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科技》2003,(2):63-63
<正> 调查显示:日本的电视机家庭普及率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上第二大国。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日本人热爱读书的习惯,这里是书虫的乐土。平均每人每年购书8-10本,难怪日本拥有世界上第二大图书市场。 1999年日本的图书销售额为92.8亿美元,1999年出版的图书品种是65026种。日文图书的平均售价约10欧元,相当于德国售价的1/2左右。大约52万日文图书和总发行量达35亿的4500种杂志丰富  相似文献   

2.
《创新科技》2018,(10):28-32
本文基于专利情报分析方法,从专利数量、申请趋势、被引频次、地域布局等多个维度分析全球各国在电动汽车产业领域的技术竞争态势。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是电动汽车申请专利大国,技术发展活跃;日本、美国和德国专利质量高,技术占据竞争优势;全球巨头企业主要在本国、中国、美国进行技术布局;中国近十年内在电动汽车技术上取得巨大进步,发明专利总数排第二;中国企业相较日本、德国、美国、韩国技术实力仍稍显弱势,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由谁来领导世界的问题一直是冷战后大国关系的核心。美国一心想独霸世界,而中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则反对美国的霸权行径。1996年大国间谁领导谁的斗争与前两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在三个方面有较为突出表现:一是大国关系进一步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美国更加意识到,独霸世界的愿望难以实现,开始着手改善与中、俄、日、德四强的合作关系。日本更加明确,只靠经济实力要起世界政治大国作用是不可能的,在世界和地区政治问题上采取了较为强硬的立场。俄罗斯更加认清,政治制度的变更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与  相似文献   

4.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于2010年第四季度,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冷战之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综合实力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正在崛起中的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之间的利益需求的不重合决定了新老强国之间的冲突对抗关系,这种情形在国际关系史上反复上演.然而,对比中美关系与历史上的新老强国间关系不难发现,中国并非是作为新兴霸权挑战美国治下的国际关系体系的面目出现;相反,中国正是得益于现有的规则而获得了经济的成功,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受益者、合作者、和维护者,从而对中美关系产生了缓和-合作大于摩擦-冲突的合理预期.  相似文献   

5.
<正>"一带一路"是中国适应自身快速崛起和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需求的国家大战略。随着中国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兴大国与霸权大国的结构性矛盾难以避免。中美关系呈现竞争、摩擦、冲突加协调、磋商、合作的复合态势。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强中弱是目前的基本态势,也是中国决策的出发点。中美之间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中国不是美国的盟国,但美国不能不视中国为其重要的合作对象国家。  相似文献   

6.
日本发展信息产业的特点 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产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水平上,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但是日本在发展信息产业上,走着和美国截然不同的道路。 首先,美国的信息产业主要靠风险企业发展起来的。除IBM是老牌公司、HP是由30年代风险企业成长起来的外,其余的如Intel、Microsoft、Apple Sun Microsystems、SGI、Compag、Novell、Oracle、Dell等著名的大企业,都是由战后特别是80年前后才出现的风险企业发展起来的。甚至在现在还在涌现象Sybase·NexGen这样的优秀风险企业。 而日本则由老牌的综合性大公司来  相似文献   

7.
今年10月3日是德国重新统一十周年。统一十年后,德国到底有哪些变化呢?走向自信的大国重新统一后的德国拥有8200万人口,是除俄罗斯外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经济高度发达,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2.35万亿美元(人均2.8万美元),占欧盟15国总产值的1/4,是欧洲头号和继美、日之后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贸易总额逾万亿美元,仅居美国之后。国外净资产近2000亿美元,是继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债权国。统一后的德国由冷战前沿变成“欧洲心脏”。它既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通道,亦为南北欧交往的陆上捷径。随着德国首都1999年仲夏从波恩迁往柏  相似文献   

8.
汉堡不仅是德国的著名港口,而且是全国新闻出版中心。像著名的《明镜》周刊和《时代》周报都是在汉堡出版的。《德新社》的总部也设在汉堡。我在汉堡进修期间对德国先进的出版事业印象极深。出版大国德国虽然人口不足8000万,但却是个出版大国。1989年德国出版书籍6.6万余种,仅次于美国、前苏联和中国,属世界第四位。在报纸发行密度上(每1000  相似文献   

9.
咖啡及其特性的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咖啡是仅次于石油的世界第二商品。1995~1996年度,全世界产咖啡600万吨。咖啡主要出产国是巴西、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及一些南美和非洲的国家,其中巴西是最主要的产地,占全世界的30%,我国的云南省和海南省也有咖啡豆生产。 咖啡产品在美国最受欢迎,销量也就最大,其次是德国、法国和日本,但如果以个人消耗量来说,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纷纷发出“中国制造”威胁论的言论,声称中国已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世界工厂”。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世界工厂”这顶“桂冠”是否正在转给中国呢?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特朗普政府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提出,大国战略竞争将取代恐怖主义成为美国最主要的安全关切,将中国、俄罗斯列为其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并宣告世界重回大国竞争时代。为赢得大国战略竞争,美国战略学界及政府明确提出要仿照里根政府时期的对苏政策和策略,对中国实施竞争战略,这给中美关系带来了新的变数和更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周敏 《科技智囊》2012,(10):24-27
国外展馆综合发展水平,以德国、日本为代表 小惜巨资建设人型现代化展馆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主要象征。征这方面,德国与日本两个国家堪称典范。 作为世界展览大国的德国,征举办国际博览会方面绝对是世界一流。它拥有21个博览会场地,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速度惊人。目前,印度是世界上五大软件供应国之一,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大国,软件产品已远销世界133个国家。印度同时还为55个国家提供软件人员培训。据世界银行日前对各国软件出口能力的调查和评估结果显示,印度软件的出口规模、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等综合指标均名列世界第一。印度软件业迅速国际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法国是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科研大国,科研范围几乎涵盖所有领域,特别是在航天、精密仪器、通信、汽车、医药、化学、能源、机器设备等领域的科研居世界先进行列。这是法国政府长期重视和支持科研开友、坚持国家同科研机构及企业在科研事业中积极合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一降一升”,“政治大国”抱负凸显;“借力打力”,抵制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一极世界。德国统一十年来,其外交战略总的是为谋求与其经济相适应的“世界政治大国”服务。从十年来德国在外交棋盘上的运筹和实践看,主要出现了三个变化。美国从第一位降下来在整个冷战时期,密切与美国的联盟关系是德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和“基石”。在北约中,除英国外,德国  相似文献   

16.
法国是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科研大国,科研范围几乎涵盖所有领域,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通信、汽车、医药、化学、能源、机器、设备等领域的科研居世界先进行列。这是法国政府长期重视和支持科研开发、支持国家同科研机构、企业在科研事业中积极合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前言 软件产业是当今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从世界范围看,美国、以色列、德国、爱尔兰和印度等国家的软件产业正在迅速崛起,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并形成适合各自的发展模式。美国面向全球市场,发展全程的产业链;日本面向本国硬件产业,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印度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逐渐成为软件出口大国;爱尔兰专注分销环节,成为美国产品进人欧洲的分销基地;德国重视应用,兼顾国内与国外市场。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以下简称"《指标》")显示,中国科技在全球的地位日益突出,研发投入、科技论文产出、高技术制造增加值等均居世界第二位,理工科人才供应世界第一,风电能力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研发大国。《指标》显示,全球研发支出总体呈上升趋势,集中在北美、欧洲及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研  相似文献   

19.
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决的。其中,1985年至1990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上升了1.86倍,1991-1996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又上升了3.75倍,而世界上其他的制造业大国如美国、日本的增长相对较低,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相似文献   

20.
正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上任后,中美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自那时以来,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持久和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则超越日本而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军事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扩大,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奥巴马政府期间,美国改变了其全球战略,从2010年起开始实行"重返亚洲"或称"再平衡"战略。"再平衡"战略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