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如将来有一天,因为资源匮乏、人口爆炸、生态恶化、天体碰撞和核灾难等缘故,地球人需要移民外星,那么只要给木星包上一层人造地壳就足够了,它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绰绰有余的居住空间,而且还可以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资源。  相似文献   

2.
3.
胡中为 《自然杂志》1999,21(2):111-115
太阳系是由其中心天体——太阳和绕它公转的地球等行星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在太阳系之外,是否还有类似的天体系统?是否还有地球这样适于生命存在乃至高度文明的行星呢?这是我们人类很早就思考和力求探索的问题.然而,直接探测太阳系之外的行星是极其困难的.直到近几十年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量的搜寻,才在近几年间接地发现了九颗恒星有行星绕转.  相似文献   

4.
太阳系内九大行星围绕太阳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每隔一段时间,地球、行星和太阳就会因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出现一些特殊的天象.我们这里就来谈谈和大行星相关的有趣天象,这些天象一般用肉眼就能看到.  相似文献   

5.
2008年,天文学家在太阳系以外距地球42光年的类太阳HD40307恒星周围发现了3颗"超级地球",至此,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超过270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始终在寻找一颗能够代替地球适合我们生存的星球。然而,不管是火星、月球或是木卫二,似乎都满足不了人类的生存条件。迄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众所周知,半径十光年以内的行星中唯有地球存在生命。地球是一颗十分幸运的行星,要知道在银河系中孕育生命行星的几率只有数百亿分之一。地球缘何能脱颖而出,成为孕育生命的幸运行星呢?  相似文献   

7.
太阳系经历了约50亿年的演化史。在这漫长的时期中,短时标的灾变事件可能对一些太阳系天体(包括行星、月球和其他卫星、小行星以及行星环等)的形成和演化起了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傅承启 《自然杂志》2006,28(5):297-300
本评述了国际天联合会(IAU)2006年8月24日大会关于太阳系行星的决议。简短回顾了该决议出台的背景,评述了行星定义委员会最初提出的第一草案的缺陷,指出最后通过的修正决议是一种科学理性的回归,同时也指出了这个决议存在的问题。[编按]  相似文献   

9.
谢懿 《世界科学》2009,(3):11-15
46亿年前,银河系中某个不起眼的地方正在孕育着什么?星系中弥漫的氢和氦以及固体尘埃开始凝聚并在形成分子,由于无法承载自身的质量.这一新形成的分子云便开始了坍缩,在不断加热和混合的过程中,一颗恒星诞生了——它就是我们的太阳。目前我们还不确切知道到底是什么触发了这一过程,也许这一切都源自于近邻恒星爆炸死亡时所产生的激波……然而据我们所知,太阳是唯一的。从诞生太阳的薄盘中形成了8颗行星,一开始这些行星之间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最终在太阳旁的第3颗行星上出现了生命:而这些生命也开始探索他们所在的太阳系,但时至今日依然有6个太阳系的未解之谜有待解答。  相似文献   

10.
“火星大冲”2003年夏天.火星的亮度比平时增强了50倍,它成了当时夜空中名副其实的“明星”,假若那时我们能够跃升到太阳系各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上方,我们就能清楚地明白这其中的缘由了。原来火星和地球的轨道挨着,而此时地球正好赶上了火星.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非常近,从地球上看.  相似文献   

11.
谢懿 《世界科学》2011,(7):11-12
2008年11月,人类第一次直接看到了围绕其他恒星转动的行星。尽管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这些行星要比木星大得多,并且它们的轨道半径都在24个天文单位到119个天文单位之间(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磁尾等离子体片和地球同步轨道区域对行星际激波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丽  刘振兴  左平兵  张灵倩  段素平 《科学通报》2009,54(17):2533-2541
2004年7月22日, WIND飞船探测到一个典型的行星际激波, 激波前为持续较长时间的微弱南向磁场, 越过激波面, 磁场发生南向偏转并被压缩. 当激波作用于磁层时位于磁尾等离子体片不同位置的TC-1卫星和Cluster卫星都观测到等离子体对流迅速增强. Cluster上搭载的电场探测仪器可以直接观测到晨昏电场的增加. 位于磁尾等离子体片以及地球同步轨道不同位置的卫星观测到的磁场变化则不同: TC-1观测到磁场大小几乎不变但磁场仰角变小, 而离赤道较远的Cluster卫星则观测到磁场显著增强; 位于午夜侧附近的GOES-10卫星观测到磁场强度突然增加, 磁场仰角变小; 位于晨侧的GOES-12卫星的观测则表现出简单的磁场压缩, 即磁场强度及各分量都显著增加. 另外, 分布在各个磁地方时的LANL卫星观测的高能质子和高能电子通量都脉冲增强, 在向阳面粒子通量的变化比夜侧明显, 位于午夜侧的粒子通量响应则最弱. 文中还讨论了这些观测现象的可能的物理解释. 以上磁层响应是由动压脉冲结构以及磁场南向偏转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对黑竹沟区域旅游资源普查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黑竹沟区域旅游资源的特征,将该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了详尽的分类。从多方位、多角度对该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张宏福  郑建平 《科学通报》2003,48(6):603-609
辽宁阜新白垩纪玄武岩的出现为了解中生代时期华北北缘地幔过程提供了可能. 阜新碱锅玄武岩为火山通道相, 柱状节理发育, 并含少量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辉石岩捕虏体. 其化学组成贫硅、富碱、高钛和铝, 属碱性玄武岩. 在微量元素组成上, 碱锅玄武岩中等程度地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但不亏损高场强元素. 其Sr同位素比值低, Nd和Pb同位素比值高. 这表明碱锅玄武岩起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 代表未分异无混染的原始岩浆. 该玄武岩的出现暗示华北北缘此时的岩石圈厚度小于65 km, 岩石圈地幔主要由“富集”的含韭闪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斜长石辉石岩组成. 早侏罗~晚白垩大量且持续的中基-中酸性岩浆活动表明华北北缘岩石圈减薄作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较华北南缘的早, 因为鲁西南地区大量的中基性火山活动仅出现于白垩纪, 而且具软流圈同位素特征的玄武岩出现在第三纪, 显示华北岩石圈演化的时空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15.
田军  拓守廷 《自然杂志》2015,37(4):239-250
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13-2023)以探索深部了解整个地球系统为目标,围绕气候与海洋环境、深部生物圈、地球内部与表层连接、灾害与观测等四大科学主题,预测未来,预警灾害,提出了14个前沿科学问题。继板块构造学说掀起地球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之后,科学大洋钻探将触发地球科学领域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16.
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在海洋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参与了海洋化学循环,而且为海底沉积物提供了沉积有机质,因此,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来源、传送和转移过程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传送过程可以通过测定沉降颗粒物质的有机碳含量去认识,对它们的来源以及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过程则可通过研究其脂类化合物的组成特征而详细了解.笔者首次对我国南、东海沉降颗粒物质进行了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