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合成了两种CU(Ⅰ)的双核配合物:和.发现两种配合物室温下在DMF、DMSO和Py等溶剂中均能可逆地吸氧.吸氧后,溶液呈绿色;用抗坏血酸还原成无色.如此可循环使用数次.相同条件下,在DMF溶液中,配合物(Ⅱ)的吸氧速率和饱和吸氧量显著高于配合物(Ⅰ).并分离出了配合物(Ⅱ)的氧合物  相似文献   

2.
血蓝蛋白模型化合物的合成和载氧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两种Zn(Ⅱ)、Fe(Ⅲ)的双核配合物,并用红外、紫外、摩尔电导、热重及元素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用硝基四唑氮蓝光还原法研究了这两种配合物及其结构类型的3种Mn(Ⅱ)配合物催化歧化超氧离子的能力。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在10^-6 ̄10^-8mol·L^-1的浓度范围内对NBT光还原速率均能达到50%以上的抑制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鲎血蓝蛋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超离心和柱层析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及电镜技术,研究中国鲎血蓝蛋白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经SephadexG-100纯化的血蓝蛋白在PAGE电泳中出现4条带.纯化的血蓝蛋白再经DEAE-32纤维素柱层析得到5个洗脱峰,每个峰在PAGE电泳下可分辨出4条带.在电镜下,血蓝蛋白分子出现环形、五角形、十字形和蝴蝶结形等构型并与其他解离的中间的构型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5.
高连周  张廉奉 《河南科学》1999,17(4):365-369
室温下,在配体存在下,通过氧化加成反应合成了双核铜配合物「Cu(C6H5COO)2(L)」2,L=C5H5(NO(1),4-methylpyridine(2),2,6-bimethylpyrdine(3),「Cu(C6H5COO)4(dppe)」(4),dppe=双二苯基膦乙烷,以元素分析、电导,热重-差热分析、红外光谱,磁图二色性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1)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一个苯并咪唑桥连的双核铜(Ⅱ)配合物,Na3[Cu2(NTA)2bZim]·10H2O(NTA为三乙酸三价负离子,Bzim为苯并咪唑负离子),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UV/VIS,IR,ESR谱,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它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0426(7)nm,b=1.2074(5)nm,c=1.4680(2)nm,a=73.62(3  相似文献   

7.
超氧化物歧化酶模型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活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导乙二醇二乙醚二胺四乙酸(EGTA)和邻苯二胺共热缩合得到双核配体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4-二乙氨基乙二醚(EGTB)及合成的一系列含Cu(Ⅱ),Fe(Ⅲ),Mn(Ⅱ)的具或不具咪唑外桥的EGTB配合物,对配体的~1H NMR,IR,UV-Vis谱及配合物的IR,UV-Vis谱、元素分析、电导等性质进行了研究。并用硝基四氮蓝唑(NBT)光还原法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对配合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配合物在10~(-6)~10~(-7)mol·L~(-1)的浓度范围内具有很好的歧化超氧离子自由基O_2~-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对称的八齿(N6O2型)双核配体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4-二乙氨基乙二醚(EGTB)及两种含锰(Ⅱ)双核配合物:(Mn2EGTB(OAc)2)(BPh2).3H2O(I),(Mn2EGTB(OAc)Cl)Cl2.2CH3OH.H2O(Ⅱ),对(I),(Ⅱ)进行了^1HNMR,UV-Vis,摩尔电导,中远红外,EST和循环伏安研究,初步推测配合物(I)和(Ⅱ)分别具  相似文献   

9.
采用蛋白质序列比对、同源建模和分子进化树构建等生物信息学技术,探索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SF)的同源关系.结果发现,血蓝蛋白75kDa单体Ig-like区与人Ig存在5个同源模序,同源性为52%~69%,其中IgLH611-625模序与其同源序列(IgH41-55)的模拟三维结构同样非常相似.进一步研究显示,IgLH611-625模序不仅与多种高等生物IgSF分子具有同源性,而且在系统进化树中可与5种IgSF分子归属于同一大类.提示,血蓝蛋白确实与IgSF分子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两个新型的含三吡唑硼配体(Tp和Tp*)的双核铜(Ⅱ)配合物[TpCu(μ-1,1-N3)2CuTp](1)和双核钴(Ⅱ)配合物[Tp*Co(μ-N,S-NCS)2CoTp*](2),并通过IR,UV-vis,EPR,CV,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进行表征.配合物1具有μ-1,1一N3桥联的双核结构,变温磁化率测试和解析结果表明铜(Ⅱ)离子之间存在弱的铁磁相互作用.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1.957 9(5)nm,b=0.806 89(19)nm,c=2.678 2(6)nm1,β=108.763(9)°,Z=4,R1=0.045 7,wR2=0.116 4,其结构为μ-N,S-NCS桥联的双核结构,变温磁化率测试和解析结果表明钴(Ⅱ)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两种手性配体试剂的合成及其热力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L-丝氨酸、L-苏氨酸与氯乙醇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分别合成得到具有手性的螯合中心配体L-N,N-双(2-羟乙基)丝氨酸和L-N,N-双(2-羟乙基)苏氨酸。用FT-IR,HNMR,FAB-MS等对它们进行了结构鉴定,并测定了它们的溶解热及质子化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12.
以电化学和光谱电化学方法探讨了合成辅酶B12模型化合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用化学方法合成了系列轴向基团具有纯电子效应的辅酶B12模型化合物RPhCH_2-CoTMAPI(R=CH_(3-),NO_(2-),H-,Br-,KCO_(2-),COTMAP I为碘化四[N,N,N-三甲胺基]苯基钴卟啉)。以红外,紫外可见光谱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用量子化学方法讨论电子效应对Co-C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两种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4-二乙氨基乙二醚(EGTB)铜(I)双核配合物[Cu_2(EGTB]X_2(X=Cl ̄-BF ̄-_4)已合成.电子光谱和荧光发射谱表明它们可与分子氧结合,氧合-脱氧循环可重复多次;CV法测得配合物氧化还原电势,表明CU(Ⅱ)配合物(氧化型)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定性检测还表明氧化型有过氧化氢酶(CAT)性质,能分解H_2O_2放出O_2气.首次发现和证明了同一配体不同氧化态配合物分别具有载氧、SOD及CAT活性.  相似文献   

14.
以介孔氧化硅SBA-15为硅源,Zn(NO3)2·6H2O为锌源,碱性条件下于220 ℃进行水热反应,合成了束状纳米带形貌的异极矿Zn4Si2O7(OH)2·H2O. 产物经过500 ℃焙烧,对焙烧产物进行了XRD表征. 结果表明得到了产物Zn4Si2O7(OH)2,且由SEM表征可得焙烧后产物形貌无明显变化,仍为束状纳米带,长度约为十几微米. 以Zn4Si2O7(OH)2束状纳米带做为电极材料研究其电化学性能(锂电池组装材料为活性物质、乙炔黑、聚四氟乙烯,质量比为7:2:1),放电循环性能图表明在电流密度为0.1 A/g时,Zn4Si2O7(OH)2纳米带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 176 mAh/g. 但是,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放电比容量逐渐衰减,可能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不可逆反应.  相似文献   

15.
作者合成和表征了3个通式为[Co2(PMTA)L4]的新双核钴(II)配合物,其中,PMTA代表均苯四甲酸根四价阴离子,L分别为邻苯二胺(obda)、2-二甲氨基乙胺(Me2en)和3-二甲氨基丙胺(Me2pn).根据元素分析、摩尔电导测定、红外和电子光谱等手段,已推定这些配合物具有均苯四甲酸根桥联的双核钴(II)结构,其中,两个钴(II)离子均处于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作者还测定并解析了配合物[Co2(PMTA)(Me2pn)4]的变温(4~300K)磁化率,求得交换积分J=-0.28cm-1.根据实验结果作者认为,在双核钴(II)配合物中的钴(II)离子间存在极弱的反铁磁自旋超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合成2—(4—异丁基苯)丙酸希土十五种固体配合物,R_B(Ⅱ b)_3 nH_2O(R_B=La-Pr,n=2;Nd,1.5;Sm,1;Eu,Gd,r,0.5;Tb-Lu,0).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表明15种配合物都是无定形的.研究这些配合物的红外光谱、~1H-NMR、摩尔电导及溶解性等性质,进行差热一热重分析.配合物中羰基的对称、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之差值表明配位体羰基的配位方式是双齿或多聚螯合配位.拉曼光谱中R_B-O的振动频率为491,370,260cm~(-1).  相似文献   

17.
镍与吡啶-2,6-二甲酸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镍( )与吡啶-2,6-二甲酸配合物[Ni(HDPC)2]·3H2O,并获得其单晶.该配合物单晶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1.3670(2)nm,b=1.0043(10)nm,c=1.3767(2)nm,β=115.140(10)°,V=1.7110(4)nm3,Z=4,Dc=1.727Mg/m3,μ=1.201mm-1,F(000)=912,结构偏离因子R=0.0288和ωR=0.0798,吻合因子S=1.013.  相似文献   

18.
焦学瞬 《河南科学》1996,14(3):260-264
采用酯交换法,合成制得单硬脂酸聚乙二醇400磷酸酯(盐),并探讨了其表面活性。本法之产品磷酸单酯收率高,产品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