勃列日涅夫通过苏联驻印度大使向正在印度逗留的阿里传递口信,要他放弃非洲之行。最近,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