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朱生豪的翻译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的神韵;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2.
以朱生豪的Hamlet汉译本为个案,通过描述译者的翻译目的、审美标准及创造性叛逆策略,分析如何介入译本,从而进一步认识朱生豪的翻译艺术,同时指出,译者的主体能动性介入决定了其对原文的解读方式和表达形式,译文延伸了原文的生命,译者借翻译实现了其艺术价值观和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3.
朱生豪被誉为莎士比亚戏剧最重要的译者之一。他在向中国译介莎士比亚及其著作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以对《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中的独白的翻译为例。通过对比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位翻译大家对这一独白的不同译本,本文旨在分析朱生豪在创作最接近原文,最自然的译文中所做的努力,及这些努力在其翻译原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周文 《科技信息》2007,(22):127-128
本文从分析一代翻译楷模朱生豪的生平和译作入手,探究其"志在神韵"的翻译观,他在中国翻译思想史上所起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译理论无法适应电影字幕翻译的复杂性和特殊要求。由德国威米尔等学者提出的目的论,为字幕翻译的研究开辟了新视角。本文结合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试图回答目的论能否指导字幕翻译,译者如何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技巧。  相似文献   

6.
典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有其独特的特征。而典故的翻译至今为止仍然是翻译的一个难题。如何翻译使得典故易于理解,使得其中的形象在目的语读者的头脑中重现一个相似或者甚至是相同的形象呢?这是有待我们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朱生豪在《威尼斯商人》中采取的典故翻译的策略为基础,来探索上述问题的答案,并且对译者处理典故翻译提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双关是莎士比亚所运用的重要修辞手段,能否成功译出双关对重现莎剧的艺术技巧和丰富内涵意义重大。从双关修辞的艺术效果角度,探讨了朱生豪《汉姆莱脱》的双关翻译,指出其译文存在缺陷,未能忠实地体现原剧的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及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8.
朱生豪和梁实秋都是著名的翻译家,都为莎剧的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所以译文的风格也大相径庭。相比较而言,朱生豪采取了意译的方法,而梁实秋采取了直译的方法。换言之,朱生豪的译本是以中国文化为导向,而梁实秋的译本是以西方文化为导向的。本论文运用阐释学理论和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详细分析了莎剧两个中译本,体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赖海燕 《科技信息》2010,(19):279-280
鲁迅的翻译思想零散地见于他的著作或为别人的的跋序中,本文从其翻译阶段、翻译目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文学翻译观几方面对鲁迅的翻译思想稍做整理。  相似文献   

10.
陈明 《科技资讯》2011,(3):175-175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来看翻译的话,首先重中之重理应从英汉的思维差异谈起。思维对人类的语言形式和修辞具有重要的影响。思维是语言的脊梁和灵魂,语言是人们交际的思想载体。思维方面的差异是导致语言文化差异的根源。本文从英汉两种思维、语言、文化、遣词造句的角度阐明翻译技巧。其中包括自己对翻译的认识,即自己的翻译观,翻译的策略及翻译的具体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11.
商务英语翻译与普通英语翻译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比普通英语翻译更为精确、严谨。这主要是由商务英语的特殊性及其重要的功能所决定的,因此,在实际进行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商务英语翻译的策略与技巧。在商务英语翻译技巧与策略之中,正确的选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商务英语翻译之中的词语选择对策,旨在为商务英语的翻译提供一定的策略,希冀能供大家采纳和斧正。  相似文献   

12.
范林夏 《科技信息》2013,(6):239-240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在目的语文化背景下所预期达到的功能,并以此来指导广告翻译过程中策略的选择。功能翻译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极大的实践指导意义。"目的法则"可以使译者摆脱传统"对等"的束缚,积极发挥译者的能动性"连贯性法则"。这可以指导译者在充分理解原广告的广告效应的基础上,根据广告译入语读者的审美价值而采取直译、转译、仿译或删减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增加译文广告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而"忠实性法则"则强调不同的翻译策略都是由译文广告目的和译者对原广告的理解决定的,译文必须尽可能达到传达原文广告效应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任芝芹 《科技信息》2012,(19):265+290-265,290
翻译题的得分对于专八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全面分析了句子翻译技巧在专八考试中的运用,希望对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专八考试中翻译题目的准备能有所指导和启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论及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工作中较常用的翻译手段,翻译策略的选择可以直接体现出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思想,这恰可以体现出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严复和林纾是中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本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的目的来翻译国外作品,一方面彰显了翻译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把西方文化思想引入中国,成为中国翻译界的先驱。虽然他们翻译文本的角度和翻译策略有所不同,但却有着"启发民智"的共同目的,其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史上起到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译者的风格是文学翻译中译者身份的标识。译者风格的建构离不开译文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和贯穿于译文的翻译观。朱生豪、梁实秋两位翻译家所译《理查二世》译文风格迥异,在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审美取向,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文本策略,从而分别形成了“豪放、率真、大气”和“含蓄、简洁、典雅”的两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特色,以期对作为翻译家的鲁迅及其翻译思想做出全新的探寻和挖掘。研究发现,鲁迅所倡导的"直译"即异化翻译策略及其实践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依然能够为广大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程墨芳 《科技信息》2010,(22):I0122-I0122
与普通题材的文本相比,英语谚语的翻译非常特殊.英语谚语的翻译要求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注重民俗化。本文阐述了英语谚语的特点,并且重点分析了它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相似文献   

18.
自1921年田汉首译《哈姆雷特》至今,中国莎译已有了将近80年的历史,其中朱生豪的译本最为脍炙人口。朱生豪所译莎剧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史上的杰作,但是朱译本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两大不足。从朱译莎剧的得失入手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9.
原芳莲 《科技信息》2007,(27):340-342
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理论为基础,从宏观角度研究法律翻译。通过从全局到局部的逐步分析,把宏观的翻译目的,文本功能和微观的法律语言结合起来,主张以翻译"充分"代替翻译"对等",以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为中心指导翻译策略和方法,突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同样对法律翻译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传播国内红色旅游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结合受者的阅读方式和表达习惯等,准确传达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将翻译目的论与外宣翻译相结合,以翻译目的三大原则为指导,通过分析三明市红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特点与问题,探究红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