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熊猫是人所共知难于饲养、不易繁殖的动物,但从1955年在北京动物园饲养展览,到1963年繁殖成功,只用了八年多的时间。可是雪豹这一驰名中外的高原珍兽,从在动物园中饲养到1984年在青海西宁人民公园创我国首次繁殖成功的记录,却经历将近三十个春秋。所以将雪豹繁殖成功,誉为1984年中国动物园中特大喜讯是很恰当的。现就雪  相似文献   

2.
今年,北京动物园人工饲养的珍禽朱鹮产卵并孵化出雏鸟,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这不仅因为朱鹮是濒临绝灭的珍稀鸟类,还因为人工繁殖朱鹮相当困难.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麻雀是人们熟悉的鸟,到处都能繁殖,而且一年能繁殖二三窝;但是你若是把一对麻雀放到笼中饲养,让它们繁殖后代,那可就难了.不信你就试试看.北京动物园饲养繁殖朱鹮经历了四年时间,可以说历尽艰难、坎坷,实在不容易!处在绝灭的边缘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朱鹮48只,野生的40只,人工饲养8只(北京动物园6只,日本"朱鹮保  相似文献   

3.
朱鹮是当今世界最濒危的珍禽,现存总数仅30余只,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系无价之宝。北京动物园1986年开始进行朱鹮人工饲养繁殖,当时只有1只幼鸟(1985年生),以后每年(1986、1987)从陕西洋县掏取1只幼鸟,1988年掏取两只,计5只。由于改变了朱鹮自然习性的“封闭式”的饲养方法,采取模拟朱鹮自然生态环境为先导,进行人工饲养繁殖研究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世界朱鹮饲养繁殖的历史,并对人工种群发展过程中的保护管理措施和现状进行了总结.从1872年英国伦敦动物园饲养朱鹮开始,朱鹮的饲养已经历了130多年的时间.1981年中国朱鹮重新发现以来,经过科学家的努力,中国朱鹮的人工饲养繁殖,无论从饲养管理、人工繁殖, 还是疾病防治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04年底,包括日本佐渡、北京动物园、洋县朱鹮 救护饲养中心和陕西楼观台珍稀动物抢救饲养中心的4个种群,世界朱鹮人工种群的数量已达 422只.  相似文献   

5.
人工饲养下的大熊猫,其繁殖史只有23年。在这23年中间,国内外动物园对大熊猫的饲养及繁殖,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我国的动物园、养殖场和自然保护区饲养站共繁殖大熊猫50胎,产生86仔,哺育成活28只。哺育成活的比例甚低,只有33%左右。各动物园总结以往大熊猫繁殖的经验教训,于1986年在大熊猫繁殖工作中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好成绩,全国共繁殖大熊猫11胎,产生16仔,哺育成活8仔,幼兽成活率一跃为50%。北京动物园育成两仔在北京动物园的繁育室内,饲养员和几位专家自9月初关切  相似文献   

6.
文中叙述了雪豹在新疆山区的分布,其中以塔什库尔干、民丰和婆罗科努山地区的数量较多;雪豹饲养地乌鲁木齐地区大气污染严重,属于煤烟-砂尘型;介绍了人工饲养雪豹的概况和常见疾病,对改进雪豹的饲养环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前世界上朱鹮仅存40余只.这种珍禽过去曾经广泛分布在亚洲东南部地区,但近几十年来数量急剧减少,前苏联和朝鲜已无野生的报导.日本1952年有20只,到1980年只剩下5只,1981年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在我国,1930年14个省份有分布,到1958年就只有甘肃、江苏、陕西等省可采到标本,60年代后销声匿迹,直到1981年才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当时仅有7只,朱鹮数量急剧下降,一方面跟环境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则不能不考虑其自身因素——种群生命力下降.为了拯救朱鹦免于灭绝,1986年中国林业部给北京动物园下达了"朱鹮人工饲养和繁殖基础研究"的科研任务,北京动物园成立了"朱鹮养殖中  相似文献   

8.
保护雪豹和华南虎的两个国际讨论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自然》1992,(4)
(一)1992年7月26日至30日,在青海西宁召开了第七属国际雪豹学术研讨会(Symposium).笔者作为国际雪豹基金会的国际顾问组成员和IUCN猫科专家组成员参加了这次会议.首届国际雪豹学术研讨会是1978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赫尔辛基动物园是国际上饲养繁殖雪豹最有成就的动物园.其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即1980年在瑞士苏黎世,1982年在美国西雅图,1984年在西德克列菲尔德,1986年在印度斯利那加.1986年后改为三年召开一次,即1989年在原苏联阿拉木图,今年在我国青海西宁.  相似文献   

9.
北京动物园产两胎育成两仔北京动物园饲养的大熊猫近年种兽年龄偏高,?性种兽配种不佳.1990年中国动物园协会大熊猫繁殖技术委员会研究决定北京西安两动物园合作繁殖大熊猫,北京送雌兽到西安与正值壮年的雄兽"湾湾"配种.1991年初春,北京动物园的雌大熊猫"岱岱"远往西安与"湾湾"交配,140多天后于8月22日21时产1仔.产后"岱岱"顺利抱起幼  相似文献   

10.
分布在青藏高原某些地区的野牦牛,是我国一种著名的特产珍贵动物属于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国内除北京动物园外,只有一两家动物园养过它.国外则至今未曾展出过.所以野牦牛又是稀有的展览动物. 我国饲养野牦牛开始于1969年.由于运输上的问题,野牦牛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运到北京动物园后不久皆因病死去.1972年2月又从青海省曲马莱马场获得二对,除一公牛因途中受重伤死去外,其余三只(一公两母)皆成年.从1973年起至1980年止,已繁殖6只,皆为单胎. 野牦牛的展出、繁殖成功,已受到国内外各方面的重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情况.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2020,(2)
正北京动物园科普馆于2016年夏季引进了2雌1雄共3只成年吐鲁番沙虎,并在2017年初繁殖出小吐鲁番沙虎。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饲养,工作人员把整个过程编写成一个课程,应用到保护教育活动中。  相似文献   

12.
1998年9月25日,北京动物园的12岁雌性大熊猫“乐乐”顺利产下两个雄性幼仔。它们的体重分别为180克和170克,还不到母亲重量的千分之二。为了使这两只幼仔都能够成活,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科技、饲养人员在产前充分研讨,借鉴兄弟单位一母带双仔的经验,利用自身人工育幼的先进技术,制订了几套详尽慎密的可行性哺育方案及各种应急措施。初生的前七天,第一仔由母兽哺育,第二仔用母犬哺育。后因母犬泌乳量不足,从第八天开始,实施  相似文献   

13.
大熊猫的分类地位,自1869年以来,争论己愈百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与小熊猫应独属一类;形态学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以1986年北京动物园等的专著告其大成;生态、生化和细胞遗传的研究,发表的论文近百篇,以1985年发表的《卧龙的大熊猫》一书在国内外最为系统;饲养繁殖、兽医与预防发表论文190余篇,五十余年先后有41家,曾饲养了240只大熊猫,其中有13处,共繁殖66胎,产仔100只,存活半岁以上的33只,现在国内外还约饲养有100只大熊猫.  相似文献   

14.
白头叶猴是五十年代才发现的,我国独有的一种珍贵而稀少的动物如何使这种野生动物能够接受人工饲养,并繁殖后代,北京动物园经过一番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5.
雉鸡在我国境内分布很广,但海南省于1990年才开始引进雉鸡进行饲养繁殖的,并获得了成功。我们从1993年10月以来将东北环颈雉与美国七彩山鸡两个亚种进行了杂交繁殖,取得预期结果。1雉鸡的生物学特性1.1雉鸡简介雉鸡属鸟纲鸡形目,雉科的鸟类,别名有山鸡...  相似文献   

16.
毛冠鹿主要产于我国,生性胆小,人工饲养及繁殖困难.成都动物园饲养有1雄3雌4只成年毛冠鹿,多年没有繁殖.通过设置专门的饲养场地,并在其中种植大量毛冠鹿喜食的小叶女贞、毛叶丁香等植物,将4只毛冠鹿放入这样一个僻静无干扰的环境中饲养.提供多样化的饲料和足够的能量,每只毛冠鹿日平均摄入能量〉4604.6kJ,同时毛冠鹿还能自由采食场地中的植物,很快适应了环境,使多年未繁殖的毛冠鹿开始繁殖.2003年有一只雌性毛冠鹿产仔,2004年3只雌性毛冠鹿全部产仔并存活.产仔率和存活率都达到了100%.  相似文献   

17.
雪豹(Panthera Uncia Schreber)属于食肉目、猫科、豹属。产于亚洲中部地区。分布于我国的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甘肃等地。数量稀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4年7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西藏林业局将一只1月龄野生雄性小雪豹送到濒危动物中心。由我承担起救护和饲养它的重任。小雪豹年幼体弱,我为它付出了很多心血并给予它母爱,同时我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快乐。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1997,(4)
一对大雁连续几年飞临北京紫竹院公园筑巢繁殖,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今年,这对大雁再次来到这里,受到市民关注。在北京林业大学学生的精心守护下,大雁成功的繁殖成活两只雏鸟,终于圆了做父母的梦。或许人们要问,大雁如何生活?我国有多少种了它们分布在什么地方?借此.请张正旺教授向您作个介绍。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是全世界注目的濒危动物,我们对其生物学的研究,可概括成以下四个方面。一、地理分布和栖息环境它们分布于我国的第二阶梯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受东南季风影响,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其水平和垂直分布都有少——多——少的趋势。栖息地常在峡谷之上半封闭的削蚀面或坳沟,小气候较稳定,土层厚而地势平缓,乔木层郁被度和竹子复盖度均较适度。二、食性与营养大熊猫所食的食物99%都是竹子,包含40余种,但常食者仅10余种,而每座山又往往只有2—3种竹为其主食竹类。在营养上它们采取了择优觅食和多食的对策。它们从竹子中所获得的营养物质,除足够的氨基酸外,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另外尚有比较丰富的微量元素。三、活动、巢域与社群结构它们活动的方式是昼夜兼行。凌晨03—06时和黄昏16—20时为活动高峰期。日活动概率约为60%,主要用于采食,但采食时间又常随季节而有变化。它们的巢域较小,约4—7平方公里,年龄和性别均有差异。雌性约4—5平方公里,每月利用约1/10并多集中于核域内;雄性约6—7平方公里,每月要利用1/2,其巢域内除拥有生活资源外,尚有2—3只雌体。大熊猫虽营独栖,但仍有松散的社群结构,其成员约10余只,活动范围约15—20平方公里。每当发情交配季节,彼此通过嗅、听和视觉可交换信息,通报各自生理状况。当社群内一雌性发情,信息所及的2—3只或社群内全部雄体(4—5只)都参加争配,最后仅一序位最高的获得交配权。它们还有返归巢域和依恋固有的社群的行为,故迁移放养不易成功。四、饲养与繁殖自1963年北京动物园第一次繁殖成功以来,共约饲养过200只大猫熊,经过24年约死去了一半,其中饲养繁殖现还活着的不到30只。死亡大于出生率三倍以上。据国外38只饲养大猫熊统计,平均寿命仅8.5岁。在饲养状况下,50多年约100余只雄体,有交配能力的仅约10只;约100余只雌体,仅有29只受孕产仔。在野外由于它们栖息于无污染的环境,能最优选择食物,食物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又很丰富,故能正常发育生长,不存在繁殖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12年6月,北京动物园两栖动物爬行馆迎来了两只肩负"国际友好"使命的阿尔达不拉象龟。象龟是舌赛尔共和国的国宝,这对象龟更承载着美好的祝愿和深厚友谊。它们憨态可掬,性情温和,深得游客喜爱,很快成为北京动物园的大明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