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赵凡 《科技咨询导报》2012,(22):229-229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大学文化不应受世俗社会文化的影响,要保持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育人为本,不断创新,努力发展多元文化,积极发挥引领和批判社会文化的功能,保持自身独立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2.
余达忠 《龙岩学院学报》2008,26(1):107-110,114
大学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塑造了大学的精神与品格.大学进行文化选择,一方面,坚持一种永恒的精神,即对于真理与科学的追求精神;另一方面,大学是因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的另一种文化使命.大学的功能就建立在这样的文化选择上,前者决定了大学的文化功能与批判功能,后者决定了大学的经济功能.为地方服务,为地方发展发挥经济功能,而又秉持大学的文化功能、批判功能,恪守大学的知识性、学术性品质,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明确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3.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理念引领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创新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要释放内生育人功能,发挥好文化发展、社会服务等外衍功能;以协调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要协调好区域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内外关系以及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以绿色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营造文明生态环境,创新体制机制;以开放提升高等教育现代化,要重点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以共享助推高等教育现代化,要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配置优化、创建学术共同体、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完善评价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和教化群众的功能.从国内外的复杂情况看,有着强化并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要坚持其批判的、说理的和群众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文化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领域。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控制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意识形态。在批判大众文化的同时,他们讴歌精英文化的乌托邦指向和批判功能。在当代社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样,事实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通过文化批判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企图是注定不会成功的,真正具有变革社会功能的,只能是具体的物质实践。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高等院校有三大社会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开拓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与“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新建地方高校应坚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立足地方,发挥高等教育服务当地文化、经济的功能,实现新建地方高校与地方发展的对接,为地方文化、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文化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领域。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控制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意识形态。在批判大众文化的同时,他们讴歌精英文化的乌托邦指向和批判功能。在当代社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样,事实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通过文化批判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企图是注定不会成功的,真正具有变革社会功能的,只能是具体的物质实践。  相似文献   

9.
社区教育已经成为实现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立足于地方,其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它与所在社区里各类社会组织有机结合,组成社区体系。地方高校与社区的联系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和教育资源,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区教育的需要结合起来,发挥二者的作用,使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由快速现代化引起的文化变迁中,文化主体在认识上容易陷入“传统还是现代”的两难境地。就西藏社会而言,厘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民族文化在文化整合中继续有力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作为西藏传统文化核心的藏传佛教正日益世俗化,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仍可以在现代生活的部分精神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功能。现代化不是一个千篇一律的模式与过程,完全可以做到民族化与地方化。对于“变”,需要有开阔的心胸、长远的眼光,以及耐心、主动、自觉的文化姿态,既不能做传统的卫道士。也不能臆想一蹴而就地完成现代化。文化的主体选择机制、行政力量与法律机制,以及知识分子的批判和理性精神,都应该在社会转型期中发挥出各自的功用。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正在接受高等学校教育的大学生,而其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高等学校教育有必要而且可能担负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这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重要使命”。大众文化与高等学校文化的疏离、高等学校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负面影响是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与重构的重要原因。高等学校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高等学校教育新的文化使命、高等学校文化的特殊规定性使得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成为可能,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开放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为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与重构提供了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麦克卢汉的学术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克卢汉一生拿了5个学位,这给他打下了博大精深的基础,使他能够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学术转向。从2 0世纪40年代起,他从文学批评转向社会批评、从文学转向传播学、从单一学科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到2 0世纪60年代后期,其声誉达到顶峰。他的学术转向经历了3个高峰:《机器新娘》(195 1)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广告的文化批评专著;《谷登堡星汉》(1962 )研究印刷术,是整个西方历史的重新表述;《理解媒介》(1964 )研究电子人,成为不朽的传世经典。这些转向使他成就为2 0世纪最副盛名的媒介理论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论文化转型与藏区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藏族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化体系,当前,藏化正面临着化转型的挑战。在化转型过程中作为一种化现象的藏区学校教育要定位于培养藏族青少年学生正确的化价值观、理性精神、自主意识、法律规则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这要求学校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两方面着手去实现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图书馆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开发信息、获取信息、积累信息的社会服务功能,图书馆对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图书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出发,探讨基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在从农业文明向工商文明和信息文明、生态文明过渡的重要转型期,不仅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会产生结构性变迁,也会在审美心理、审美文化和艺术样态方面发生质的改变,具体表现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职业文化、城乡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教育文化等领域及其艺术反映形式中.对不断萌生和变革中的当代社会文化作审美分析,以文化生态审美观念促进社会文化系统在巨变中保持要素互补、结构均衡、功能协调,实现文化生态平衡,会利于中国社会在快速转型中维持良性运作、稳态进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和资源,体育文化也因此成为体育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毫无疑问肩负着体育文化教育的重任.高校体育文化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构建:深化教学改革,挖掘体育文化资源;构建体育文化体系,促进体育与社会互动发展;强化文化批判,引导体育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空间批评”是在西方思想文化“空间转向”背景下,以新的空间观念为前提,实现文学研究批判功能的一种新型批评形态。其在融合文化地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第三空间、文化身份认同和女权主义等后现代文化理论。空间批评强调对丈学空间的文化解读,关注现代性所造成的空间与文化政治的融合。其从后现代美学和文化角度阐述了文学批评的多维属性,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群体所特有的“文化标签”,是社会文化中较有影响、生命力旺盛、前卫意识较浓厚的一种亚文化,其特有的内涵、特征及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师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已经置于全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给师德建设提出新的问题与挑战。而经历了合并、升格等结构调整的地方高校在师德建设领域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强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师德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重要问题。校园文化在师德培育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为主题与内容进行宣传教育;第二,以校园文化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实践与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20.
构建文化软实力是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职业教育长久发展的可靠保障.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化软实力还很薄弱,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高专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点是提升文化精神力,形成深入人心的制度文化,增进文化制度力,同时还应强化文化行动力,三力共同作用,发挥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化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