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针对二相编码信号存在180°相位跳变的现象,且传统定义的瞬时带宽不能反应二相编码信号的频域属性,将二相编码信号瞬时带宽定义为时频分布的二阶条件中心距,并推导出了瞬时带宽的表达式,得到了二相编码信号瞬时带宽在相位跳变点存在突变峰值,导致实际侦收时二相编码信号产生包络缺口现象。利用包络缺口,运用门限检测可以实现二相编码信号编码方式的识别,并且分析了信号相关参数变化对包络缺口深度的影响,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二次监视雷达(SSR)接收到目标应答信号时受到异步干扰的问题,在SSR对目标的应答信号的脉冲宽度内,引入扩展二元相移键控(EBPSK)对载波进行相位编码调制.理论分析了SSR系统中速度与频偏的关系,通过研究EBPSK相位调制脉冲的波形特点,提出了将EBPSK相位编码脉冲信号作为SSR系统应答信号的方案,从而有效利用异步干扰提升双基站SSR系统的目标测速精度.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目标测速精度方面,EBPSK相位编码的双基站SSR系统明显优于EBPSK相位编码以及纯正弦调制脉冲的单基站SSR系统.因此,验证了EBPSK相位编码脉冲信号在双基站雷达系统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低信噪比条件下雷达信号脉内调制方式识别算法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FRFT)和循环谱的雷达信号识别方法。通过分数阶傅里叶变换搜索出最大峰值对应的分数阶,把信号粗分为非调频信号和调频信号2大类。对于非调频信号,利用信号的谱峰特征和频谱复杂度以及循环谱特征,对二频编码信号、常规雷达信号、二相编码信号和四相编码信号进行分类识别;对于调频信号,利用自相关得到功率谱特征实现线性调频信号与非线性调频信号的细分类。经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方法在信噪比大于2 dB时,总体识别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4.
二相编码信号发射的超声波液位测量不仅可以改善测量的准确性,而且能够增强测量系统的抗干扰性能.研究表明优化测量系统的发射信号波形可以明显提高测量精度和改善系统稳定性.采用Barker二相编码信号作为发射信号、压缩回波信号能量、优化信号处理、引入测量误差补偿,形成一种新的超声液位测量方法,并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使用自适应白化滤波器、相关处理技术和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可以减小Barker码激励的超声液位测量误差,提高测量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PAL行90°移相编码信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一种PAL行90°移相编码信号,给出了彩电解码电路理想状态和存在多种误差参量的条件下的输出结果及其相应的测量方法.理论分析表明:PAL行90°移相编码信号具有U分量逐行倒相编码信号和隔行色度信号特性,从而丰富了测试信号编码种类,为解码电路的自动化测量与调整带来了方便.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常用的伪随机二相编码信号的缺点,利用二维Cat混沌映射产生混沌序列并进行数字量化生成Cat二相码,重点分析了Cat二相码的相关性、模糊函数和多普勒敏感性能。仿真结果表明,Cat二相码的自相关性能良好,抗干扰和抗截获能力强,测速测距精度高,经匹配滤波器输出的旁瓣低且均匀,不容易丢失目标信息,目标速度较低时,产生的多普勒频移对Cat二相码的匹配输出影响不大,且没有时移,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雷达脉冲压缩信号。  相似文献   

7.
针对低信噪比条件下相位编码信号检测效果差的问题,运用粗细定位相结合的思想,采用双尺度小波变换对二相编码信号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在大尺度的模值点上,对信号的奇异点进行粗略定位;在小尺度的模值点上,对信号的奇异点进行精确定位,进而实现了对二相编码信号的检测.通过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在信噪比优于0 dB的情况下,可以较好地完成...  相似文献   

8.
针对非理想信道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提出了一种鲁棒的基于几何均值分解方法的矢量预编码算法.利用非理想信道误差矩阵的二阶统计信息,以最小化收发信号的均方误差为准则,求出基于几何均值分解矢量预编码的最优扰动矢量和预编码矩阵.仿真结果表明,该鲁棒算法优于现有的基于几何均值分解矢量预编码算法性能.在高信噪比时,误码率可提高2dB以上.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长二相编码信号脉压旁瓣抑制滤波器设计过程中易出现局部最优的问题,讨论了基于凸优化的旁瓣抑制滤波器设计方法.从时域波形入手分析了二相编码信号的失配滤波,结合工程设计和凸优化的性质,以失配滤波损失和峰值旁瓣电平为约束条件,将旁瓣抑制滤波器的设计转换为凸优化问题,利用CVX工具设计了长二相编码信号的旁瓣抑制失配滤波器,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凸优化的设计方法可以有效解决长二相编码信号旁瓣抑制滤波器设计中局部最优的困扰,所设计的失配滤波器具有较好的峰值旁瓣电平性能.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一类带无噪音反馈的信号传递随机系统的优化问题,对在这类信号下的可容许编码函数进行了最佳运算,从而解决了在这类信号下最佳编码与最佳译码的量化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这类信号传递系统的效率,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数学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升跳频卫星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将LDPC信道编码与跳频技术相结合,建立一种基于LDPC码的跳频抗干扰通信系统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抗干扰性能仿真分析。首先结合BPSK调制方式,建立不同码率、不同码长的LDPC码跳频抗干扰通信系统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对不同码长、不同码率的LDPC码跳频抗干扰通信系统在不同干扰因子的部分频带干扰条件下进行抗干扰性能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DPC码跳频抗干扰通信系统模型的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通过仿真分析,得到采用不同的编码参数在不同干扰条件下抗干扰性能的量化结果与结论,为基于LDPC码的跳频抗干扰系统设计和自适应抗干扰措施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部分相干光理论分析了互强度在白光信息处理系统中的传播,计算了位 相光栅编码图象在解调系统输出平面上的互强度和强度分布,解释了图象密度假彩色 的原理.  相似文献   

13.
自动组卷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国内外大量献的基础上,基于遗传算法,针对考试系统的自动出题问题,在采用重叠种群的遗传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两种编码方案,即二进制编码方法和矩阵编码方法,并把这两种编码方法应用于自动组卷。  相似文献   

14.
相位编码信号的多普勒补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相位编码脉冲压缩技术中 ,各种码都存在着多普勒失配问题。在分析产生多普勒失配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相位编码对多普勒频移的敏感性 ,与传统的脉压方法相比 ,有较大的多普勒容限带宽  相似文献   

15.
该文研究了脉冲多普勒气象雷达中用于解距离模糊的相位编码法,给出了一种新的相位编码序列和相应的频域处理方法。仿真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解距离模糊性能,易于实时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快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速度,实现“二元合金相图”的自动化绘制,避免人为误差,提高相图绘制的准确性和重现性,发展了利用Excel绘制步冷曲线的方法.详细探讨了Excel绘制步冷曲线的过程和原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能够快速绘制二元合金相图步冷曲线,可以推广到其他实验数据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为使迭代解映射和译码的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调制系统获得逼近信道容量的优异性能,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映射方式搜索的非规则映射技术,采用自适应二元交换算法(ABSA)搜索得到新映射方式,与Gray映射混合得到与信道编码接近最优匹配的非规则映射。对于DVB-T2标准规范的LDPC编码调制系统,在对其方案进行微小修改的前提下,该技术可对迭代解映射系统进行改进,挖掘出可观的迭代增益。以DVB-T2标准64800码长2/3码率的LDPC码和64QAM星座图为例,外信息传递(EXIT)图分析表明:该技术在加性白Gauss噪声(AWGN)信道下理论上可获得0.55dB的信噪比(SNR)增益;误码性能仿真表明:在误码率(BER)10-5时,该技术在AWGN和Rayleigh衰落信道下可分别获得0.30dB和0.26dB的增益。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二相码编解码规则及二相码与位定时脉冲相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由位定时提取、二相码解码和帧同步检测构成的自动纠相的闭环二相码基带传输系统,理论和实验均表明本方法简单可靠。对闭环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一般的二相码基带传输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于工业控制过程中的时滞系统,采用内模控制的设计方法,建立了滤波器参数λ的优化自整定;并且研究了利用十进制编码的遗传算法及其具体的遗传操作过程,实现了滤波器参数λ的优化自整定,从而避免了二进制编码所导致的影射误差.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在控制过程中过程模型变化或过程模型与预估模型失配时,通过优化调整内模控制器的滤波器参数λ;可改善系统的控制品质,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且易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三峡右岸拌和楼汽车牌号图像识别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了三峡右岸拌和楼混凝土生产管理与车辆自动调度系统之子系统——汽车牌号图像识别系统.重点讨论了图像识别算法和识别牌的定位方法.依识别牌几何特征提出了一种特殊的二值化处理方法.生产实践证明该图像识别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完全符合生产和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