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玮  金鸿  郭萍 《科技信息》2010,(32):I0189-I0189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根据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归纳出企业的“专业性”、“技术性”、“社会责任感”和“地域性”等几条工学结合企业选择准则。采取有效措施,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田中喜  刘伟利 《科技信息》2012,(24):251-25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是我校现阶段工作的重点,本文针对数控专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校企结合、校企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极大的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韩玉麒  赵雪利 《当代地方科技》2011,(14):131-131,133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引入了"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等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很多学校对这些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各有不同,甚至有些存在有误区。文中针对此种现象,对"工学结合"和"产教结合"教学模式进行辨析探索,从它们的内涵以及应用来分析他们的相同和区别之处,并提成这两种教学模式的结合使用方式,从而更好的利用这些教学方式来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电子产品先进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电子工艺或者SMT专业。由于SMT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且SMT设备及产线昂贵的开销,使得学校仅仅是为了教学需要而使SMT产线长期运行还有困难,鉴于此,本文就SMT课程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前提条件。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院校,离不开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6.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所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高职院校要正确地认识和分析高职生的思想行为客观状况及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在校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选择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德才兼备、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张继冬 《科技信息》2010,(31):267-267,276
校企合作开展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职业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作为中职教育的办学主体,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争取上级支持,得到企业认同,努力探索符合国情、域情、校情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教模式。  相似文献   

8.
何孟渺 《科技资讯》2013,(8):223-224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土地面积少,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总量现已跃升到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并不高,经济的发展仍以粗放式为主,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利润微薄,与世界强国相比,差距明显,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和创造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中国必须成为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公办、民办、自学、自考等多种渠道培养不同层次的各方面人才,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但随着世界经济向纵深发展,其时代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精细化、多样化,但许多院校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不相一致,存在着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和创造大国,不但要源源不断地输入适合社会需求拥有高技术高素质的研发创新人才和高素质高智商的管理人才,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能操作又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可以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与企业联手,本着合作规划,合作培养,共同受益的原则,进行校企紧密合作,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创造效益。高职院校可以工学结合,分阶段、递进的方式,以三位导师、三方管理、三元评价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实现校企双赢,更有利于学生迅速走上就业岗位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勇 《科技资讯》2013,(29):191-19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了工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俊  廖炜 《科技信息》2009,(36):124-124
现阶段高职教育正在迅速发展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必然要进行改革。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对工程造价这种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基于科学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理论以及参考其他高职院校的一些教学经验,提出针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衔接与融通的实践教学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11.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开展工学结合并在实践中解决比较突出的工学矛盾,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断解决工学矛盾,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借鉴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依托行业优势,走校企“熔合”、订单培养之路,从企业需求出发,把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融入企业价值链,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探索和创新,积累了面向企业服务的成功经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学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以滨州职业学院家纺学院服装专业实施"半工半读"为背景,通过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进行的实践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邓鹏 《科技资讯》2014,(30):150-151
我国高校开始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有一段时间,随着办学模式的深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校、企业也找到了合作的契合点,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但同时,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如何让高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共同利益得以体现,充分调动三方的动力,成为了现阶段研究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董德明 《科技信息》2009,(29):I0299-I0300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将“工”与“学”,“校”与“企”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能力。本文以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矿山机电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提出了校企合作的三个阶段,工学结合的三种形式及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与同行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运用"项目教学法",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以"项目教学法"为载体,以服务企业生产和科研创新为宗旨。改革成功的基础在于企业需求、方法在于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关键在于确保办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工学结合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对现有的工学结合模式进行研究和归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成人机制专业的工学结合现实和国内外工学结合现状,归纳了主要的结合模式,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新的合作方向.  相似文献   

18.
林梅 《科技咨询导报》2009,(29):194-194
各地职业院校在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验,也得到了一些过失和教训。本文从选择合作企业、建立组织机构、制订人方培养方案三方面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行了有利论述,希望能给同行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9.
罗金佩 《科技咨询导报》2010,(1):157-157,159
本文以推进"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为基点,分析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体育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基本体育功能的同时,也应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特征体现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功能。同时提出实用体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理和教师必需的素养配备。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中教材建设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教材开发是高职教材建设的新思路、新方向;指出互利互惠是教材建设的前提,并具体论述了教材建设中的关键注意事项,即学校和企业需相互配合,要用"以学生为本"为原则来编写教材,应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