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诗歌《一个拓荒者的渐趋疯狂》描写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对该诗的分析,试图展现阿特伍德的自然观和生态思想。阿特伍德在诗中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主客二分的观念进行了批判,她还指出,人类藐视自然的行为必将导致破坏性结果,自然最终会用自己的话语向人类提出抗议。  相似文献   

2.
潘玥 《科技信息》2009,(31):I0184-I0184,I0094
对于中诗英译问题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主要从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的角度出发,从语法隐喻角度探讨尚为少见。本文旨在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以王维《相思》一诗的两种译本为例进行概念语法隐喻分析,以探索语法隐喻理论对中诗英译的指导作用,希望能为诗歌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3.
将语用学的理论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找到文学研究和语用学研究的契合点,对于文学和语用学的研究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语言学领域中的合作原则理论对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话语交际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使我们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解,也可以验证语用学理论应用到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话语结构学说,对Austin的小说《傲慢与偏见》第3部分第14章中的人物之间的权势关系进行了会话分析,揭示在这个片段的冲突话语中3个人物之间失衡的权势关系的语言学根源,由此加深对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探讨了胡适的<尝试集>在中国诗歌话语转换中的意义.通过对话语的4个要素言者、文本、听者和具体语境的分析,认为<尝试集>在诗歌话语转换中起了不可替代的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并且诗集已基本实现了诗歌话语转换.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结合Sacks等开创的会话分析理论,以中央电视台多人参与型的商务谈话类节目——《商务时间》为个案,从开场、主体和结尾等方面对会话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并从话轮转换、修正机制、反馈项目等方面对会话局部结构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多人参与型的半机构话语的会话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心雕龙》中的诗歌批评自成理论体系,其一是《明诗》篇中对诗歌抒发情志的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二是《情采》篇中强调诗的缘情审美特性,提出“为情造”,达到诗歌创作中情理并存、情志并重的状态;其三是《知音》篇中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诗歌批评鉴定理论,对诗歌鉴赏的主体和客体诸方面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其四是《神思》、《隐秀》篇中对诗歌意象的深入探索,指出诗歌的特点就在于意存象中、隐在秀中,主客观相通,物我交融等,这些都是刘勰对中国诗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细读的方法,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和时代背景等因素,分别从民间话语,启蒙话语,女性话语和政治话语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多重话语特色,并试图挖掘出隐藏于显性文本之后的隐性文本和潜在对话。  相似文献   

9.
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域理论,对英国诗人A.E.Housman的诗“Is My Team Plouging”中的话语语场(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语式(mode of discourse)等三方面情景语境因素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发现语域理论在分析诗歌的语义语用特征中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这有助于我们深入领会诗歌的主题意义,挖掘诗歌的美学价值,为文学文本的诠释提供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10.
唐末诗人司空图的《诗品》,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貌的诗歌理论著作。他以诗的形式论诗,将诗从艺术风格上加以仔细的分类。并从创作的角度探讨了取材、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对形成各种艺术风格的作用。此外还论及了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强调了诗人的思想修养,人生态度与作品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司空图的《诗品》,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认识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客观事实,揭示诗歌创作的广阔道路,掌握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等方面,都是有意义的。司空图在全面研究唐诗的基础上,对唐诗的各种风格和流派进行了大规模的汇集、整理和分类。把诗歌从风格上分为雄浑、冲淡、纤(?)、沉著、(?)古、典雅、洗炼、劲健、绚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密、疏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文化语境下 ,诗歌借鉴是进行艺术交流和推动诗歌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新诗就是在外国艺术尤其是外国诗歌的影响下诞生和发展的。所谓诗歌借鉴 ,就是对外国诗歌的艺术观念、手法等有所借用 ,从而使本民族的诗歌具有更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诗歌借鉴主要包括直接借鉴、中介借鉴、间接借鉴等几种方式 ,它们各有特点 ,既有优势也有不足。试图从新诗对外国诗歌的借鉴出发 ,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严羽针对当时受理学浸染和江西诗派影响的诗学现状,充分吸取传统话语资源,兼容并蓄,把已有的"识"、"参"、"悟"等范畴纳入其严密的诗学体系中去,将零散的、片段式的观点串联成一个互文的有机体系,赋予其辨证色彩,在"突围"中求"新变",体现了继承传统和独特创新的统一。同时,他的艺术理想同宋代诗风及文化氛围格格不入,与时代的错位注定其孤军奋战,也塑造着他成为批评史上的理论斗士。严羽诗学的悲剧意蕴折射出其理论的超前性和思想的跨时代性。  相似文献   

13.
"第三代"诗歌在1986年的群体展现之前,与文学体制的裂缝有着复杂的关系。有关朦胧诗的多次讨论,以及《诗刊》等刊物发表的文章,都显示出不同文学话语之间的对立和杂糅。这给"第三代"诗歌的发展既带来束缚又带来时机,还影响到其文学形象的建构。思考裂缝与呈现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文学历史的繁复面貌。  相似文献   

14.
厦门城市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仲义的新著《中国前沿诗歌聚焦》在中国新诗研究上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局面。他以个人的眼光,前沿的视域,严谨的问题意识,野性的思维在近20年的诗歌场域里的前沿地带探索出一种优质的诗学资源,注入鲜活的诗学理论,拟定出一套全新的诗学话语建构体系。  相似文献   

15.
诗人朱湘和顾城之死 ,在中国新诗史上震动较大 ,曾经是评论界关注的两个热点。作为纯粹诗人和童话诗人对艺术的追求和执著 ,朱湘与顾城有相似之处 ,而他们之间的差别又是相当明显 :朱湘把生命的意义沉醉在诗歌创作中 ,至于顾城 ,却将生活等同于诗歌。朱湘和顾城都是十分相信艺术功能的诗人 ,而他们的艺术世界又存在着一个本质的区别 :诗歌之于朱湘 ,是梦想的港湾 ,精神的支柱 ,希望的寄托。而顾城 ,却因他对“个人主体”的沉迷和对自然的发现 ,力图营造一个脱离现实的幻型大厦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我国产生的最早的文学样式。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中被艺术化地运用,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从洪荒走向成熟,也是区别于外国诗歌的重要标志之一。赋、比、兴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秦、汉时期,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历史演进。以《诗经》为主要标志的先秦诗歌创作,主要是赋、比、兴三者的融合,以《离骚》为主要标志的楚辞创作,比、兴凸现而赋退之后位;以"汉赋"为主要标志的汉代诗歌创作,"赋"又有复活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文论《诗品》的思想内容既是风格论又是意境说。该作品探究出中国传统诗论"以心传心"的解读方式,通过体验文本的意境结构进而构建读者内心的意境结构。  相似文献   

18.
遍检现有研究唐宋诗歌选本的论著,如孙琴安《六百种唐诗选本提要》、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研究》、贺严《清代唐诗选本研究》、张智华《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卞东波《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考论》、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高磊《清代知见宋诗选本叙录》、邹云湖《中国选本批评》等,发现上述论著著录之外,仍有一些重要的唐宋诗歌选本遗漏,特增补20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它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诗谶作为一种隐秘的诗歌类型,贯穿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始终。在诡异奇幻的形式下,它反映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诗学批评观念,它的存在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是作家生命形态与艺术风格紧密联系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