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介绍一种微结构描述语言。借助于这种描述语言,包括集成电路、MEMS等在内的各类微、纳尺寸的器件,都能够得到描述并借此进入微结构制造自治系统。微结构制造自治系统是我所提出的一种概念性系统,意指具备一定的智能,能够应对多种制造过程突发情况的全自动化的集成电路无人制造系统。系统在获得特定加工对象的结构描述之后,可对结构进行分析,提取结构特征并自动生成加工制造工艺。本文结合一个CMOS结构实例,介绍了所定义的微结构描述语言的各项先进特性。这方面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每个微结构器件,包括将要被发明的,可视为微结构描述语言所能够描述的对象集中的一个特例,从而得到统一的分析与处理。结构特征的分析,为接下来的工艺流程自动生成工作搜集和准备了必要的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校软件项目缺乏高水平技术管理人员和过程管理机制的特点,以实验室项目煤矿安全监管系统为例,讨论敏捷开发的实施过程。实践表明,在高校软件项目中实施敏捷开发能够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控制软件开发周期、降低返工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E辑)》2006,36(6):698-698
Larson Davis听力计校准系统提供824精密声级计系统所需的电源。另外,System824所具有的实时分数倍频滤波器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听力计测试。同时,824-AUD内置了用于窄带分析的FM和PulSe,400-1ine FFT分析及谐波失真分析等功能。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用于多入多出无线通信系统的新型差分空时编码——差分空时块对角码.利用这种编码所具有的块对角结构,能够设计出多种高性能差分空时块对角码,尤其适用于发射天线较多、传输速率较高的情况.在平坦衰落信道下,当传输速率高于1bps/Hz时,差分空时块对角码的性能优于传统的差分空时码,而且发射天线越多优势越明显;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采用此编码的多入多出正交频分复用系统能够同时获得很高的空间、时间和频率分集增益.由于具有特殊的正交结构,差分空时块对角码还具有简单的译码算法.另外,采用此编码还可以大幅度降低射频电路成本.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新的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这种网络克服了Kohonen自组织神经网络不能直接处理划分和布局问题的面积约束,邻域确定困难和学习速度慢等缺点,还将这一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以芯片间连线代价最小和时钟周期最小为优化目标的,以面积和是延为约束条件的性能驱动的MCM系统划分中,算法不仅学习速度快,能够处理大规模电路划分问题,而且具有整体优化效果,本算法已用VisualC++编程实现,实验结果表明,这是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非线性系统及非线性作用的特点,探讨了非线性现象中所包含的系统辩证规律。提出了人地协同论,对“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理论进行了系统思考。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来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可持续发展思想普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愈来愈呈现区域化特征,区域创新能力、潜力和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巳成为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策因素。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来源和基础是: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渐进经济学理论、新区域科学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及新产业区理论,本文对这四个理论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现在天空中有两种规模最大的卫星导航系统,如果把它们组合起来就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GPS和GLONASS的组合系统在任何时间内都能接收到11颗卫星的组合,它能很好地改善系统的几何因子,使得系统可用性达到100%,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RAIM)也能大大地提高。单独使用GPS或GLONASS为提高定位精度须采用差分技术,使用差分技术就增加了地面基准站的投入和系统的复杂性,在组合系统下本身精度就提高多了。由于GPS和GLONASS具有不同的轨道面,卫星分布也不同,GPS适合于中纬度地区,GLONASS适合于高纬度地区,两者兼容互补作用 很强,所以GPS和GLONASS组合系统的实用意义特别重大。我国科技工作者应深入研究这种组合系统以减小GPS的使用风险。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描述了系统建模与仿真主要研究内容之后,阐述了近年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大件运输辅助决策系统有助于提高大件运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了对其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研究,首先从目标功能、技术性能、经济效果三个方面构建了大件运输辅助决策系统的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然后采用灰色统计方法建立测评矩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辅助决策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实例验证论文提出的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为得到顺煤层水力割缝抽采瓦斯渗流规律以及预测水力割缝后瓦斯气体抽采量,结合渗流力学和弹塑性力学理论,建立了水力割缝抽采煤层瓦斯的固流耦合数学模型,同时给出了相应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利用Madab计算得到顺煤层水力割缝后煤体应力场、瓦斯压力场以及瓦斯抽采量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水力割缝后,煤体有效体积应力得到释放;沿割缝方向储层卸压效果明显;煤层内裂隙、裂缝数量增加,长度和张开度增大;煤体渗透性能增强;煤层气抽采量较普通钻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模拟结果显示了顺煤层水力割缝抽采煤层气的优势。此模拟方法对煤层气增产工业中确定水力割缝工艺参数以及预测瓦斯产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南票三家子煤矿瓦斯地质资料的分析,并结合煤层瓦斯含量的现场测定和实验室测试,探讨了断层、构造凹地、煤层围岩、含煤岩系沉积环境以及岩浆侵入等地质因素对6-2煤层瓦斯赋存、分布的影响;夯析了各因素与瓦斯含量的关系,即断层、岩浆侵入破坏了煤体的结构,构造凹地引起的压性应力导致6-2煤层区域性渗透率下降,这些因素对瓦斯的逸散均起了阻碍的作用,因此是影响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绘制出瓦斯含量等值线图,进而为采掘布置和瓦斯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被保护煤层底板穿层抽采钻孔合理布置方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保障穿层抽采钻孔施工安全和提高被保护层卸压瓦斯抽采效果,通过上保护层开采邻近煤层瓦斯涌出情况的分析和上保护层开采底板煤岩体卸压特征的数值模拟分析,对不同层间距被保护层穿层抽采钻孔的合理布孔方式进行了研究。现场试验表明:下伏不同层间距被保护层底板穿层抽采钻孔不同的布置方式能保障钻孔的安全施工和被保护层卸压瓦斯高效抽粟。  相似文献   

14.
为了增加多元回归模型预测的精度,将主成分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提出了PCA—MRA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实际瓦斯含量预测。结果表明,PCA—MRA模型消除了输入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减少了输入变量值个数,提高了预测精度,便于实际推广和应用,为瓦斯含量预测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针对晓明矿地质条件,综合运用关键层理论、围岩平衡法、“三带”法、数值分析及巷道探查等方法分析了7#煤层回采后上覆围岩活动规律,确定了上部4—1#煤层的底板下沉量、煤体破坏程度及煤层应力状态以及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综合理论分析、数值分析及现场探查结果,判定4—1#煤层上行开采是可行的,并提出回采设计方案,为晓明矿及类似条件矿井进行上行开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厚煤层采煤方法选择多目标非线性的问题,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预测仿真模型,利用神经网络改进算法训练网络,通过早停的方式解决网络过拟合问题。通过计算机仿真结合现场应用表明,该模型给出了最优方案,可为厚煤层采煤方法的合理选择和工作面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预测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在煤矿开采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了解开采上保护层的卸压特征,通过开采上保护层底板煤岩体应力变化的数值模拟,对不同距离被保护层的应力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层间距的增大,被保护煤层的卸压范围越小,卸压程度越低,被保护煤层卸压范围内应力变化也由“W”型向“V”形转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构建三维矿床模型过程中,形成最佳逼近的煤层界面模型,将移动拟合法引入到煤层界面插值中。根据煤层的赋存条件以及原始采样数据的分布特点提出了参数优化选择的有效方法及适用条件,并通过数学方法改善病态矩阵,使待估区域中的插值结果精度更高。以某矿的煤层界面数据为样本,通过交叉检验确定权函数,进行空间插值以及三维可视化,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矿床的基本特征,为矿床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针对北京长沟峪煤矿东二西四槽回采巷道的地质条件,利用FLAC^2D软件模拟研究了该巷道的非对称变形特征及强度薄弱部位,确定了用于这类巷道的合理的锚网索支护方案,通过现场实施,进行了巷道表面位移、围岩深部位移、锚杆(索)动态锚固力等内容的矿压监测。数据显示,该支护方案设计合理,取得了理想的支护效果及显著的经济效益,对类似急倾斜煤层支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冲击地压是一种特殊的矿山动力现象,而冲击倾向性是煤岩体发生冲击地压的内在因素和必要条件.对松树镇煤矿主采煤层进行冲击倾向性试验,对冲击能量指数、弹性能量指数和动态破坏时间三个煤层冲击能量指标进行分析,得出煤层无冲击倾向性.但对开采煤层数值模拟,得出深部煤层顶部最大主应力值、顶板下沉较大,需要实施一定的防治措施.这为该矿防治冲击地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