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理论从思考"境"与"象"到探讨"情"与"景",经历了一个自发的却内在地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过程,审视这一发展过程对于我们把握意境理论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2.
《山居秋暝》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它侧重对自然美的描绘,而自然美主要是由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因此,人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往往只注意到这些景物的色彩、形状等美的属性,而忽略了对“情”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被后人誉为词中皇后。李清照词是从其切身的生活感受出发,进行艰苦的艺术构思,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融合是李清照词用以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由此可以感悟作者的心与志。  相似文献   

4.
景与情水乳交融、景与情充满湿度、景与情凄绝艳美是《宋朝故事》独特的审美特质,因此《宋朝故事》由外到内地涂了一层亮色。此作之所以成功,景与情的艺术境界不可小觑。古典的须兰,在一个已经被讲述了千万遍的苍老故事里,揉进自己敏感而细腻的现代体验,让宿命在地老天荒中历时光的隧道而依旧运行,无可抗争。  相似文献   

5.
皎然的诗“境”说对中国意境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诗“境”说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情与景、情与理的融合。而深层结构是在表层结构的基础之上,力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关于《庄子·天地》篇中“象罔”概念,自古以来训者甚众。有从中国传统“象”思维的角度出发将其理解为“似有形而无其形质”的一种“虚象”;也有从“无”的角度将其作“无心”“无形迹”之解的。结合前人“象”与“无”的双重阐释视角,将“象罔”概念作“无心”与“几微”之象加以理解,即以“无心”之状态得“无心之象”而后才能得“道”,同时这一“无心”之象其本身也是一种“几微”之象,是在获得庄子所言“玄珠”之前的一种萌兆。  相似文献   

7.
我国主流哲学在天人关系中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和谐。中国古典诗歌中,“无我之境”的山水田园诗与“有我之境”的抒情诗,以感性的美的形式,将这一思想形象地体现出来,从中窥探“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有我"、"无我"费思量--《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一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我之境”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少论者认为其间包含着“有我”的矛盾。其实,“无我之境”中确实包含着“有我之情”,但这同“无我”并不矛盾。因为“无我之境”中的“无我”是从创作主体的心性修养及观照方式方面而言的,而“有我之情”中的“有我”则是从具体文本的呈现状态方面来看的;前者是创作主体的旨趣和追求,后者则是前者情趣之自然流露,是前者追求的形象化确证。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不仅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一体之忧”,即“有”之境;“一体之乐”,即“无”之境,两者构成了王阳明诗歌“有无之境”的心学色彩。王氏诗歌是明朝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柳永慢词的铺叙手法呈现出丰富多变的技巧,尤以“时、空、情、景”的漫衍更迭最为突出。深入探究柳词的铺叙技巧,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柳永在词的创作手法上的拓展,甄别柳词艺术的高低优劣,并以此透视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视觉与视图     
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要学习如何建立现代审美观,如何用全新的、独创的和新颖的方式去描述事物;另一方面要在科学严谨和传统的投影理论中学习视图的绘制和识读.这两方面课程的性质有相反之处也有共同之点.在教学中妥善处理好这一矛盾统一体,才能为“将产品造型设计与工程、制造设计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学的视角考察中西方法律制度,中西方法律制度的不同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文化的优劣成败。基于人类世界的一般性和人类生活的共同性,中西方文化、中西方法律制度有比较、借鉴的可能。只是在比较、借鉴的过程中,我们应有清醒的主体性意识,追求并努力实现中西方法学的平等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13.
科学悖论的矛盾性及其对思维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次数学悖论引发数学危机并且最终推动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悖论的定义可以看出科学悖论是一种思维矛盾的体现,它揭示本来作为事物发展阻碍力量的科学悖论之矛盾性,充分体现出其推动人类思维进步的重要作用;运用恩格斯唯物辩证法和毛泽东矛盾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明晰其发展进程背后的理论本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发展最为迅猛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贝叶斯主义方法,尽管已经深入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但其先天的先验、主观性等标签使其陷入了不必要的纷争之中。介绍贝叶斯学派Jaynes对无信息原则进行的阐述和技术性解读,以及无信息性在实践中的两个应用———贝特朗难题和酒-水疑难(悖论)。  相似文献   

15.
科技期刊审稿费的收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由于其数量不大,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和争议.但其收取的状况如何,一直缺乏详尽的调查与系统的研究.通过调查国内外科技期刊审稿费的收取情况、国内作者对审稿费收取的态度,对科技期刊审稿费的收取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审稿费收取时几个敏感的问题诸如审稿费收取的透明情况、审稿费的收支管理、审稿费的收取时间、审稿费收取的数额及应对特殊困难者适当减免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耗散结构观点,从粘滞性流体稳定流动的最小熵产生定理,说明在大范围内流场向气压场适应,在小范围内气压场向流场适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加强其管理的政策性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和本质特征,提出了增强创新意识是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教师引导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保证;强化知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根基;学术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助力;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条件;塑造不畏艰险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品格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要素。  相似文献   

19.
从知识经济的特征出发论述了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是硬道理”和实行“对外经济开放”等经济思想,这些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与知识经济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不仅显示了邓小平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预见性和超前性,也为我们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搞好经济建设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人们自发的思维能力自人类产生之日起就有了。人类思维经过自发逻辑阶段发展到自觉逻辑阶段,实现了由感性认识阶段向理性认识阶段的飞跃。人们的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不是自发的,需要自觉地加以培养和训练。而要发展思维能力,除了学习数学外,逻辑教育和思维训练不失为一种既重要又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