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体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成果丰硕。近五十年来,赋学研究曾一度备受冷落,但随着马积高先生《赋史》的问世,赋学研究渐渐地“热”了起来,尤其是汉魏六朝赋的研究,在当今似已成为显学,其研究成就斐然,新作迭出,侯立兵博士的《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便是其中十分突出的一部著作。侯立兵博士的这部著作是在其同题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全书30万字,共九章。总观这部学术著作,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纵横家和西汉前期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前期(汉高祖-汉武帝)由于战国“士”关心政治的遗风的复苏,汉初中央政府和地方藩国的斗争,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宽容思想和经济发展而导致趋利风尚等原因,西汉前期纵横家的活动仍甚为活跃,纵横家与西汉前期的社会思想化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在这一前提下,主要记录纵横家的言辞的《战国策》影响到西汉前期的学(主要是散(政论)和大赋)的创作。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散和大赋的语言描写、修辞的运用和结构安排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刘熙载吸收并发挥了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的一些合理因素,同时又提出不少真知灼见,反对赋径直露骨铺陈,认为赋除具有言志和讽谏功用外,要像诗歌具有含蓄无穷的韵味。以诗论赋,是其"赋为古诗之流"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文学史的编写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在文学理念、缟写模式和文体分类上受西方影响太大,而顾度中国文学的实际不够;二是客观叙述不够,议论、阐释、评析太多,未尽可能地还原中国文学的历史面貌;三是在元、明、清文学的璃排上反映出明显的重小说、戏曲,轻诗、文、词、赋的倾向,背离了元、明、清文学仍以诗文为主体的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5.
苏煦雯 《菏泽学院学报》2023,(1):114-119+131
赋与小说两种文体在互渗中不断发展。在明清通俗文学繁荣的背景下,赋体文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的运用更趋丰富多样。《水浒传》中的赋体文多达208篇,在小说褒贬人物、烘托气氛、渲染场面、抒情言志等方面发挥了艺术功能,既为读者营造了审美休憩空间,又彰显了亦俗亦雅的美学特色和表现手法的丰富化。《水浒传》中的赋体文具有不可小觑的文学价值,但部分借用留文或套语改编而来的赋体文亦呈现程式化之弊端。  相似文献   

6.
铃木虎雄在现代日本汉学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被称为中国文学研究第一人。其研究范围,从《诗经》、《文选》、《文心雕龙》、杜诗、白居易诗,一直到词曲、骈人、八股文和戏剧小说,几乎对中国文学史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都有专著或论文论及。他的《中国诗史论》出版于1925年,比我国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专著-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两年,并对后者产生直接影响。《赋史大要》开启赋史研究。在中国古典文论方面,《文心雕龙》、《文境秘府论》校勘卓有建树。铃木虎雄的多方面学术成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昭明选》作为一部按体选录各类字佳作的总集,不论从体分类角度还是选录作录、作品方面,都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选》于“赋”之外另立“骚”体一类,是有其科学性和开创意义的;《选》把“骚”居于“赋”与“诗”之后是与《选》的性质及作编纂目的相关的;从《选》所录“骚”类作家、作品情况可以看出萧统既重“”又重“质”的学观。  相似文献   

8.
2000多年的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汉魏六朝是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的奠基期。这一时期的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虽然零散,不成系统,但已涉及到汉魏六朝音乐赋的题材、体制特征、艺术手法等方面,体现了汉魏六朝人追求独特和经世致用的音乐赋观,反映了他们的美学追求。出现了评音乐赋,集音乐赋,注音乐赋的著作。唐宋元是汉魏六朝音乐赋整理研究的延续期,研究进展不大。出现了大量搜集整理汉魏六朝音乐赋的类书。明清及近代是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的总结期,汉魏六朝音乐赋的整理卓有成效。现当代是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的鼎盛期,研究方法角度多样,涌现出大量专题论文。总之,每一时期的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都有各自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人们的汉魏六朝音乐赋观也渐趋完善和系统。  相似文献   

9.
清叶叶前后,广西作家蜂起,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颇为值得研究的现象。而在清代广西的作家中,若论文学创作涉及的体裁门类之多、作品数量之大及艺术成就之高,盖当推容县籍的王维新。他在诗、词、曲、赋、文、乐律、志书等方面均有建树,著述颇丰。惜迄今未见有对其遗著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本文对王维新的生平及其文学著作的几个主要体裁作品作简要探讨论述,以期评价确定王维新在清代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1.
王勃《寒梧栖凤赋》是见于载籍的初唐较早的标题限韵律赋。其作年尚有争论,此外,其赋体裁和题材在律赋发展史中的作用还尚未为人揭示。从美学意象说的理论角度来看,王勃此赋对“凤”“梧”题材的美学意义的揭示,也可谓独树新风。  相似文献   

12.
司马相如《长门赋》、班婕妤《怨歌行》《自悼赋》以及左贵嫔《离思赋》四篇汉晋宫怨诗赋,向人们昭示了古代宫廷女性,尤其是宫妃几难避免的生命悲剧。四篇诗赋在古代宫怨文学的建构中提供了经典的范式,形成望幸、忧宠、自悼、思亲四个情感主题,在中国宫怨文学情感与主题史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奠基作用和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汉扬雄首次提出了“丽则”赋论,“丽”指文辞的华美和内容的宏大丰富,“则”是扬雄晚年受到经学影响而对赋体过“丽”倾向的反思,扬雄的这一理论成为后世赋文体创作和批评的主要标准。袁宏道辑、王三馀补编而成的《精镌古今丽赋》以“丽则”为选赋标准,但由于受到明末文学思潮的影响,因此其“丽则”赋论不仅扩大了赋体的表现范围,还对赋体的语言文字形式做出规定,并且袁宏道将真、趣、韵等概念引入“丽则”赋论,带有其“性灵”文学的印记。  相似文献   

14.
基于嵌入式创新生态系统平台赋能特征,根据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与耗散结构理论,构建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平台赋能作用模型并进行仿真。总结了嵌入式创新生态系统平台赋能的基本特征和独特性,并进一步揭示了其赋能的内在规律,有助于丰富相关研究并为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以及赋能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荷塘月色》独特的恬淡朦胧、含蓄隽永之美,得力于用暗示手法委婉地表情达意,精心摘引《采莲赋》片断和《西洲曲》名句,以“自然界”的美好暗示“人世间”的丑恶。在结构、脉络、用法等方面对暗示手法的安排也很独到。  相似文献   

16.
贾卉 《长春大学学报》2002,12(4):64-67,73
汉赋四大家有三位出自巴蜀之地。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三人生活的时代虽然不同,但都代表着其时汉赋创作的最高水平。本文从不同侧面证析这在个的创作特点及其对赋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文学意义属性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在对话交流语境下,一个具体文学文本的意义具有无限开放的可能性,因而,文学意义的不确定性是无可辩驳的。文学意义的不确定性成因存在于动态的文学意义生成过程之中,本文旨在讨论作者赋意过程中存在的文学意义模糊不定的因素——主(母)题与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8.
皮元珍教授完成了她的第二部专著《玄学与魏晋文学》,希望我谈谈感想。我记得,她2000年出版第一部学术专著《嵇康论》时,是马积高先生写的序言,我也写了一篇感想。马先生是湖南古典文学界的泰斗,中国赋学界的权威。马先生当时已经是体弱多病,竟然抱病为《嵇康论》作了序。现在,物换星移,马先生已经仙逝。元珍又推出了她的第二部专著《玄学与魏晋文学》,只能由我来谈谈感想了。我就说几点最深的感受吧。  相似文献   

19.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一录李白“古赋”八篇。就“古赋”原义而论,似应排除骈赋、诗体赋那种讲究语言骈俪整齐及用韵规饬的赋作。就所录李白八篇赋作句式来看,是否全为古赋之体尚待商榷。此外,李白赋今虽仅存八篇,然就其《大鹏赋序》等所示信息,其所作赋体当远非此数。兹略就李白赋篇之分体归类及篇目等略加辨析,以期雅正。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模糊拟赋范空间与模糊赋范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模糊拟赋范空间中点列收敛和有界集的等价刻划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